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其他陵墓 > 让皇帝李宪惠陵

  

让皇帝李宪惠陵

刘向阳


  李宪,本名李成器,是睿宗李旦的长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肃明皇后刘氏生于别殿。文明元年(684)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被立为皇太子,时年6岁。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降睿宗李旦为皇嗣,成器亦改授皇孙,后又改封寿春郡王。武则天病逝后,中宗李显即位,其后韦氏欲效“则天故事”,毒死中宗,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不久,成器之三弟李隆基密谋发动“玄武门之变”,平定韦后之乱,扶睿宗李旦复位。其时本应恢复成器太子地位,但成器已过而立之年,他深明白己功劳声望皆在三弟之下,更无党羽势力,难与三弟相匹敌,所以上奏:“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连日涕泣退让太子位。睿宗顺应人望,乃许成器之请。开元四年(716),为避昭成顺圣皇后尊号,成器改名李宪。开元七年徙封宁王。李宪平日恭谨谦让,安守臣节,不干朝政,不交私党,故兄弟一直和睦友爱。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辛未(二十四日,742年1月5日),李宪病卒,时年63岁。玄宗闻之,号泣失声,并以长兄推让皇位,有高世之风,非大号不足以表彰其德,乃命丞相裴耀卿、太常卿韦韬册封李宪为“让皇帝”(按谥法: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李宪子李琎上疏言其父平生谦退,不敢受此,诏不许。同时追赠李宪妃元氏为恭皇后,祔葬于桥陵之侧。葬以王仪,号墓为陵曰“惠陵”(在唐同州奉先县西北十里)。
  据唐史载:“宪死,帝(玄宗李隆基)甚哀。后归葬惠陵,帝垂泪扶灵柩。”“墓内置膳食千余味,酒三十余色,其地宫建制与诸皇陵同。”当灵车自长安启程时遇大雨,诏命庆王李潭等百官于泥泞中送灵十里。
  惠陵位于今蒲城县三合乡,西北距唐睿宗桥陵7.5公里。1999年10月,该墓被盗贼炸出一个深约9米的盗洞,为了保护该墓文物,陕西省考古所派员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惠陵坐北面南,地面封土呈覆斗形状,边长约60米,高约15米。据考古调查和钻探可知,陵园原有门阙、围墙、角楼、阙台、寝殿等建筑多处。现仅存残石刻2件,其中华表1件,翼马1件。据发掘得知,惠陵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约60米。最深处距现地表约6.5米。墓室平面呈外弧方形,四壁高约4米,穹窿顶,最高处约10.08米。墓室西部置石椁,通高2.2米,长3.96米,宽2.35米。顶盖由六块雕成庑殿式的石板组成,周壁由10块方形石柱和10块壁板组成,其上雕以精美的线刻画和蔓草纹饰。
  该墓虽早年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以彩绘陶俑为主的各类随葬器物860多件。陶俑体型较大,数量较多。其中立俑高约0.74~0.76米,立马高0.7米;立驼高0.8米以上;卧驼长0.8米左右;彩绘天王俑高1.6米。另有哀册残片、银饰件、琉璃珠串、残玉器、铜马器、铜饰片、铁器、残瓷器和陶器等。墓道、过洞、天井及甬道、墓室四壁均绘有以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壁画。其中墓道东、西壁南部各绘一幅长达6米的前有二位仙人引导的青龙白虎图,龙虎的威猛之气中尽藏唐王朝的盛世之风。根据出土的哀册残片推测,惠陵为让皇帝李宪和恭皇后元氏的合葬墓,但墓葬结构低于帝陵的规格。由此说明,该墓可能是在李宪生前便已修筑,死后被追赠为“让皇帝”时,墓室地下部分已无法改动,只在地面建筑上参照了帝王陵园的建制。惠陵是已发掘的盛唐时期规格最高的“帝”后合葬墓,其宏大的封土,规格齐全的陵园建制及高大而气势不凡的地表石刻,都体现着一代盛世的雄风与威严(马志军、张蕴《我国首次发掘唐代帝后合葬墓》,中国文物报2000年10月25日)。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