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图库 > 壁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持花男装侍女图

冀东山,申秦雁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
  高142厘米,宽77厘米
  1975年陕西省富平县房陵大公主墓前甬道西壁揭取
  图中侍女头戴黑色幞头,身穿棕红色翻领开胯胡袍,下着浅色条纹紧口裤,脚穿柔软轻便线鞋。腰间系有革带,带上挂着鞶囊。左手置于胸前,右手举一枝萱草花,姿容健康而丰满,神情娴雅而专注。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时期,就流行这种装束。至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几乎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到北周武帝时,将这种幅巾作了修改加工,“裁出脚,后幞发,故俗谓之‘幞头’”,即幅巾四角裁成带状,以两带系脑后垂之,另外两角反折向上系于头顶,故幞头又被称为“折上巾”。唐代是幞头的盛行时代,幞头样式也富于变化,巾子由低到高,先后经历了“平头小样”、“武家诸王样”、“英王踣样”和“开元内样”。幞头后面的两角也有长短不同的形制和软角、硬角之分。幞头袍衫是隋唐时期男子在一般场合最主要的服饰,同时也深受唐代妇女的喜爱。从这幅持花侍女图以及李凤墓出土的壁画、郑仁泰墓出土的陶俑、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都可见到头裹幞头的妇女形象,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唐代妇女标新立异、大胆追求的潇洒风姿。
  侍女身上所着的胡服,也是唐代妇女喜欢的一种装扮。胡服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传入中原,但在妇女中间流行并成为一种风尚,是在唐代贞观至开元年间。唐代所谓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其款式为身穿翻领镶边窄袖开襟胡袍,下配条纹紧口翻边裤,脚蹬靴或软锦镂空履。胡服上常系有革带,革带上常垂有若干条小带,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这种革带叫作蹀躞带,上面悬挂的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但一般妇女却省去了原来的“七事”,而改成了狭窄的皮带,有时只悬挂一鞶囊而已。鞶囊是用皮革制成的小包,也有用丝织品制成的,名称依然沿用鞶囊里面可以置放一些随身需要携带的物品,如手巾、印章及钱币等。唐代妇女喜欢使用香料,因此鞶囊里也存放着香料。贵族妇女将其佩带于腰际,随着摇曳的步伐,香气袅袅袭人。 


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冀东山主编, 申秦雁本卷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6

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冀东山主编, 申秦雁本卷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