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乾陵文化研究(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ICOMOS论坛演讲稿)

石兴邦


  尊敬的主席先生,各位专家、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能与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陕西文博考古界同仁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朋友们表示热诚的欢迎,并对你们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业绩,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我们知道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和凝练,而且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已超出地域、民族、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界限而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众所周知,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古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西安留下了无比丰富的地上地下历史文化遗存,历史赋予了我们荣耀,更赋予了我们责任。我们是人类文明漫长发展道路上的一位火炬传承者,我们必须以对祖先和后世子孙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和辛勤的劳动呵护这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所以,作为陕西和西安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保护好并延续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市政府和文物考古职能部门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
  同世界所有历史文化名城一样,西安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这些城市文化资源,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保护这一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确立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对古迹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更为科学的调整。积极寻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谐互动的方法,努力将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大遗址的保护与改善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质量相结合,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谐共进。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西安这些年在保护与弘扬和利用历史文化古物方面所作的一些探索:
  一、科学规划,完善法规,依法保护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的历次城市规划都妥善地处理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问题。重大建设避开了古迹遗址,我们近期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突出特色,提升品位。为彰显西安历史文化的魅力,我们在保护中突出了大区域、大系统的保护理念,划分出四个重点保护带。1.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以占地近14平方公里的古城区保护为主,采用“新旧分治”的规划理念对明西安城格局与建筑风貌进行建设性保护。2.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用城市绿带展示唐长安城的遗址,综合开发建设大雁塔周边景区。3.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加强沣镐周京、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及古帝王陵墓的保护,形成关中统一的古遗址保护体系。4.南部自然和人文保护带:以保护好秦岭山地森林、水系和人文资源为主,结合民俗文化和宗教史迹,建立区域整体生态平衡系统。通过以上措施,做到老城与新城各显风采,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互依托的和谐状态。
  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始终把保护古迹遗址放在首位,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把对古文化遗址的保护纳入法律法规的范畴。结合西安的实际,先后制订颁布了《周沣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紫线”。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以西安环城工程为例,探索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西安城墙为中国明代建筑,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周长13.76公里,是目前中国大城市中惟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城墙遗址。我们按照保护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对墙、林、河、路一并治理,统一规划,分期分段实施。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城市排洪、蓄水、绿化、旅游和市政交通等各项需求。西安环城建设工程开始于1983年,是包括“维修明城墙,整治护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城路”等四项建设内容的文物维修和市政建设工程。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最大的文物史迹的修复和城市建设工程项目。
  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历经五届政府,城墙已全部贯通。建成了60多万平方米的环城绿化带,十几处小型园林,城河经过清淤、拓宽,库容量增加,发挥了蓄水防洪的作用,环城道路全面贯通。四位一体的环城建设工程,使具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城垣完整地保存下来并重放异彩,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既保护了古代建筑,又挖掘开发了新的旅游资源,成为西安极富特色、标志性的旅游风景区,至今已接待了1200多万中外游客。我们参照中国古代礼仪和盛唐时期的仪规,开发出一项旅游精品——《仿古迎宾入城式》,再现了千年古都喜迎嘉宾独特而隆重的礼遇,使来宾们亲身领略到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采,被誉为“中华第一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之行首站就到达西安,并参加了仿古迎宾入城式。我想各位朋友17日晚参加了迎宾入城仪式,能够亲临其境地体验到大唐雄风的宏阔气势和唐文化蕴藏的巨大魅力!
  随着大规模的城墙维修和城河治理工程的基本完工,我们的环城建设开始向综合开发管理转移,对城墙周边的环境风貌逐步进行综合治理,对环城风景区统一规划,近期我们正在进行顺城巷的综合整治,使其环境风貌与城墙有机协调。已建成了集城市绿地、仿古建筑、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益性项目——环城西苑,使城河两岸有效融为一体,保持带状环城公园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其生态环境更加趋于合理、完整、丰富地与城墙、城河达到协调统一。
  三、以唐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探索遗址保护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大明宫遗址是西安四大遗址之一。大明宫始建于公元634年,是唐朝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新增修的重要宫殿建筑群,以规模宏大、殿宇华丽而著称。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是对中国唐代以前的宫廷建筑制度的总结和完善,对其以后的建筑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一个标志。
  大明宫占地350公顷,相当于北京故宫的5倍之大,整个宫殿共有五十余座殿堂及亭台楼阁,分为前朝区和后寝区,其中含元殿是大明宫内的一座宫殿,经常举行各种国家仪典,作为外交舞台也屡屡出现于历史记载中。经过前后几次的考古发掘,含元殿的遗址整体上保存比较完整,但局部破损严重,如不采取措施保护,遗址可能会逐渐消失。为此,1995年,由中国、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方共同签署协议,由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日本信托基金会提供资金,三方合作实施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对含元殿遗址台基进行修复保护,修复后开放供人们参观。
  由于大明宫遗址距城市中心最近,周边的城市化进程很快,因此也是保护任务最重、保护难度最大、保护需求最迫切的一个遗址。西安市委、市政府结合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在宫殿两侧修建了宽600米的御道,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将遗址保护与改善遗址南侧二马路一带的居民的居住和生存环境结合起来,从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大明宫含元殿御道建设工程和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在东西宽400米,南北长630米,占地358.3亩的范围内,有居民3010户,人口1.1万。西安市政府投入了2个亿的资金用于御道范围内的拆迁改造,妥善安置了当地的居民,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使当地的居民能够从大明宫遗址保护中受益,从而形成爱护遗址、保护遗址的自觉意识,为国家、为民族、为子孙后代共同保护好这一人类共有的巨大财富。该项工程被市民视为“文物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德政工程”,当地居民更是动情地说:文物保护使我们离开了环境脏乱的地区,离开了生活水平低下,离开了交通拥堵,是文化遗产保护给我们带来了实惠。
  以上几处,是仅就西安附近几处主要文化遗存而言,我省对汉茂陵、阳陵,唐乾陵、昭陵、桥陵等文化遗迹都作了妥善的保护和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文化效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这些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在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追求自身高质量生活的要求愈加强烈的今天,谋求古迹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古迹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寻求保护与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实现遗址保护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两利双赢目标。历史文化名城要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洽相处,不仅需要共同认识和合理的规划,同时还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鼎力支持,这是我们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使我们的人民不断能感受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而形成的难以抵挡的古城魅力。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古都风貌,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观光、旅游,带动了西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西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从对文物景点单一的、平面的、静态的保护开始走向成片的、立体的、动态的保护,这种富有成效的保护正是以西安这十几年来的经济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基础的。从实践来看,西安的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事业是完全可以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的。
  我们将会为西安的兴旺和发展,为古都的繁荣和昌盛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乾陵文化研究(二)/樊英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