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五)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乾陵石刻本体保护及环境整治的回顾与展望

宋少宇 郑勋


  乾陵位于古都西安西北85公里处的梁山上,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与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帝王陵墓,是至今唯一未被盗掘的帝王陵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夫妻皇帝合葬陵。陵园内精美的石刻群雕及宏伟的陵园建制举世瞩目,中外专家学者公认为唐代帝陵制度的典范,被誉为“唐陵之冠”。1300余年来,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甚至几次大的盗掘,梁山依旧巍然屹立,幽宫安好如初,松柏郁郁葱葱,观者无不赞叹唐人的智慧与力量。而乾陵玄宫能够完好保存至今,不能不称之为“奇迹”,也不能不谈到唐代及以后各代政府、个人对乾陵的修复保护。
  乾陵从文明元年(684)开始至神龙二年(706),甚至以后几年间,使用十余万兵民,十几年的时间,建成乾陵陵园的整体格局。乾陵初建时共有多少房屋,史无明载。从现有史料能够查到仅有过的两次重修。一次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据《唐会要》卷20《陵议》载:“献、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七十八间。”另一次在金天会十二年(1134)。乾陵无字碑上镌刻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上记载:“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爰命有司,鸠工修饰,廻廊四起,不胜心怿。”从这些史料中可以了解,尽管只是修葺,乾陵地面建筑规模极其庞大,有高大建筑三百七十八间。四门现有大型精美石刻130件。通过对乾陵陵园的考古调查、试掘,已探知乾陵地面建筑有内外二城,内城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四面各开一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外城周长40公里,陵墓设在海拔1047.3米的梁山主峰以南的半山腰。朱雀门内的献殿,梁山之腰的寝殿,下宫、四门的三出阙阙楼以及角阙等等乾陵地面古代建筑现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孤冢独耸、残垣断瓦及曾东倒西卧的各类石刻。
  建国后,国家、地方政府及文物部门对乾陵的文物保护一直非常重视。在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及相关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下,乾陵的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一直摸索前进,虽然因资金、技术等问题没有大的保护动作,但基础保护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没有系统的保护项目,乾陵石刻、遗迹的保护现状亦无大的改观。
  2004年,陕西省文物局和日本国东京文化财团签署协议,利用日本慈善家黑田哲也先生捐助的1亿日元对部分唐陵(乾陵、桥陵、顺陵)石刻进行保护及环境整治。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以下简称西安文保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以下简称考古院)和三个唐陵所属单位协作完成此项目。该项工作历时4年,于2009年2月底结项。
  乾陵石刻本体保护项目分为朱雀门、玄武门、白虎门三个区域(青龙门因资金原因未做)。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承担朱雀门部分石刻的保护性清洗、除菌除锈、病害防治等保护工作。并在石刻旁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从此乾陵有了系统详尽的环境数据资料。完成白虎门北石狮的修复、归位及保存,环境整治面积约3000平方米。并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发掘出白虎门列戟台。中心委托乾陵博物馆考古调查室对玄武门的石刻进行修复、加固及环境整治。从2007年5月开始,对内城玄武门先期调查、钻探、试掘后,制定出石刻保护及环境整治方案。2008年6月17日工程正式动工,在施工过程中又有新的石刻被发现。西安文保中心、考古院、乾陵三个协作单位结合中日专家意见,经过充分论证,遵照《文物保护法》,按照石刻本体保存环境整治不破坏原始地貌、在原址实施保护;石刻进行修复、扶直、加固、保留可再修复性等原则,集思广益,重新修订乾陵玄武门石刻本体保护环境整治方案并实施。这次唐陵石刻保护有三种不同的保护思路,乾陵对马腿及踏板残损的石仗马选用石质、颜色相近的富平石灰岩,用整块石头与残马相对接、找好平衡、支起马身,然后雕刻出踏板及部分马腿,以高浮雕的形式表现出来,保证了所修复石刻的稳固性,可再修复性。在石刻残损不大,无法用石质材料修补的,用环氧树脂将石质材料及色料配成仿石料修复,色差要求相近。在高程处理上,石座要露出地面2/3,所以整体效果看起来高大,雄浑,有气势。经过这次保护整治,乾陵玄武门石刻形制、布局清楚,石刻组合为:阙南石狮1对,阙北共有5对石刻成对称排列,第一对石刻不明(现在只发现两组四件基座),石虎及驯虎人各一对,石仗马及牵马石人各三对。保护修复后,两列石刻肃立苍天大地之间,内城玄武门又恢复了曾经的庄严肃穆,整个玄武门气势凸显。观后,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及行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让人不由得发出“唐家风物雄千古,祖国山河壮九天”(1992年10月三位美籍华人参观乾陵后感言)的感慨。
  中日唐陵石刻本体保护项目的完成,特别是乾陵石刻本体保护及环境整治卓有成效的工作,给我们以下启示:一、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即田野文物保护应与田野考古有机结合,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应同时进行,对发掘中预计出现的情况提前做好保护预案,在实际工作中加以修正利用,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文物保护的关键所在。乾陵玄武门众多精美的石刻的出土及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二、拓宽文物保护资金来源,合理有效的吸引、利用外来资金,对保护资金匮乏但又急需保护资金的单位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保护研究上应开拓思路,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保护模式,突破等、靠传统模式,乾陵石刻本体保护及环境整治就是一种新路子,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新思路对文物保护所起积极作用。文物保护是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漫长之路,我们还需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慢慢摸索。存在问题:1.这次保护性修复,仅做了乾陵石刻的一小部分石刻本体保护,没有连续性,北门石刻本体保护的完成与朱雀门石刻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多还是60年代用水泥修复的,影响了石刻的整体效果。2.在石刻保护的同时对石刻的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整治,是石刻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保护石刻周边的水土流失,防止因地形变化而引起石刻文物遭到破坏,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宋少宇、郑勋,陕西乾陵管理处)

乾陵文化研究(五)/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