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文物艺术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陵石刻艺术-纪念性石刻-六 骏

王双怀


  在丰富多彩的唐陵石刻中,昭陵六骏以其深刻的雕刻背景和精湛的雕刻艺术而受到世人的关注。“六骏”是唐太宗在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乘过的六匹骏马。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而且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在隋唐之际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与战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贞观十年(636)十一月,他在为自己营建昭陵时,想到了曾经与他屡立战功的六匹战马,决定用青石雕刻六骏的形象,并亲自为之作“赞”,以展现六骏的雄姿,同时炫耀他的武功。这些骏马雕成以后,安置在昭陵北面祭坛前的东西两厢,故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即特勒骠①、飒露紫、青骓、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这些马的名字大概都是唐太宗起的。唐太宗喜欢名马,也喜欢给马起名。史载,贞观年间,骨利干遣使献良马十匹,“太宗奇其骏异,为之制名,号曰十骥:一曰腾霜骢,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露骢,四曰悬光骢,五曰决波騟,六曰霞飞骠,七曰电赤,八曰流金騧,九曰翔麟紫,十曰奔红赤。又为文以述其事”②。所以昭陵六骏可能也是唐太宗根据这些马的颜色和奔跑时的形态给起的名称。昭陵六骏采用了浮雕的手法,每匹马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匹马都是珍贵的艺术品。
  特勒骠是昭陵祭坛东庑浮雕中的第一匹骏马。这匹马系突厥特勤所赠,黄里透白,喙部微黑,很有灵性。武德二年(619)唐太宗当秦王时曾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宋金刚是刘武周手下的一员猛将,武德二年乘唐军与薛仁果作战之机率兵攻占山西大部地区,逼近黄河,威胁关中。在此危难之际,秦王李世民主动承担了狙击强敌的任务。他率军趋龙门,渡黄河,打退敌军前锋,在柏壁(今山西绛县西南)与宋金刚对垒。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切断宋军粮道,迫使宋军撤退。又乘机穷追猛打,人不解甲,马不卸鞍,鏖兵一昼夜,连战数十回合,挫败宋军。最后,又一马当先,深入敌后,向宋军大营发起猛攻。宋军大乱,溃不成军。唐军收复太原,大获全胜。军中作《秦王破阵乐》相庆。在这场战役中,特勒骠表现出众,深受李世民的赞赏。后来唐太宗为特勒骠雕像题写赞语:“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高度评价了特勒骠的功绩。
  飒露紫在昭陵祭坛西庑浮雕诸马中位于第一。这匹马也叫紫燕骝,是纯紫色的骏马,无一根杂毛。李世民曾乘此马与王世充的军队大战于邙山。武德四年(621),李世民根据唐高祖的东进战略,率军进攻洛阳,并与敌军主力在邙山相遇。李世民为试探敌情,乘飒露紫率精骑数十冲入敌阵,在激烈拼杀的过程中,与其他战将失去联系。敌军见状,一齐向李世民扑来。李世民抖擞精神,奋力拼搏,不料坐骑飒露紫被敌箭射中,情况万分危急。就在这时,大将丘行恭赶到,砍杀敌军主将,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李世民,一手牵着受伤的飒露紫,一手持刀与李世民“巨跃大呼”,连斩数敌,突围而出,返回唐军大营。李世民当皇帝后,对这件事记忆犹新,“有诏刻石为人马,以像丘行恭拔箭之状,立于昭陵阙下”③,并题赞语:“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袭三川,威凌八阵。”现存飒露紫浮雕正如史书所载,作丘行恭拔箭之状,马头偎人,似在忍受巨大的痛苦。此马体形高大,可能出自西域。唐人秦韬玉在《紫骝诗》中写道:“渥洼奇骨本难求,况是豪家重紫骝。*(左目右鹿,鹿字底下四点水)大宜悬银压胯,力浑欺著玉衔头。生狞弄影风随步,踥蹀衔尘汗满沟。若遇丈夫能控驭,任从骑取觅封侯。”可见,这种马是出自西域的名马,在唐代颇受重视。
  青骓雕像在昭陵祭坛东庑中位于第二,是李世民在虎牢关与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④。据宋人游师雄说,此马“苍白杂色,前中五箭”。武德四年(621),唐军围困洛阳,王世充感到力不能支,遂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本为农民起义领袖,在隋朝灭亡后建立大夏政权,与唐王朝和王世充的“郑”相抗衡。他认为唐军在消灭了王世充之后,必然会进攻河北,所以决计发十万大军救郑。五月,双方在虎牢关前展开决战。李世民采取了“后法制人”的战术,首先坚壁高垒,挫了夏军的锐气。等夏军逐渐懈怠之际,展开大规模反攻。反攻一开始,青骓长嘶一声,冲入敌阵,风驰电掣,锐不可挡。唐军以一当十,喊声震天。夏军仓促应战,阵营大乱,全线溃退。结果窦建德被擒,夏军失败。王世充见状,只好出城投降。李世民乘胜出击,夺取河北。通过这场战役,消灭了“郑”和“夏”,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后来,唐太宗给青骓浮雕的题辞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石刻青骓作疾驰飞奔之状,表现出冲锋陷阵的威武神态。马身五处中箭,前一后四,均系冲锋时被前面的敌军射中。既是迎面射击,而箭多在马的后部,说明此马速度极快。身中五箭仍冲锋不止,足见此马异常神勇。难怪唐太宗对此马十分赞赏。
  拳毛騧也叫拳毛*(左马右瓜),为昭陵祭坛西庑的第二匹。这是代州都督许洛仁送给李世民的一匹黑嘴黄马。李世民曾乘此马与刘黑闼作战。刘黑闼是继窦建德之后出现的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在武德四年七月起兵反唐,半年之间,攻占河北大部地区。武德五年,李世民再次东征,与刘黑闼战于洺水。双方相持两个多月,战斗十分残酷,唐将罗士信等死于沙场。李世民令唐军阻塞洺水上游,诱刘黑闼过河决战。刘军前锋过河,即向唐军发起猛攻。李世民乘拳毛騧进行狙击,等刘军半渡,从上游决堤放水,使刘军大败。在这场战役中,拳毛騧身中六箭,可见战斗是何等的激烈。通过这场战役,唐军又收复了河北。唐太宗给此马所写的赞语是:“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在昭陵祭坛东庑诸马中位于第三,是李世民在与王世充和窦建德作战时乘坐的又一匹名马。此马为纯红色,像是一团烈火。洛阳之役,极为残酷。在飒露紫和青锥相继战死之后,李世民改乘什伐赤。什伐赤可能是来自中亚的“汗血马”。唐太宗在赞语中写道:“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赞语中的“朱汗”,可能就是“红色汗血马”的意思。石刻什伐赤作凌空飞奔之状。马身上有五支箭,四支在臀部,系从前方射来,一支在背,系从后方射来。显然,此马在冲锋陷阵时也受了重伤。
  白蹄乌在昭陵祭坛西庑诸马中位于第三。这是一匹四蹄发白的纯黑色战马。李世民曾骑此马与“西秦霸王”薛举父子进行过激烈的角逐。唐朝建立之初,盘据在金城(今兰州一带)的薛举、薛仁杲大举东进,企图颠覆新生的唐王朝。为了巩固关中,解除后患,唐高祖令李世民率军反击。双方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境)展开激烈的争夺。起初唐军节节失利,就连军事重镇高墌也落入敌手。针对这种情况,李世民改变战术,据险设营,坚守不战。两个月以后,敌军粮草用尽,进退两难。李世民见时机已到,即以少量兵力诱敌深入,然后亲率劲旅,直捣敌后,使敌军阵脚大乱,慌忙向西北方逃去。为彻底消灭敌人,李世民摧动白蹄乌,乘胜追击,迫使薛仁杲投降。石刻白蹄乌鞍鞯俱全,昂首怒目,鬃鬣迎风,四蹄腾空,神彩飞扬。唐太宗也给这匹马写下了“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的赞语。
  昭陵六骏是由著名工艺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设计雕刻的。其赞语系唐太宗亲撰,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丹。总章二年(669),书法家殷仲容又将赞语分别题写于各马的石座上⑤。在唐代,昭陵六骏被当作“神物”。相传安史之乱发生后,昭陵六骏曾在潼关南原阻击叛军。这大概是当时人们思念太宗武功而编造出来的神话。北宋时,陕西转运判官游师雄对昭陵六骏十分推崇,鉴于六骏位于九嵕山上,“自山下往返四十里,岩径峭险,欲登者难之”的情况,特在昭陵南边的太宗庙中彩塑昭陵六骏,并树立了《昭陵六骏碑》。本世纪初,昭陵六骏遭到外国强盗的破坏,被打破运出昭陵。1914年美国文物贩子窃走了这组石刻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运放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陈列。其余四骏现在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六骏在雕刻上采用了浮雕的艺术手法,这在唐陵石刻中是一种创造。浮雕每方高约1.71米,宽2.04米左右,厚0.3米,四周有边。马身雕刻精美,神态各异。马头上侧有一尺见方的空白地带,据说是当年题刻赞语的地方。现在上方文字磨灭,已不可见。石座上殷仲容刻写的题辞也已模糊不清。从这些石刻来看,它以太宗当年所乘的六匹骏马为原型,准确、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六骏的状况,不仅形似,而且也很有神韵。在六骏中,有五匹战马颈上都有“三花纹”。战马的鞍鞯装饰也清晰可辨。通过这些战马,人们不难想见1300多年前的战阵场面,也不难看出当时战马的装备情况。很显然,这些战马是当时历史的见证,同时也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明代诗人王云凤曾说:“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优”。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① 特勒骠或作“特勤骠”。此据《长安志》及《长安志图》。
  ② 《太平御览》卷八九五《兽部》。
  ③ 《旧唐书》卷五九《丘行恭传》。
  ④ 虎牢关在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西,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⑤ 《陕西金石志》卷八。 

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王双怀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