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景帝阳陵 > 阳陵刑徒墓地

  

刑徒人墓地


  上世纪70年代,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时期,平整土地的工程进行得轰轰烈烈,阳陵陵园附近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投入到修理地球的过程中来。已经成为耕地的阳陵陵园之中,阙门、陪葬墓的坟茔成了平整的对象,以保证灌溉时地势平坦水流畅通。在施工中不断有文物出土,农民们认为陵园里坟墓中的东西不吉利,于是便把陶罐、陶马、陶人全部砸烂扔掉。神灵不再受到膜拜,人们将陵庙的砖瓦挖出来,精美的瓦当被村里的女人当成做烧饼的模具,近1米长的巨型回纹空心砖被用作台阶的踏步,大量的汉砖被运回来修厕所、盖猪圈,成为今天的建筑材料。
  1972年,距离阳陵陵园不远的上狼沟村的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累累白骨,纵横枕藉,村民都围上来看热闹。考古工作者闻讯赶来,试掘了近20座墓葬,出土人骨架35副。进一步探测发现这处墓地实际面积大约8万平方米,估计埋葬尸骨在万人以上。这些尸骨层层叠叠,零乱堆放,应该是修建阳陵陵园的汉代刑徒的集中葬地。
  汉代帝王陵墓多为刑徒营建,阳陵陵园工程的主要劳动力是从全国各地征发的刑徒和囚犯。《淮南子·精神训》记载:“今夫徭者,揭钁楼,负笼土,盐汗交流,喘息薄喉”,刑徒们被驱使从事繁重的劳役。当时陵园工程之大,劳动条件之恶劣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1号墓是一座长方形土坑,坑口深1.7米,压在汉文化层下。内葬一人,仰身直肢,身首异处,头在左腿外侧,颈上有钳,翘端向下,可能遭遇斩刑。
  2号墓为不规则长条土坑,其中埋葬了6人,4具人骨架在上层,2具人骨架在下层,互相叠压。所有骨架项颈上都戴有铁钳,有的身躯屈曲,脚上的铁镣仍套在小腿骨上;有的骨盆以下与躯干脱离,腿骨附近有铁镣,可能系腰斩后埋葬。这些骨架均无棺椁,从死者的身份和所戴刑具可判断为髡钳刑徒墓。①
  这里的墓葬排列无一定秩序,葬式不一。出土的铁钳直径为17~24厘米,重3.5斤,一旁加翘,翘长30厘米。《晋律》称:“钳重2斤,翘长一尺五寸。”阳陵出土的刑具与记载基本相符。出土的铁釱直径9.5厘米,重2斤。史书记载:“釱,足钳也。”釱两件为一副,当中系以铁链,类似于后世的脚镣。墓葬中没有棺椁和随葬品,出土遗骨上的沉重铁制钳、釱,说明刑徒生前戴着沉重的刑具从事繁重的苦役。
  阳陵刑徒墓地填土中多见汉瓦残片,证明是汉代修陵刑徒墓地无疑。
  阳陵陵园建筑工程巨大,地宫、陵庙、寝殿、便殿、园寺吏舍重重叠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力的强盛,源源不断的物资、人力以及技术融入阳陵陵园的建设,全国范围内精心挑选的能工巧匠聚集于此。征集珍贵石料、木材的工作在全国大面积展开,成千上万辆车马载着沉重的木石,从不同的方向汇集在帝陵陵园。衣衫褴褛的队伍在山河间行进,刑徒们的肉体骨骼被负重挤压得变了形,台基、梁柱、藻井,宏伟宫殿的构件尺寸都无比庞大,它们的重量足以使肉体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刑徒们身负沉重的刑具,使用简陋的工具,经千万人肩抬手推,日复一日地劳作。在巨大的陵寝工程的轮廓远未形成前,就有许多人死在陵园建筑过程中。死者脊椎都有明显劳损,他们的生命如同被伐下的树木,在悲惨的断裂声中戛然而止。许多人因反抗遭到残酷的镇压,被砍头、腰斩或系于铁杠之下活埋。当华丽的陵寝殿堂在地上渐渐显形时,他们却在湿泥中慢慢腐烂。穿梭的公文中没有一个字与他们有关,因为他们无关紧要。
  《史记·景帝传》有“赦徙作阳陵者死罪”的记载,刑徒们的报酬就是侥幸能够得以苟活。他们生前没有人的体面,死后也没有人的尊严。
  同样是人,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这边是皇帝陵园的奢侈豪华,无数金银财宝陪葬墓中;那边是成千上万的刑徒劳累致死,尸骨凌乱,草草掩埋,令人目不忍睹。这是人间何等的不平。
  ①秦中行:《汉阳陵附近钳徒墓的发现》,《考古》1976年第12期。 


汉景帝阳陵探秘/胡芳.—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