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物史迹述丛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郭沫若与乾陵

樊英峰,刘向阳


  当人们一提起乾陵,自然就会想到武则天,想起武则天,又会联系到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是的,郭老生前对这座全国唯一的一处两位皇帝合葬之陵——乾陵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学术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他先是以近70岁的高龄撰写了一出五幕历史剧《武则天》。
  那还是1959年7月,已是68岁高龄的郭老到河南洛阳龙门游览大奉先寺石窟时,萌发了写作历史剧《武则天》的意念①。於是,经过半年时间,1959年12月20日初稿完成。次年1月10日、2月24日两次修改后,首次发表在:《人民文学》第5期上。此剧为五幕八场历史剧,剧本一发表,引起社会关注,在学术界特别是在历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文化艺术界亦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出戏选取了武则天60岁前后最成熟的时期即公元679年至684年六年间以发生在扬州的徐敬业叛乱为中心事件,表现了以武则天为一方,以徐敬业、骆宾王、太子李贤等为另一方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戏剧通过突出地表现武则天的才能和品质,着力描写和肯定武则天的功绩。以戏剧艺术手法,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结合起来,对武则天的一生做了总的评价,肯定了她在历史上的作用。在此以前,从本世纪30年代起,曾经产生过反映武则天的戏剧剧本和电影剧本,即我国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剧作家宋之的于1937年5月所写的多幕剧剧本《武则天》(此剧于1937年6月由当年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业余实验剧团在卡尔登即今之长虹影院公演)②。柯灵(高季琳)于1938年冬所写的电影剧本《武则天》(此片1939年由新华影业公司完成)③。田汉于1944年在广西桂林所写的17场京剧《武则天》(上集,1947年1月重写于上海,连载于1947年1月至3月上海《大公报》,1948年初由四维戏剧学校三分校首演于北京)④,还有上海越剧院吴琛、王文娟、孟云棣创作的七幕越剧剧本《则天皇帝》(此剧剧本发表于1960年5月《上海戏剧》杂志上)。这些剧本的共同特点都是通过舞台或银幕形象,把武则天这个有争议的女皇帝以一个正面人物出现,肯定武则天的历史作用,但限於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在现在看来,目的达到的程度并不理想。而郭老的《武则天》从历史这个角度来看,很明显亦是为武则天翻案,他翻的很有意义,最彻底、最成功⑤。从此以后,以此剧的上演引起了一场社会性的学术大讨论。褒贬文章接连见诺报刊,争论甚为热烈。加上《人民日报》1961年9月3日发表的题为《武则天在历史上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的动态报道,系统地介绍了这场大讨论中的诸家观点,从而把武则天的学术研究引向了深入,最终导致成本世纪关于武则天研究讨论的第二次高潮⑥,剧本在征求了文学、历史、艺术界知名人士如田汉、吴晗、剪伯赞、夏衍、阳翰笙等人的意见后,几经修改,成为四幕七场约12万字的剧本。1962年6月20日,郭老为此剧撰写了序,发表在7月8日的《光明日报》上,9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武则天》剧本单行本时,郭老又从历史文献中辑出《重要资料十四则》,即《关于武则天七则》、《关于上官婉儿三则》、《关于李贤一则》、《关于裴炎—则》、《关于骆宾王二则》等其它一些资料一起作为剧本的附录。
  这出戏在郭老的指导下,曾经被河北邯郸市东风剧团⑦、中国戏校实验京剧团⑧、昆明市话剧团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⑩、陕西省乾县人民剧团⑾等单位移植改编成豫剧、京剧、话剧和地方戏。于60年代初期在北京等地进行公开演出,受到了观众和文艺界的好评。1961年9月7日,郭老在昆明市看完话剧《武则天》演出后,作诗一首:
  金轮千载受奇呵,
  翻案何妨傅粉多?
  宋璟姚崇蒙哺育,
  开元天宝沐恩波。
  声威远届波斯国,
  文教遥敷吐火罗。
  毕竟天书愈尽信,
  丹青愿胜素山河。⑿
  其次,他又亲临武则天与其丈夫的合葬地——陕西乾县城北的乾陵以及位于咸阳东北18公里的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顺陵,进行实地考察。
  时间是在1960年3月下旬,那时,郭老首次来陕游览了西安的名胜古迹如华清池、半坡博物馆后,“为了更多地接触武后的业绩,使《武则天》剧本改得更好”⒀,于3月22日上午11时,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武伯纶馆长等人陪同来到了乾陵⒁。当他第一次看到乾陵雄伟的气势、宏大的布局、地面上精美的大型石刻时,便赞叹不绝,激情于怀,并不顾年事已高,登上海拔1047.9米的乾陵地宫所在地——挺拔峻秀的梁山主峰。游览中,郭老对乾陵朱雀门外东西两通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石碑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乾陵规模甚雄伟。陵前有二碑,一为纪德碑,乃武后撰文,纪念高宗的,一为没字碑,乃武后自己的碑,据说是根据武后的遗言,自己功过让后人评,不刻文字,”⒂首次提出了无字碑之“遗言”说。下午3时左右,郭老结束了考察,临走前,他在中共乾县县委会议室为《乾县日报》题写了报名,为中国共产党乾县委员会、乾县人民委员会题写了牌名,并同乾县党政领导王世俊、王金榜等合影留念⒃。郭老回到西安后于次日即3月23日在西安人民大厦用钢笔写下了游乾陵诗。此诗最早发表在1960年4月14日的《乾县日报》上⒄,题目为《咏乾陵二首》;1960年4月在《延河》杂志上发表时,改题为《访西安杂吟四首》,包括《咏乾陵二首》,《咏顺陵》、《雨中游华清池》;5月在出版的第5期《延河》杂志上,又发表《访西安杂吟》、包括《咏乾陵·续其三》、《吊章怀太子墓》。同时辑出入《陕西纪行十首》。在1960年4月25日出版的《诗刊》第4期时,又分别改为《游乾陵》、《游顺陵》)⒅。郭老题写的四首诗以饱满的热情,通过对乾陵宏伟的气势与地面文物的赞赏。希望到乾陵发掘之后,可以按大量出土的文物资料,重新对武则天作出评价,抒发了作者攀登梁山的艰难及登上峰顶远眺时的感慨。全诗洋溢着对盛唐文物的赞赏之情,歌颂了人民政府对历史文物的珍惜爱护,表达了作者对乾陵地下文物的深切关注。
  郭老生前曾经对邯郸市东风豫剧团的编导和演员们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精通文史,雄才大略,很了不起,但自北宋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她作了很大歪曲……,我们要重新再给武则天立碑文,写历史,记下她在历史上的功绩。”⒆于是,他曾在1962年秋为武则天出生地——四川广元皇泽寺则天殿题写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的对联,对武则天的一生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⒇。1963年3月,郭老来西安,又亲笔为乾陵书写了“乾陵·唐高宗与则天皇帝合葬之墓”的碑文,书法苍劲有力,工整俊秀,不愧为一代名家之作。碑文虽14字,但全面公正地肯定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实事求是的写出了1300余年前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既是男女两位皇帝、又代表两个朝代,还是一对夫妻合葬入穴的历史事实。碑文经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镌刻,填以金屑后,于1963年3月25日建立保护碑楼,树立在乾陵朱雀门内的原献殿遗址西侧。
  郭老在学术界特别是在历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四川广元、河南洛阳、陕西乾陵等凡是与武则天一生当中活动有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可以说,武则天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繁荣都与郭老的深切关注与极大兴趣有很大关系。他对武则天的学术研究颇具开拓性。他的书法艺术独树一帜,造诣很高,其作品甚称书法中的精品,因此,他留给乾陵唯一的一幅墨迹“乾陵碑文”因出自一代名家之手,无疑就成了难得的上乘之作,愈加珍贵。而那座碑亭由于历史久远,又与乾陵和武则天有很大关系,自然在目前就成为中外游客参观乾陵的一个主要内容。人们在此碑前摄影留念,或怀念女皇业绩,或欣赏郭老的书法艺术,有人还以高价收购此碑拓片,加以收藏,作为纪念。
  郭老生前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亲眼看到乾陵“幽宫重启”之日(21),目睹1300年前唐代的物质文化和一代女皇的尊容。尽管乾陵这座神秘的地下宫殿未被发掘,地下宝藏未曾重见天日,但是,他若能活到今天,看到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地游览乾陵时的盛况,看到国家对乾陵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出详尽规划时一定会含笑九泉。
  注释:
  ①《武则天》剧本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8月。
  ②《宋之的生平及创作活动年表》,载《宋之的研究资料》,宋时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
  ③《中国电影家列传》第二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或《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平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④《田汉自序》,1947年。载《剧本》1984年第2期:《田汉文集》第10卷说明,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⑤《话剧(武则天)引起热烈讨论·首都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会》,载《文汇报》1962年7月14日。
  ⑥曹发展、李绥成:《式则天研完综述》(内部资料)1985年10月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1986年第5期。
  ⑦王振国:《郭沫若和豫剧(武则天)》,载《郭沫若研究》第4期。
  ⑧(10)同⑤。
  ⑨《人民日报》1961年10月25日。
  (11)《乾县日报》1961年11月5日。
  (12)同⑨。
  (13)《光明日报》1962年7月8日。
  (14)《乾县日报》1960年3月23日。
  (15)同(13),或《郭沫若同志给翦伯赞同志的信·1960年4月15日》,载《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
  (16)同(14)。
  (17)《乾县日报》1960年4月14日。
  (18)《郭沫若年谱》下,王继权、童炜钢编,1983年4月。
  (19)同⑦。
  (20)辛墨著《武则天与皇泽寺》,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6月。
  (21)《游乾陵诗》,见《武则天》剧本附录。
  

乾陵文物史迹述丛/樊英峰,刘向阳.—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