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基本结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陵地下宫殿-墓门与羡道

王双怀


  无论是“堆土成陵”还是“因山成陵”,也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唐代帝王陵墓都有一条沟通地宫的“羡道”。羡道也叫“埏道”,就是通常所说的墓道。唐代盛行斜坡墓道,帝王陵墓也不例外。在“堆土成陵”的场合,一般是从土冢之南百余米处下斜凿隧,至于墓室。“因山为陵”的场合,则是从山峰南腰斜凿而下,直入山腑。
  本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对乾陵墓道和桥陵墓道进行过探测。据说乾陵墓道开凿在南部山腰的青石山脊上,有隧道通往墓门。墓门在隧道的北端,“隧道呈斜坡形,正南北向,全长约65米,东西宽3.87米,墓门外隧道北端宽2.75米,深度只勘查出2.75米,由于道内全为铁细腰拴板石条所堵塞,无法继续勘查。墓门及隧道内全用石条迭砌,并用铁细腰嵌住,再用铁浆灌注在石条与铁细腰之间。其上部全为夯土,也相当坚硬。夯土每层厚16—23厘米,石条最长1.25米,铁细腰长18—27、厚5—8厘米,重10—20斤。隧道内石条上凿有嵌铁细腰的凹槽,有的槽内填满石灰代替细腰,有的凹槽内既不填石灰也不嵌细腰,有的石条上有数个凹槽。石条由南而北顺坡一层一层筑上,夯土亦顺山坡一层层打上去。有的石条上刻‘莱常口’三字。隧道的中腰南部两边石墙上残存石灰及壁画痕迹,道内夯土中加杂着小砖瓦块、石灰块、小石片,部分地方是一层土一层小石渣。隧道由南到北至墓道口,石条的迭砌可以看出约四十二层。如把四十二层作为十五层平方计算,那么这个隧道就要迭砌二千五百多块,全部的砌筑是够坚固的。”① 
  桥陵墓道位于丰山正峰东坡半山腰的神道中轴线之东。隧道全长70米,东西宽3.78米,表层是石碴、石灰混合土层,下部则用排列整齐的青石条填封。“封固墓道的石条是由南而北阶梯式叠砌的。”石条均按《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字的先后顺序编码。石条间似铺有0.1米厚的黄土,用石灰灌缝。“若石条上所刻的千字文编号确为墓道内全部封固石条的排列顺序号,由此推知墓道底层石条计261块。若墓道全以石条封固无误,按墓道北端底与南端底的高差20米推算,北端可垒砌石条约三十层,故墓道内的全部石条约计三千九百 多块。”②
  唐陵羡道迄今尚未发掘,所以没有确切的数据。从有关资料分析,羡道的长度因陵而异,并无定制。《唐会要》卷20记载,昭陵羡道长“七十五丈”,合今232.5米。这是“因山为陵”者的大体情况。“堆土成陵”者无文字记载,因其陵园规模比“因山为陵”者小,羡道当在二百米以下。至于宽度,各陵也不一致。据考古工作者实测,乾陵羡道宽三点九米③,桥陵宽四米④。这些数字,远大于当时王公大臣坟墓的相应数据。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发掘过唐代皇室和达官的墓葬。这些坟墓皆堆土而成,墓道中大抵都有天井。开凿天井,主要是为了取土方便。据此,则“堆土成陵”的陵墓,羡道中很可能有天井,“因山为陵”者则没有这种设置。
  史载,上元二年(675),皇太子李弘死于合璧宫,唐高宗和武则天十分悲痛,将他追谥为孝敬皇帝,诏“其葬事威仪及山陵制度,皆准天子之礼”⑤,即按天子的规格操办丧事,同时派蒲州刺史李仲寂修造陵墓。李仲寂所修地宫较小,不能容纳送终之具。又派司农卿韦机续成其功。“机始于隧道左右开便房四所,以贮明器”⑥。由此看来,唐初献、昭二陵,似无“便房”,乾陵以下,或许有之。在已发掘的唐代皇室、贵臣墓道中,如在“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的墓道中,我们能看到不少壁画⑦。可以推测,壁画在帝王陵墓的羡道中也是存在的。事实上,考古工作者在乾陵羡道口外的石墙上已发现了石灰和壁画的痕迹。这说明,唐陵羡道都经过粉刷,且绘有精美的壁画。
  此外,羡道内口与墓室之间,很可能有较长的过洞,过洞中有石门。五代时期,军阀温韬在盗掘昭陵时发现,昭陵的石门达五重之多。至于羡道的外口,皆已堵死。“堆土成陵”者以土填实;“因山为陵”者则以石条封之。其目的显然是为了保证地宫的安全。
  ①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乾陵勘查记》,《文物》1960年第4期。
  ② 王世和、楼宇栋:《唐桥陵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③ 贺梓城、王仁波:《乾陵》,《文物》1982年第3期。
  ④ 陕西省文管会:《唐桥陵调查简报》,《文物》1966第1期。
  ⑤ 《全唐文》卷一五《孝敬皇帝睿德记》。
  ⑥ 《唐会要》卷二一《诸陵杂录》。
  ⑦ 王仁波:《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题材分析》,《考古》1973年第6期。 

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王双怀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