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墓壁画的包装与运输

刘 芃

                                                 
  在文物保护中,文物的包装及运输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文物的展出、研究及保护、修复。所以文物的包装和运输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国际间的文物交流展出越来越多。人们也在逐渐重视这个环节。文物的包装技术及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材料的应用,也较过去有很大提高。
  2000年日本放送协会(NHK)在日本横滨等地举办“世界四大文明展”,“中国文明展”为其中之一。为了能较为全面地展示灿烂的古代中国文明,组织者特意选了三幅珍贵的唐墓壁画参展。这是唐代墓室壁画第一次出国展览。为确保壁画在包装、运输及展出中的安全,陕西省文物局指定陕西历史博物馆对壁画的包装及运输进行论证和试验,为此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日方有关单位进行了合作。
  我们接受这一研究课题后,针对唐墓壁画的材质、保存状况及保存环境等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壁画在长途运输中的震动问题、温湿度问题、意外冲撞等问题,提出壁画包装、运输的初步方案。日方根据中方提出的方案和要求作出包装箱样品。我们用此样品进行了模拟包装、运输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意见,日方根据我们的意见对包装箱样品进行了改进。最后中日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以改进的样品进行壁画的包装、运输。   
  由于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此次唐墓壁画在日本横滨等地巡回展出一年,使更多的日本观众亲眼目睹了一千多年前的盛唐风貌。最后壁画顺利回国,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为壁画的包装、运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壁画多绘制于宫殿、寺庙、石窟、陵墓等建筑之中,而土木建筑因年代久远,易坍塌朽坏。所以壁画受其材质、所处环境影响较难长久保存。保存至今的多为石窟壁画及墓葬壁画,而墓葬壁画一旦发掘或暴露于外部环境之中,受种种因素影响很难于原地保存下来。这就需要将其揭取后搬迁至博物馆收藏、保护、修复、展示以及研究。而这中间壁画的包装运输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分为考古发掘中的包装运输、古建搬迁的包装运输以及参加外出展览的包装运输。这里笔者就有关中国近现代壁画包装运输、唐墓壁画赴日展出的包装与运输等,试对壁画运输、包装的方法作以概述,以求方家指正。
  一、历史概述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名家辈出,壁画在当时就广为人们所珍视,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的《寺塔记》、朱景玄著的《唐朝名画记》,均有大量篇幅记载了当时的诸多名家名画。当时的人们已认识到壁画的珍贵性,注意对其保护和收藏。在建筑拆迁或损毁时对壁画亦进行搬迁。①虽然文献并未详细记载如何揭取搬运,但根据中国建筑的土木结构来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壁画绘制于土坯墙体上,搬迁时将土坯墙整体揭取。二是壁画绘制于木板墙壁之上,这样其揭取包装搬运,相对土坯墙就容易的多了。
  二、近现代壁画的包装与运输
  上世纪初叶,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在新疆、甘肃一带进行探险活动,就曾揭取了大量寺院、石窟壁画并将其劫运至英国。他在《西域考古图记》之《米兰古代佛寺》中曾记载了有关壁画的包装。②
  40年代末期,王世襄先生在加拿大托朗多博物馆学习壁画的保护修复方法,其后撰文《记修整壁画的“脱胎换骨法”》③,在文中较详细地记载了壁画的包装方法。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因修建水利工程,国家对山西芮城县永乐宫壁画进行搬迁。祁英涛先生在《永乐宫壁画的揭取方法》④、《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中也提到壁画的包装运输方法。⑤
  五十年代初,随着大规模建设工程的开始,陕西省出土了大量的墓室壁画,尤以唐代墓室壁画为多。茹士安先生曾在《文物》上发表文章介绍考古发掘中壁画的包装与运输⑥。
  三、对外展览中壁画的包装与运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加,唐墓壁画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希望能亲眼目睹唐墓壁画的风采。为此国家文物局特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墓壁画赴日本参加2000年《四大文明展——中国文明展》的巡回展览活动,这是唐代墓室壁画第一次出国展览。在此之前因为唐墓壁画的材质特殊和其对展出条件要求较高,在国内也很少展出。因此包装与运输的成功与否成为壁画外出展览的关键一步。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文物的展出、研究及保护。
  为确保壁画在包装、运输及展出中的安全,陕西省文物局指定陕西历史博物馆对壁画的包装及运输进行论证和试验,为此陕西历史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日本广播协会(NHK)、日本通运株式会社等有关方面就壁画的包装和运输合作进行试验。
  首先我们搜集以往有关壁画包装运输方面的资料,总结前人的经验。针对我们馆藏唐墓壁画的材质、保存状况及保存环境等进行分析。
  迄今为止在陕西发掘出土的唐墓壁画多是绘制在砖墙或土墙上。抹5—10mm的草麦泥然后再加掺有麻筋等物的一层细泥,最后用白垩土掺以轻胶涂刷几遍,然后在此上作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地仗层和颜料层。而一般壁画揭取也是将地仗层从墙体上剥离下来,由于其画面基础稳固性较差,时隔千年,加上墓葬内部保存环境与出土后环境相差很大,原来因各种因素作用互相结合的土体颗粒结合力减弱或消失,颗粒间距加大以至脱落,使绘画层遭到破坏。
  此次赴日参展的“中国文明展”的唐墓壁画共三幅,分别是保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提罐仕女图》(高172cm,宽119cm,重13.2Kg)和陕西省考古所的《宫女图》(高134cm,宽168,重48Kg)、《文官进谒图》(高173cm,宽135cm,重56Kg)。 《提罐仕女图》1971年出土于陕西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宫女图》和《文官进谒图》于1995年分别揭取于陕西富平县节愍太子李重俊墓和陕西蒲城县惠庄太子李*(左扌右为)墓。
  章怀太子墓壁画揭取后即进行过修复、加固,壁画背面的支撑架使用木质材料,《宫女图》和《文官进谒图》采用铝合金做壁画背面的支撑架。《提罐仕女图》的物理强度低于其它两幅壁画)。这三幅壁画的绘制年代集中在公元706年一724年之间,结构、材料、工艺基本相同,因而现状基本相同。
  通过对这三幅壁画的揭取、修复、加固以及现存状态的比较、分析后,我们认为可制定统一标准的包装、运输、陈列方案。
  壁画虽经揭取、修复、加固,以木质或铝合金支撑架替代了原支撑结构(墙壁),以相应的渗透加固剂巩固了原地仗层,但其材质结构仍基本保持原状,因此壁画构成部分对于所受外力产生的应力大不相同,应力不同会造成各个构成部分发生相对移位,表现为掉渣、起翘等现象。所以,剧烈碰撞、较大冲击力及倒置现象是壁画最大的禁忌。这就要求提供包装壁画进行长距离运输的装置能有效减少这些对壁画保护产生不利的因素。
  壁画包装运输原则:
  1、壁画应以画面向上的水平状态放置,不可倒置。
  2、所处环境,温度保持18℃--20℃;湿度45%一50%。
  3、壁画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应为防火材料。
  4、壁画包装、运输材料不应产生或释放有损壁画颜料的有害物质,且不会对壁画造成任何形式的污染。
  5、壁画切勿受到剧烈碰撞和较大冲击力。
  壁画在展出期间的陈列环境要求:
  1、壁画应为仰角45度状态放置展出。
  2、所处环境,温度18℃—20℃,湿度45%一50%。
  3、陈列中所使用的照明光源应为不含紫外线的冷光源,光照度为60LNX以下。   
  4、陈列环境严防尘埃及其它有害气体对壁画造成损伤、污染。
  日方做出承诺,对于壁画展出期间的陈列环境要求完全能够达到,同时也能够为包装运输材料的防火、防污染性能及运输当中的温湿度要求提供技术保障。至此,如何使壁画保持水平放置和避免受到强烈冲击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方文保技术人员根据唐墓壁画现存环境、状态向日方工作人员提出对包装设施进行模拟实验的检测。日方根据我方提供的数据做出壁画包装装置,这种装置由内、外两箱组成,内箱直接装载壁画,壁画经过背面铺衬垫、加托框、画面加画框等工序装入内箱,内箱里铺衬上防火、防水的水银纸,并放置除湿剂,四周用缓冲材料填实。内箱的作用是给壁画提供恒温恒湿的环境条件,并起到缓冲外力的作用。将包装好的内箱固定在外箱底板上的四根弹簧上,以缓冲长途颠簸。
  1999年8月中旬,中方对这一装置进行了模拟测试,测试过程如下:
  试验前准备:
  模拟唐墓壁画结构,制作一幅长110cm、宽86cm、厚8cm的壁画试验品。
  绘制壁画试验品运输前的原状图,并拍摄原状照。    
  试验一:在有坑凹的坡道路面上运输。
  试验方式:先将制作的壁画试验品装入日方提供的包装装置中,然后人工将包装装置搬至日产五十铃(1SUZU)运输车上。在天气晴朗(气温33℃)的日子,以40—60公里小时的车速行使2小时,行程约80公里。
  运输后壁画状况与原状比较,画面出现大量掉渣、粉末等损伤现象。
  试验二:在常规路面上运行,途中进行急刹车、急转弯试验。
  试验方式:天气状况、运输车辆与第一次试验相同。以60—80公里/小时的车速行使约2小时,行程100公里。
  运输后壁画状况与原状比较,画面有少量掉渣、起翘现象,局部裂纹。
  中日双方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反复论证后,认为日方提供的壁画包装装置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有效减少外力施于外壁画的有害作用,需对壁画包装做进一步的完善。中方人员提出悬空包装法⑦,即将壁画经过包装后用绳索捆缚,再放入木网套箱,上、下、左、右、前、后用特制弹簧与之相接,使其于正中悬空平放,最后再外加木制包装箱,这样使壁画在包装箱内各处受力均衡,并能有效化解外力对壁画的冲击。
  2000年3月,日方根据中方意见提供新的壁画包装装置。4月,中方再次对改进后的包装装置作了实地测试,测试结果达到预期目的,令人满意。5月,中日双方经过多次研讨,一致决定采用日方第二次提供的装置包装壁画并进行长途运输。
  由于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此次唐墓壁画在日本横滨等地巡回展出一年,取得圆满成功,最后壁画安然回国。同时也为壁画的包装、运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附记:唐墓壁画参加日本《四大文明展》的包装与运输试验,是在陕西省文物局指导下,由陕西历史博物馆负责组织实施,自1999年以保管部主任申秦雁为课题组长,文保科杨文宗、刘芃、孙强参加的课题小组,进行了多次试验后取得成功。这个试验同时得到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日本通动公司、日本NHK、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鼎力帮助,有关包装材料及图片由通运公司和NHK提供,在此对以上单位和有关参与人员表示衷心敬意。
  本文得到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申秦雁研究员、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祝书民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周双林博士等诸位先生的帮助和指点,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刘 芃 陕西历史博物馆
  ————————————
  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会昌五年,武宗毁天下寺塔。两京各留三两所,故名画在寺壁者,唯存一二。当时有好事者。或揭取陷于屋壁,已前所记者,存之盖寡。先是宰相李德裕镇浙西,创立甘露寺。唯甘露不毁,取管内诸寺壁画置于寺内。大约有:顾恺之画维摩诘,在大殿外西壁。……顾画维摩诘初置甘露寺中,后为卢尚书简辞所取,宝于家,以匣之。大中七年,今上因访宰臣此画。遂诏寿州刺史卢简辞求以进,赐之金帛,以画示百僚,后收入内。”由此可知至晚在唐代人们就已有将壁画收藏,并用匣盒包装的意识了。(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月第1版。)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中记载:“平康坊菩提寺,佛殿东西障日及诸柱上图画,是东廊旧迹,旧郑法士画。开元中,因屋坏移入大殿内曹北壁。……佛殿内槽后壁面,吴道玄画《消灾经》事,树石古险。元和中,上欲令移之,虑其摧坏,乃下诏择画手写进。”(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第1版。)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中也记载了寺院壁画的搬迁:“卢楞伽 楞伽者,京兆人也。明皇帝驻跸之日,自汴入蜀,嘉名高誉,播诸蜀川,当代名流,咸服其妙。至德二载,起大圣慈寺。乾元初,于殿东西廊下,画行道高僧数堵,……王蜀先主于寺东廊起三学院,不敢损其名画,移一堵于院门南,移一堵于门北。一堵于观音堂后。此行道僧三堵六身画。经二百五十余年,至今宛如初矣。”(同上)
  ②“对下述准确的技术方法进行记录是十分有用的。将绘图断片正面朝下放在一块结实的厚玻璃板上。小心地慢慢刮去背面的黏土和麦秸,直到只剩下表面的帕里斯泥,然后根据图案的指示把同属一个板的几个碎片置于正确的位置。在厚玻璃板下适当的位置放着一面镜子,用来反射图案。对于较大的画板,要将玻璃极小心地弯到一定的弧度,与根据圆厅的直径得出的、原先画板表面所在墙壁的弧度完全一样。将碎片正确地拼合之后,在背面涂满一层帕里斯泥,成为一个新的背层。然后,用一个张在木框里的网格加固背面,最后,涂上一层厚帕里斯泥,把网格包在里面。用这种方法处理之后,这块画板就可以十分轻松而又安全地搬移了。”(《西域考古图记》第一卷,第十三章《米兰古代佛寺》,第29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③《文物》1957年第3期。
  ④《文物》1960年8—9期。
  ⑤ “一般是将壁画装入箱内,利用揭取壁画的壁板作为包装箱底板,上面加一层盖板,或做成十字格式的框子,上下用穿带、螺栓拧牢。四边垫板或木块。这样的包装箱是揭取后装订成的.在箱的空处垫以”锯末包”(麻纸内包锯末)或用木丝、泡沫塑料块、旧棉花代替。运输一般用汽车,将包装箱平放垫牢,在车箱中如放置二层以上时,隔层应用软势以防震动。应特别注意的是行车速度,在路面情况不良,车速须尽量放慢以防震动。”(《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第123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⑥ “我们采木箱套取法将壁画所在的土墙整块挖取下来,另外还采用胶布粘取法,这比较成功,……割取完毕,白灰墙皮上的壁画即连同白灰墙皮保存于胶布上,最后可用夹板将胶布壁画衬好一层棉花平夹起来,再用夹棍绞绑后即可搬移启运。”(《介绍我们处理古墓壁画的一些经验》,《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第77页。)    
  ⑦该方法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祝书民先生提出。
  

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历史博物馆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