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历代维护

  [下一记录]

唐代的维护

陈安利


  陵墓制度是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而确立的。它是封建统治者作为推崇皇权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历代帝王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宣扬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往往不惜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营建陵墓,把他们生前纸醉金迷的生活带入死后的“另一个世界”。维护先祖陵墓的神圣地位往往作为继任帝位者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封建统治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危害皇陵安全的原因,基本上可分为自然和人为的两大部分。在封建政权比较巩固的时期,自然的危害相对多一些,而人为的原因要少一些;而在政权不很稳固,尤其是战乱时期,人为的危害因素就更大一些。 
  唐代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大发展时期。唐代对皇陵的管理与维护,差不多是与其陵墓制度的确立相同时的。由于陵寝规模的迅速扩大,对陵墓的维护也就远较前代任重。在初、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皇陵除设专人管理、供奉外,公卿每年还要定期巡陵,甚至几位皇帝还先后亲自祭陵。但到唐朝后期,由于政权不稳,内忧外患,巡陵制度流于形式,陵墓管理大不如前。 
  史料中有关唐代对皇陵进行维护的记载,虽不是很多,但从初唐至晚唐不绝于书。昭陵的下宫原在山上,后被野火烧毁,重建于山下的瑶台寺旁,这在好多书上都有提及。其他各陵的一些情况如下:
  开元四年(716年)十二月乙卯,定陵寝殿火。”①
  “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十一月戊寅,盗焚献陵寝宫、永巷。”②
  元和十一年(816年)正月“甲申,盗断建陵门戟四十七杖。”③
  “大和八年(834年)秋七月辛酉,定陵台大雨,震东廊,廊下地裂一百三十尺,诏宗正卿李仍叔启告修塞。”④
  “开成四年(839年)十二月乙卯,乾陵寝宫火。”⑤
  大中五年(851年)十二月,“盗斫景陵神门戟,京兆尹韦博罚两月俸,贬宗正卿李文举睦州刺史,陵令吴阅岳州司马,奉先令裴让隋州司马。”⑥
  天复二年(902年)“二月乙亥,盗发简陵。”⑦
  天祐二年(905年)“正月丁丑,盗焚乾陵下宫。”⑧ 
  可见,唐代前期各皇陵还算安稳,自安史之乱以后问题逐渐增多,除自然因素破坏外,人为的因素破坏也有逐年增多之势,这与唐朝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削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因各陵的建筑规模、重要程度(相对而言)不同,因此对各陵的维护与修缮的程度也有不同。如太宗昭陵,从贞观十年(636年)首葬文德皇后时开始营建,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葬太宗李世民后宣告建成,营建时间长达13年之久,其间不仅要进行新的建设,还要对旧的建筑进行维护。
  而乾陵的情况与昭陵相似。文明元年(684年)高宗李治先葬于此,神龙二年(706年),即23年后合葬武则天时,当时朝廷里对是否合葬曾有过争论,有人认为合葬是“以卑动尊”云云。这说明那时乾陵的修建业已完成,但为了葬武则天,又不得不重新打开乾陵墓道,同时对陵园有过扩修。无字碑和许多其他大型石雕可能就是在这期间完成的。
  但昭陵和乾陵毕竟是特例。唐代对皇陵进行较大规模的一次维护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因昭陵下宫被野火焚毁,德宗招集众大臣来议论,是在原址重修还是迁移山下,最后决定将昭陵下宫迁移到山下的瑶台寺旁重修。“于是遣谏议大夫平章事崔损充修八陵(注:即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八陵)使。及所司计料,献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七十八间,桥陵一百四十间,元陵三十间,惟建陵不复创造,但修葺而已。所缘寝陵中帷幄床褥一事以上,并令制置。”⑨此后以至唐亡,再不见唐代维护皇陵的记载。并不是后来的皇帝不想维护祖陵,只是国力衰竭,身家性命都难保,怎么会有精力维护祖陵呢!
  ①《新唐书·玄宗本纪》。
  ②《资治通鉴》卷239。
  ③《资治通鉴》卷239。
  ④《旧唐书·文宗下》。
  ⑤《新唐书·文宗本纪》。
  ⑥《旧唐书·宣宗本纪》。
  ⑦《旧唐书·昭宗本纪》。
  ⑧《新唐书·哀帝本纪》。
  ⑨《唐会要》卷20。 

唐十八陵/陈安利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