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汉帝陵概况 > 西汉帝陵陵邑

  [下一记录]

陵邑的渊源及发展变化

刘庆柱,李毓芳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记载:“园邑之兴,始自疆秦。”秦始皇在骊山下修建寿陵时,即于公元前231年,在寿陵东北十里(今临潼县代王乡),设置了陵邑——丽邑。丽邑之名源于“骊山”,因西戎的一支——骊戎居于此山附近而得名,寿陵也就称为“骊山”。
  丽邑是从属于秦始皇陵的,该陵附近曾出土了不少有“丽邑”陶文的器物和砖瓦。如始皇陵陵园里出土的有“丽邑二升半八厨”和“丽邑五斗崔”陶文的陶盘和陶钟,这些大概就是在陵邑中制作的。为了进一步繁荣和促进陵邑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把三万户人迁徙于丽邑。
  秦始皇开创的帝王陵墓附近设置陵邑的作法,为西汉王朝所承袭。只是到了西汉晚期,由于社会阶级矛盾加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汉元帝下令废除为帝陵置邑徙民的传统作法。到了汉成帝时,他始作延陵,后又徙作昌陵,并以新丰戏乡为陵邑——昌陵县。由于五年间大兴土木营筑昌陵,使“天下虚耗,百姓罢劳,客土疏恶,终不可成。”于是汉成帝不得不决定“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动摇之心。”①成帝以后,至西汉王朝灭亡,诸帝陵再没有营筑陵邑。
  西汉时,朝廷对陵邑的设置控制十分严格。一般设陵邑只限于帝陵,或未与先帝合葬的皇帝之母的陵墓。以及死时未以帝陵礼仪入葬的皇帝父母的陵墓。前者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宣帝杜陵等;中者如薄太后南陵、钩弋夫人云陵;后者如汉太上皇陵和宣帝父母的奉明园等。西汉时代,总计共置陵邑11座。
  秦汉时代的帝王陵墓,改变了过去帝王陵墓与都城毗邻、甚或置于都城的作法。都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帝王陵区建设的增加,都城近郊没有更多的空地可以利用,同时帝陵陵区也要求有更大的范围,因此,帝陵逐渐向都城远郊发展。
  陵邑是随着帝王陵区规模的扩大,帝陵陵区仿效都城布局而产生的。所以在研究陵邑布局时,必须考虑它在帝王陵区的位置,并与都城形制相比较。
  首先看看陵邑的分布位置。关于这个问题,有个历史过程。陵邑出现伊始,与陵墓距离较远,如秦始皇陵和丽邑相距10里。西汉初期的汉太上皇陵与其陵邑——万年邑(位于栎阳城中)相距22里,这在当时已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因为陵邑与帝陵相距较远,不利于“供奉山园”,所以当时又从各地迁徙了上千户人家,安排在太上皇陵附近,“与田宅守陵”②。
  从汉高祖长陵邑开始,将陵邑筑于帝陵旁。长陵邑和安陵邑与帝陵相距甚近,前者的陵邑与陵园共用一墙。从文帝开始,帝陵与陵邑保持了一定距离,少者一、二里,多者五、六里。
  陵邑大多分布在帝陵北部或东部。西汉初期的帝陵陵邑多在帝陵北部;如长陵邑、安陵邑均在帝陵以北,霸陵邑在帝陵东北。西汉中期的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均在帝陵以东。西汉最后一座帝陵陵邑——杜陵邑,位于帝陵西北,这大概因为帝陵东部陪葬墓区以东为浐河,鉴于地理环境限制,参照汉初陵邑位置,杜陵邑被建在帝陵西北。
  帝陵陵邑的分布位置,受到了都城长安布局的影响。汉长安城内,宫殿占去了全城三分之二的面积,主要分布在城南部和中部。城内居民主要住在城北部和东北部,达官显贵以住在“北第”和“东第”为荣。“北第”在未央宫北阙附近,霍光、董贤等都在此兴建过第宅。这里就是班固所说的“北阙甲第”。汉代长安城东边有“东第”,也属于甲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位为通侯,居列东第。”帝陵的陵邑,犹如都城的甲第。陵邑置于帝陵之北或东部,酷似甲第建于皇宫之北或京城之东。
  ①《汉书·成帝纪》卷十,第320页。
  ②《文献通考》卷一二四,“王礼”十九,引《汉旧仪》文。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