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风水与西汉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八、壮哉杜陵

韩养民


  杜陵是汉宣帝刘询的墓,位于今西安雁塔区东南曲江乡三兆村,这里东临浐水,西傍皇家宜春苑,是西汉诸陵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大墓。
  1.中兴之君汉宣帝
  汉宣武刘询(前90—前49),原名病已,后改名询,字次卿,为汉武帝刘彻曾孙,也称皇曾孙,其世系如下:
  汉武帝刘彻 戾太子刘据 史皇孙刘进
  → → →汉宣帝刘询
  皇后卫子夫 妃史良娣 夫人王翁须
  刘询的祖父戾太子,为卫皇后生,7岁被立为太子。元鼎四年(前119),纳史良娣为妃,生子刘进,号史皇孙(依舅家姓为氏)。戾太子因武帝宠臣江充诬告而被迫自杀身亡,其儿子、儿媳受株连,被一一处死。此时,刘询尚在襁褓中,被系于狱中,廷尉监丙吉令女徒二人轮流乳养。后遇大赦,丙吉送病已到外祖母史氏家养育。后又送至掖廷令张贺(丞相张安世兄)处抚养,居民间,少年时出入三辅,喜游侠,斗鸡走马,深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通晓黄老刑名之学。元平元年(前74),昭帝死,昌邑王刘贺立27日被废,年18的刘询,以阳武侯即皇帝位。地节二年(前68),霍光死,宣帝亲政。元康二年(前63)方知当年戾太子一案,遂下诏封丙吉为列侯,追赐张贺为阳都哀侯,封其子彭祖为阳都侯。
  汉宣帝即位后,励精图治,任贤用能,贤相辈出,轻徭薄赋,平狱缓刑,广开言路,发展农业生产,使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中兴之君。 
  2.皇后陵
  汉宣帝先后立许平君、霍成君、王氏为皇后。许平君是宣帝的患难夫妻,其父许广汉,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人,侍从汉武帝甘泉宫,因误取他人马鞍,被处以“从行而盗”罪,本当处死,免为腐刑。后来与刘询同居掖庭令官舍,相友善,经掖庭令张贺从中作媒,许广汉将女儿平君嫁给刘询,生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数月后,刘询被拥立为皇帝,许平君也被封为皇后。许皇后立3年被人害死,谥恭哀皇后,葬杜陵,称杜陵南园。墓在今长安县大兆乡司马村,为同茔异穴合葬墓。其子刘奭即位(汉元帝),追封其母为皇太后。《雍录》载:“许后葬杜陵南园。”唐人颜师古认为,南园即“小陵”,距杜陵十八里,史书中亦称“少陵”。古代“少”、“小”通假,所以许皇后陵亦称“少陵”。今长安这一地方称为“少陵原”,当与许皇后陵墓不无关系。
  陕西省文物局文物普查队对少陵测定,距杜陵约6.5公里,陵墓封土呈三层台式覆斗形,大兆乡人称其为“台台冢”。底边长132米,宽112米;顶边长42米,宽38米。三台由上至下分别为7米、7米、8米,通高22米。这种封土形式系“昆仑三重”的象征。
  据《汉书·外戚传》、《长安县志》载,许皇后父许广汉死后,葬南园,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法。
  许氏被立为皇后不久,时执国柄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却以许皇后父为“刑人不宜君国”为由,上书宣帝,欲降许后,宣帝无奈,封许后为昌成君。霍光夫人骄横不法,任意妄为,竟用阴谋诡计,勾结女御医淳于衍,用毒药将许皇后害死。不久,立霍光幼女儿霍成君为皇后。汉宣帝立霍成君为皇后,也是一件奇闻。因宣帝系昭帝的堂孙,而昭帝的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徜若论辈分,上官皇后是汉宣帝的叔祖母,而宣帝的霍成君又是上官皇后的姨母,那么宣帝就是以叔祖母的姨母为妻了。可见汉代宫延婚姻是不论辈分的。这件事且不论,不料霍皇后立5年,霍光死,杀许皇后事败露,家族被夷,霍后受株连,被废,居上林苑昭台宫,12年后徙云林宫,遂自杀,葬蓝田县西南的昆吾亭附近。
  霍皇后被废后,宣帝立王婕妤为皇后。
  王皇后祖籍丰沛,其祖先与汉高祖刘邦既是同乡,又同时在沛县起兵反秦,因立战功,赐爵关内侯,从沛县徙居长陵,一直传爵位至皇后父王奉光。王奉光少时,好斗鸡,曾与好斗鸡、走狗的刘询相识。及刘询即位,召王奉光之女入宫,封为婕妤,后为皇后。为皇后16年,宣帝死。元帝即位,封为皇太后;成帝时为太皇太后,号邛成太后。邛成太后凡立49年,活了七十多岁,是西汉后期皇后群中的寿星之一,至成帝永始元年(前16)死,合葬杜陵,同茔异穴,称“东园”。
  王皇后陵在杜陵东南约580米,封土为覆斗形,高24米,位于大兆乡甘寨村。1982—1983年,考古工作者对“东园”进行钻探,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330—335米,墙基宽3.4—3.7米。陵园四面墙的中部各辟一门,各门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考古工作者对东门遗址进行发掘,通宽68.55米,进深19.2米,门道宽10.7米。左右塾在门道两边对称分布,各面宽8.4米,进深3.65米;左右配廊对称分布左右塾的外侧,配廊中间有隔墙,墙宽3.2米。门址出土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和云纹瓦当。
  和宣帝陵礼制建筑相同之处在于皇后陵也有寝园和便殿。寝园位于陵园西南,形制与宣帝陵相近,只是规模较小,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29米,南北宽92米,墙基宽约4米。寝园中的主体建筑是寝殿,寝殿在寝园西部,其遗址长54.15米,宽34.08米。便殿在寝殿东,由殿堂、院落和成组小屋组成,其遗址长73米,宽33米。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础石、铺地方砖、卵石散水、几何纹空心砖砌踏步等。除此外,还有传世的“杜陵东园铜壶”、“杜陵东园铜钟”,均有永始元年(前16)刻铭,毫无疑问这些文物都是王皇后陵园遗物。
  从汉宣帝陵、王皇后陵的礼制建筑可以看出,杜陵的礼制建筑较为完善,具有代表性,在汉代诸陵中十分典型,较为系统。这是其它各陵难以企及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进一步证实,汉代礼制到了宣帝时,日益完善,如果说,汉初,叔孙通制礼,仅限于朝贺礼之类,尚处于草创阶段,那么到了汉代中期,礼制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杜陵礼制建筑的系统化就是佐证。
  3.陵园
  黄龙元年(前49),宣帝死,享年43岁,在位25年,宣帝葬于杜陵。杜陵之名源于杜县,杜县为秦武公时设县,《三辅黄图》“(宣)帝在民间时,好游户、杜,故葬此。”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更名杜县为杜陵。杜陵始筑于元康元年,初元元年(前48)入葬。西晋时,三秦人尹桓、解武等人盗发杜陵。1982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对陵周进行钻探、发掘。陵区范围东到浐河西岸,西至三兆村西,北起曲江乡马腾空村,南抵长安县大兆乡司马村,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4公里,总面积近20平方公里。陵园平面方形,边长430米,墙基宽8—10米;四面正中各辟一门,门址通宽约85米,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夯筑封土居陵中央,呈覆斗形,底边长175米,顶边长50米,高29米,顶部平整,四棱角斜线分明。陵前有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宣帝杜陵”碑l通。
  1983年,考古工作者对杜陵陵园东门门址进行发掘。门址周围出土花岗岩大础石、几何纹或素面方砖、绳纹筒瓦、板瓦“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瓦当、云纹瓦当,以及铁环、刀、钉、叉、钎和五铢钱等文物。
  杜陵的礼制建筑是寝园。寝园在杜陵园东南。1982—1983年间,考古工作者对寝园遗址进行发掘,从而揭开了寝园的神秘面纱。考古资料证实寝园周环墙垣,其平面呈长方形,东西173.8米,南北120米;东南墙基宽1.3米,西墙基宽4.6米。寝园里有寝殿和便殿两组建筑。寝殿是帝王陵墓的正殿,殿中放置墓主生前衣物或仿制品,因此寝殿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位于寝园西部,范围东西107.8米,南北110.6米。寝园辟有南门、东门和西门。南门有三座,东、西门各一座。西边两座是通往寝殿和便殿的重要门道;东边为便门,为内部杂役人员的通道。寝园各门功能不同,建筑形制自然各异(详见刘庆柱:《西汉十一陵》37页)。至于便殿,则在寝殿东,这是帝王祭祀墓主时休息的别殿。所以古人常说:“便殿者,寝侧之别殿耳。”杜陵的别殿是一组多功能的建筑群,有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间组成。殿内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设施。寝园南部有大面积的房屋建筑,应为守殿人员的住所。
  杜陵虽历经二千多年的风雨,地面建筑虽遭破坏,但封土保存完好,为后人留下了历史奇观。寻访汉家皇陵,就像亲手触摸着历史刻下的纹理,使人感慨良多。每座汉墓都是一部浩如烟海的史书,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汉代文化史。它不仅风光了秦人,也风光了一个古老的民族。
  4.陪葬墓
  据《汉书》等文献记载,杜陵陪葬墓达七十多座,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张安世、丙吉、中山王刘竟和金安上等人的坟墓。
  张安世,系汉武帝时酷吏、御史大夫张汤之子,杜县(今长安东)人。因汉宣帝在杜县筑寿陵,改杜县为杜陵,《汉书》称其为杜陵人。汉武帝时,张安世“少以父任为郎”,迁为光禄大夫。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政,重用张安世,封其为富平侯。昭帝死后,张安世与霍光同谋废昌邑王刘贺,迎立宣帝有功,“益封六百户,功次大将军(霍)光”。霍光去世后,拜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权势显赫,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食邑万户,家僮七百人,“富于大将军(霍)光”,是长安首富。元康四年(前62)秋,张安世病亡。《汉书·张汤传》载:“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号敬侯。赐茔杜东,将作载土,起冢祠堂。”张安世的墓址究竟在何方?史书记载不一。《太平寰宇记》载:“张安世冢在明德门南八里,俗呼为张车骑冢。”《咸宁县志》又说:“富平侯张安世墓在城南长延堡西。”张安世墓址的确立,尚待考古新发现证实。
  丙吉,字少卿,鲁(今山东曲阜)人,善于律令,曾为鲁狱史、廷尉右监。后坐法失官,为州从事。武帝末,巫蛊事起,丙吉以廷尉监被诏,治巫蛊之狱。此时,皇曾孙刘询仅生数月,尚在襁褓中,受戾太子株连,丙吉心知太子、曾孙无辜,多方救护,且以私财抚养刘询。昭帝时,丙吉受霍光重用,先后任大将军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昭帝死后,昌邑王被废,他首先建言霍光、迎立皇曾孙刘询为帝。宣帝即位,赐丙吉关内侯。地节三年(前67)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不久又封博阳侯,封邑1300百户,诏为丞相。五凤三年(前55),病逝。丙吉为人宽厚,好礼让,为时人称道。史家称其为中兴大业的鼎柱之臣。
  丙吉死,宣帝谥“定侯”。其陵在杜陵。《咸宁县志》卷十四记载:“丙吉墓在大兆社新庄北二里。”此地约在今曲江乡三兆村东南。
  中山王刘竟是汉宣帝戎婕妤所生之子,为汉元帝刘奭的同父异母弟,汉宣帝初元二年(前47)封清河王。次年徙封中山王,因其年幼,未曾去封国。中山王不仅与元帝相好,且与太子刘骜游学长大,过从甚密。汉元帝建昭四年(前35)死于官邸,葬杜陵。
  金安上,字子侯,系金日磾的兄弟金日伦之子。金日磾在《巍哉茂陵》中已提及。金安上,少为侍中。宣帝时,贵显封侯。他告发楚王刘延寿与广陵王谋反有功,赐爵至内侯,食邑300户。后霍氏反叛,他执法严,被封都成侯,晋为建章宫卫尉。据《汉书·金日磾传》载:金安上死后“赐冢茔杜陵,谥曰敬侯”。
  1987—1989年,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文物单位,对全省文物进行普查,杜陵及杜陵陪葬墓区在普查之列。经查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和长安大兆乡甘寨村。三兆村有墓葬25座,分布三处:(1)三兆村东北墓群,现存夯筑覆斗形封土15座,面积约24万平方米,封土间距约20—30米。(2)村东墓群,面积约12万平方米,现存封土5座,均呈覆斗形。(3)村东南墓群,面积约18万平方米,现存覆斗形封土5座。这三处都先后出土过汉代板瓦、云纹瓦当等。证实这些墓群应是杜陵陪葬墓。
  长安县大兆乡甘寨村尚有18座墓,亦分布该村西北、村北、村东北三处:(1)村西北墓群,经陕西省文物局普查队调查,该村西北现存夯筑封土5座,其中3座呈覆斗形,另外两座呈圆丘形。(2)村北墓群,现存夯筑封土8座。其中7座呈覆斗形,较大者3座,底边长46—60米,宽43—50米,顶边长4—13米,高10—15.2米。另一座里圆丘形。(3)村东北墓群,现存夯筑封土5座,其中两座呈覆斗形,其余3座不规则。
  除此之外,在雁塔区曲江乡缪家村东有陪葬墓5座呈覆斗形,面积约6万平方米;在曲江乡王家*(左土右扁)村也有陪葬墓9座,封土呈覆斗形,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长安大兆乡东伍村,现存夯筑覆斗形封土3座,又在长安县酒铺乡赵家洼村也有陪葬墓群,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存夯筑圆丘形封土5座。1971年在这里出土鸭形铜薰炉一件,造形精美,是件文物精品。(以上材料详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38页、104页)。
  5.杜陵邑
  杜陵邑在杜陵西北2.5公里处。据陕西省文物普查队调查,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500米,是西汉诸陵中距长安最近、人口较多的一座陵邑。据《汉旧仪》载,武、昭、宣三陵,居民人口皆3万户。若以每户5口计,杜陵人口约在15万以上。2000年前,有15万人以上的城市,毫无疑问是一人口众多的繁华之地。
  杜陵邑与杜陵的兴建是同步的。在修筑杜陵时,也动工修筑了杜陵邑,且更名杜县为杜陵。迁徙丞相、将军、列侯、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和家产百万以上的富商大贾到杜邑安家落户。如大司马张安世、霍禹、丞相韦贤、韦玄成父子、蔡义、朱博、王商,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丙吉,宣帝时主持石渠阁会议、后来成为元帝之师的名儒萧望子,后将军赵充国、执金吾萧育、右将军冯奉世、史丹,大鸿胪冯野王、太司农萧咸、太守韩延寿、萧由以及出使匈奴、不辱使命的苏武等达官显贵都家居杜陵,经常出入杜陵邑。杜陵成为达官显贵活动的中心,他们生前居于此,死后多陪葬于此。
  那时,杜陵富冠京师,巨商大贾云集,首富樊嘉,家赀五千万,宿豪大猾杨章也是“天下高訾”。杜陵陈遵因放荡不羁,“列侯、近臣、贵戚,皆贵重之”。郡国豪杰争相与之相交,他家中整日宾客满堂,门外车骑交错,显赫之极。
  那时,杜陵邑是长安城行政区和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统一的规划之中。长安城中鳞次栉比的豪华宫殿与南部庄严雄伟的陵寝园邑建筑连成一体,遥相呼应,形成“宫殿寝庙,山陵相望”的壮丽景色。班固《西都赋》:
  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
  据说,当时南郊的杜、霸两陵与北郊的五陵以及都城间有辇道、舟桥相连,交通十分便。假若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驾一叶小舟,溯浐水而上,一定会看到在浐河西岸,有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豪宅,既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风貌,又雄伟壮观。它们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建筑群体,令人叹为观止。
  值得补充的是,西汉末、东汉初,这里依然繁华,西汉末的更始将军廉丹、东汉初以义侠显名、曾任武都、武威太守的廉范,都是杜陵人。






汉代雄风—风水与西汉陵/韩养民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