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汉帝陵概况 > 西汉帝陵形制

[上一记录]  

西汉帝陵形制-陵墓之中的随葬品

刘庆柱,李毓芳


  帝陵中的随葬品五花八门,数量众多。下面分类介绍。
  第一、葬玉。又名保存玉,包括玉衣、玉塞、玉含和玉握。
  玉衣是用玉片做的“衣服”。有的玉衣是用金丝缀连了几千个玉片而成的,所以又叫“金缕玉衣”。这种“衣服”颇象“匣子”,所以又称“玉柙”。《辞通》认为:“柙、匣,古今字。”《汉旧仪》把“玉柙”解释为“裤子”。上身穿“珠襦”。所谓“珠襦”,就是用金丝连缀起来的“珍珠衫”①。
  《西京杂记》写道:“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但西汉时并未严格执行这个规定。汉宣帝和哀帝就把“玉衣”和“珠襦玉柙”分别赐给霍光和董贤。考古工作者发掘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发现死者身穿“金缕玉衣”。但是,到了东汉,金缕玉衣就只能由皇帝穿用,诸侯王、贵人、公主只能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等只能用“铜缕玉衣”。
  据文献记载,西汉末年赤眉军掘开吕后陵,发现吕后以玉柙入殓。如果这个记载可靠的话,西汉初年就已开始使用玉衣。当然,早期的玉衣可能比较简陋。如西汉早期的临沂刘疵墓中出土的玉衣,只有头罩、手套和鞋子,没有上衣和裤子。这或许是早期的玉衣形式,当然也可能由于其规格不够,只能穿用这种比较简朴的玉衣。
  1968年发掘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二墓,死者均穿“金缕玉衣”。这时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头罩由脸盖和头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睛、鼻、嘴的部位。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组成。裤筒、手套和鞋都有左右。玉衣各部分是用细金丝编缀了许多四角有孔的玉片而成的。刘胜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1100克。其妻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由2160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700克。这是皇帝赐给刘胜夫妇的。皇帝和皇后的玉衣大体形制与刘胜夫妇墓中的玉衣可能相近,但前者作工肯定更细致、玉料更讲究、形式更繁复。《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的玉衣上“皆缕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在河北省邢台南郊和江苏省扬州甘泉山汉墓中出土的玉衣玉片上,均有雕刻纹饰,有柿蒂纹、云纹或蟠虺纹,纹饰内镶嵌金丝、金箔等。可见汉武帝的“蛟龙玉匣”不为妄谈。
  古人认为,为了防止死者精气由体内逸出,使用形状不同的玉石填塞或遮盖其耳、鼻、口、肛门、眼和生殖器等九窍,这些玉石称为“玉塞”。
  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口含玉石,欲化不得”,所以人死后口里含的玉,称“玉含”。皇帝死后的玉含是珠玉。汉代以玉蝉为玉含。夏鼐先生认为,玉含“取形于蝉,可能是因为蝉这种昆虫的生活史的循环,象征变形和复活,而放在舌上的舌形玉器,易于使人联想到蝉形”②。
  玉握是死者手中握的璜形无孔玉器。
  皇帝和皇后使用葬玉是想让自己的尸体长久不腐。但是,考古发掘证明,死者尸体保存是否完好,并不在于有无玉衣、玉塞和玉含等葬玉。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江陵汉墓的两具西汉尸体,并未穿“玉衣”,但历经两千多年,尸体保存得仍相当完好;相反,河北满城汉墓中刘胜、窦绾夫妇的玉衣、玉含等葬玉俱全,但尸体腐朽,骨骸都所存无几。
  第二、印玺。
  印玺是古代人们权力、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生前须臾不离,死后葬于身旁。达官显贵如此,皇帝、皇后亦然。曾经以皇后身份安葬的孝元傅昭仪,陵墓中就有帝太后、皇太后的玺绶。1968年,在高祖长陵附近的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狼家沟附近发现了一颗西汉时代“皇后之玺”玉印,系白玉琢成,方形、螭虎纽,印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四字。人们认为这是吕后陵墓中的印玺。
  西汉初年,诸侯王所统制的封国,其政府机构和官员设置仿照朝廷,其礼仪制度也如此。因此,从西汉诸侯王葬仪,可以了解西汉帝陵的某些制度。近年发掘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19枚印章,有金印、包金铜印、玉印和玛瑙印等多种。其中在墓主身上就发现了八枚,最大的一枚是龙钮金印。由此可以联想西汉帝陵中随葬印玺的情况。
  第三、珠玉珍宝、金钱财物。
  从文献记载来看,西汉帝陵中随葬的珠玉珍宝、金钱财物相当丰富。皇帝的梓宫之内,置放“珪璋诸物”。以玉器为随葬品是帝王葬仪的传统。从殷墟的一座王妃墓——妇好墓中,竟出土了755件精美玉器。汉武帝茂陵在西汉末年被赤眉军掘开,取走了大量珍贵随葬品,过了近三百年,到了晋代,那里的“珠玉”还未被拿完。帝陵“珠玉”随葬之多,可见一斑。除了大量“珠玉”,帝陵中还随葬大量贵重物品和金钱。文献记载,尹桓、解武等掘盗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时,“多获珍宝”。随葬的金钱财物,更是多得惊人。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政权财政困难,便设置了“搜金都尉”、“摸金中郎”等官职,专门发掘帝王陵墓。发掘一座关中的西汉帝陵,所得金钱财物可以维持宫廷和国家多半年的财政开支。
  第四、礼器。
  礼器在随葬品中占的比重很大,其种类和数量,与死者身份、地位密切有关。
  汉代礼器有铜器和漆器。铜器大多饰有错金银花纹。漆器价值比铜器高几倍。礼器包括容器和乐器。容器有:鼎、敦 (盒)、钫、壶(锤)、甗、盘、匜等;乐器有:钟、鎛、磐、壎、箫、笙、柷、敔、瑟、琴、竽、筑和坎侯等。在湖北随县发掘的一座战国时代王墓中,仅乐器中的铜编钟一项就出土了65件,重达3500公斤。
  车马也用来随葬。汉代车马使用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大丧需用“輓车九乘,芻灵三十六匹。”估计陵墓中随葬的车马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汉代陵墓中的车马多为明器,但其造价可能高于“真车马”。车马器多置于帝陵的羡道中。
  第五、其它。
  皇帝和皇后陵墓中的随葬品,几乎包括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如陶俑、食物、器皿、动物、竹简等等。大量陶俑,象征皇帝、皇后生前的卫士、仆从、宫女、奴婢和仪仗队等。甲胄、刀剑、干戈、箭镞等兵器,则“守卫”着帝、后的安全。
  封建帝王为了“多藏食物,以歆精魂”③,便随葬数量众多、品种齐全的食物。王莽毁坏孝元傅昭仪陵时,由于陵中“多藏食物,腐朽猥发”,以至“臭憧于天,洛阳丞临棺,闻臭而死。”④可见随葬食物之多。随葬食物包括粮食、酒、糖等。粮食有:黍、稷、麦、粱、稻、麻、菽和小豆;酒和糖有:醴、醇酒和饴糖。此外还有醯(醋酸)、醢(肉酱)等。食物放在甕、*(左無,右瓦)里,置于陵墓中。
  陵墓中还放置了各种生活用具,如巵(酒杯)、牟、豆、笾、酒壶、槃、匜、竈、甑、鼎、勺、案、杯、酒樽、镫和杖等。此外,供皇帝游乐的随葬物是随葬品中的大宗,有“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在薄太后南陵陪葬坑中,曾经出土了犀牛和大熊猫的骨骼。北京大葆台汉墓中有金钱豹、天鹅、鸿雁等动物骨骼。
  汉代皇帝还常常把喜爱的书籍(竹简),作为随葬品。茂陵中就有武帝生前喜爱的图书四十余卷。汉代以前就出现了以书随葬的习俗,为后代皇帝所袭用。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昭陵、乾陵均葬有大量书籍,如《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温韬盗掘唐代诸帝陵时,发现昭陵地宫“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西汉帝陵随葬品之多,在武帝、昭帝和宣帝三代几达高峰。如《汉书·贡禹传》记载:武帝“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臧金钱财物,鸟兽鱼*(上敝,下龟)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昭帝宴驾,光复行之。至孝宣皇帝时,陛下恶有所言,群臣亦随故事。”可是,到了汉元帝去世时,汉成帝安葬其父,以随葬“乘舆车、牛马、禽兽皆非礼,不宜以葬”,改变了西汉帝陵随葬的传统内容⑤。
  汉陵随葬品如此之多,必须搜刮大量的民脂民膏。《旧唐书·虞世南传》记载:“汉氏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贡赋,以一分入山陵。”可见帝王陵墓的财政开支在国家财政计划中所占比重很大。
  ①《后汉书·礼仪志》[下],第3142页,注引《汉旧仪》曰:珠襦是“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
  ②夏鼐:《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考古学报》1983年2期
  ③王充:《论衡·薄葬篇》卷二十三,第36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④《论衡·死伪篇》卷二十一,第331页。
  ⑤《汉书·成帝纪》卷十,第302页。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