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其他陵墓 > 唐世祖宁陵

  [下一记录]

唐世祖李昞兴宁陵

刘向阳


  唐世祖李昞(?~572),是唐太祖李虎之子,唐高祖李渊之父。据《周书》和两《唐书》等文献记载,李昞之父李虎,仕官至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因与宇文泰(周文帝)等8人佐周伐魏有功,皆赐为“柱国大将军”。周受禅,追封唐国公。李虎卒,李昞袭封。《旧唐书·高祖本纪》(卷1)载:“皇考讳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谥曰仁。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庙号世祖,陵曰兴宁。”按两《唐书》所记高祖李渊“以周天和元年(566)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推断,李渊7岁时为北周武帝字文邕建德元年(572),所以李昞可能是建德元年去世,葬于咸阳东北塬。由此说明李昞终于周,并未入隋。故其墓葬实际上是一座北周国公墓,不在唐代帝王陵墓之列。
  兴宁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后排村之北塬上。距咸阳市约20公里,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敏求《长安志》(卷12)载:“唐世祖元皇帝兴宁陵在(咸阳)县东三十五里五云乡,周五里。”即今韩家湾乡怡魏村正南1.5公里处。怡魏村又名萧城村,因系西汉长陵邑所在地,长陵邑又传为萧何所筑,故得名萧城村。
  兴宁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之前较早的一座陵墓,它虽不属唐陵,但其陵园形制,建筑布局,特别是陵园石刻群的陈设布置对唐代帝陵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兴宁陵前的石刻群是唐陵石刻发展的雏型。……也是唐陵石刻艺术趋于刻板僵滞的开始”(贠安志《兴宁陵石雕艺术》《美术》1984年第4期)。
  兴宁陵原陵园及封土无考。20世纪80年代普查时,残冢尚高10米,底部直径约15米。今查仅存残高5米,直径3.5米。封土南原有石雕刻两列,由南往北依次为:石华表1对,石天禄1对,石鞍马2对,石人3对,石蹲狮1对。其中华表和石人早年仆倒被埋入地下。其它石刻介绍如下:
  石天禄(又名石麒麟),史称獬豸,俗名独角兽,是传说中的一种能识善恶、分辨忠佞是非曲直和见义勇的灵兽。《异物志》载,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兴宁陵之独角兽形状似虎,体积巨大,造型雄伟。其身长2.50米,头高昂,额头雕一独角,前胸直挺,胸肌健壮高突,躯体粗壮肥长;两前肢上部外侧雕有简单的卷云纹饰,形似双翼;四足形似虎爪,与石座相连,尾稍垂。其整体造型虽作静立状,但静中蕴含动势,于伫立间显示出灵兽勇猛的力量和磅礴气势。雕刻线条简洁朴实,突显了灵兽的威武形象。将独角兽立于陵园之前,意取其忠勇以守护陵墓不受侵犯。
  石鞍马2对,东西相对而立。马身长1.20米,四肢残损,头戴攸勒,身披鞍鞯、鞍袱、鞅鞦等佩饰。雕刻手法古朴浑厚,别具一格。唐陵中的石仗马多数仿兴宁陵石鞍马雕琢,手法大同小异,惟装饰更加华丽。
  兴宁陵石狮是唐陵之前石蹲狮中较早的作品之一,其造型古朴雄浑,威猛雄健,保存了中亚波斯狮子的一些原始神韵。由于狮身大部分没入土中,其高度不明,但狮头高昂,突目隆鼻,披毛卷曲似鳞,阔口大张,丰硕利齿,给人以气吞山河,屹立不拔的感觉。简朴粗浑的造型使百兽之王的野气、霸气和威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昞之兴宁陵是高祖李渊建唐后为其父追封的,陵名可能意取大唐兴起和安宁的保障。其墓虽为北周初年所修造,但陵前的石刻群却为初唐武德元年所补造,雕刻者多是隋代工匠,所以石刻群多呈现出隋代及此前北周石刻的造型风格。纵观唐帝王陵前石刻群的造型及品类,在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乾陵之前,陵园建制尚未固定,因此,陵前石刻群的题材及其品类、数量与后来定制中所见到的石刻题材、造型、雕刻手法等迥异。兴宁陵前的石雕刻均系镇墓扬威之物,它不但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极高的艺术创作水平,而且开唐陵石刻布局陈设之先河。这些饰墓之物,既反映了北周、隋至初唐石刻艺术的发展水平,又成为后来唐帝王陵墓石刻布局仿效、陈设的样板,为研究唐代帝王陵墓石刻题材及其布局的渊源、发展及其石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