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茂陵博物馆 > 博物馆介绍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茂陵博物馆沿革(二)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建国后
  (一) 茂陵文管所到博物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重视文物、名胜、古迹的保护工作,将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前的破烂不堪的几间石刻廊房,予以整修。于1956年成立茂陵文管所。
  茂陵文管所刚成立,文物只有收集起来的16件大型石刻,规模很小,面积只有3600平方米,石刻廊房20间(240平方米),门房间半。设备简陋,仅安排一人看管。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茂陵、霍去病墓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国家社会不断地前进。茂陵文管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面积和建筑逐年扩大,人员也增加了。1977年以来,人民政府多次制订颁布保护文物的措施、方针、政策和文物保护法暂行条例,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茂陵文管所,根据文物保护法,积极行动,多方面的努力,挖掘散失文物。还组织所内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农村、工厂、机关、学校,广泛地宣传国家文物政策和法令,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的认识,使“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爱护文物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茂陵周围群众掀起了交献文物的热潮。 (二) 群众交献文物
  1979年底茂陵文管所晋升为茂陵博物馆。为了防止文物流失,采取依靠群众保护文物,在茂陵附近农村建立文物保护小组58个(全国独有),吸收文保组员298人。并在兴平县南位、西吴两乡,成立联防保卫组,形成一个群众性保护文物网。群众交献文物的积极性更为高涨:
  1、1980年10月,兴平县西吴乡齐家坡文保小组组员巨纯玉老汉,是个爱护文物的有心人。本村村民张鼓鼓在自家庄基里挖土,发现文物,他当即跑去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讯给茂陵博物馆。还协助清理出有价值的西汉铜鼎、铜钫、铜镜、五铢钱等15种33件文物。
  2、1981年,兴平县南位乡东陈阡村姜会杰在家挖窑洞时,发现古墓址,清理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砖、陶罐等43件,同妻子、孩子用牛车往返10多里路,交给博物馆,不要报酬。
  3、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文保小组组长赵富学,副组长许德福,非常爱护文物,他们经常启发群众把收藏的文物交献国家。他们在任8年当中,及其同村高军田等6个青年,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的鎏金马、错金银铜犀尊等文物,总计交献236件。豆马村委会和群众还提出:“挖出文物不拿回家,不要报酬交国家”的响亮口号。
  1982年11月,中共兴平县委、兴平县政府,在豆马村召开全县文物保护表彰大会,给豆马村颁发锦旗一面,奖彩色电视机一台,并发给高军田等6位青年奖金各100元。
  至1989年,茂陵博物馆共收集群众交献文物3100多件。
  

茂陵志/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