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陵墓与陵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昭陵十四国酋长圆雕石刻像之十二-高昌王麴智勇

刘向阳


  (《通鉴》、《唐会要》、两《唐书》均记为麴智盛,惟昭陵今存石像座题名为“智勇”)
  高昌国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武德二年,高昌王麴伯雅卒,其子麴文泰继位。武德七年,文泰向唐高祖进献了一对“拂菻狗”。贞观四年,麴文泰亲至长安,觐见唐太宗。临回国时,唐太宗赠给物什,并应其妻宇文氏(即隋炀帝所赐华容公主)的请求,赐姓李氏,封常乐公主。此时,唐朝与高昌的友好关系达到顶峰。后来,随着西突厥势力的扩张,加之麴文泰贞观四年来长安时,亲见秦、陇一带“城邑萧条”,遂产生了轻视唐朝的心理,后来,竟发展到同西突厥结成反唐同盟,对东西来往的各国使者横加阻拦,甚至扣留,严重地阻塞了中西交通。
  其实,唐太宗早就有统一西域诸国的打算,因而十分关注那里的局势。他清醒地认识到,统一西域的关键是分裂西突厥的势力。此时,地处丝绸之路中道的高昌国国王麴文泰,倒向西突厥,助桀为虐,成为统一西域大业中的首要障碍。太宗曾数次派使者向麴文泰陈述利害关系,“冀其悔过”,与唐朝重建友好。麴文泰不但不听劝阻,竞变本加厉,挑拨薛延陀跟唐朝的关系。唐太宗看到麴文泰死心塌地地跟唐朝作对,遂决定出兵平定高昌。
  在出兵高昌问题上,一向从谏如流的唐太宗不顾朝臣的反对,毫不动摇自己的主张和统一西域的决心。当时,麴文泰的倒行逆施已引起高昌人民的不满,民间童谣曰:“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旧唐书·高昌》卷198)。反映出人心的背向,预示着高昌统治者末日的临近。贞观十三年(639)十二月,唐太宗颁发《讨高昌王麴文泰诏》,敕兵部尚书侯君集和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交河道正、副大总管(《唐会要》卷95记副总管为牛进达),调集突厥、契苾数万步、骑兵讨伐高昌。麴文泰原以为唐朝离高昌有七千里路程,其沙漠涸地约二千多里。诺大的沙漠,无水无草,冬寒凛冽,夏热流火,大批的军队是没法通过的。因此,他并不把唐朝的这次出兵放在心上。当侯君集率领的大军忽然出现在碛口时,麴文泰惊恐万状。原来跟麴文泰有盟约的西突厥欲谷设先向西退了一千多里。麴文泰惶骇无策,发病而死。 
  侯君集率领的大军向西逼近,很快攻下田地城(在今鄯善附近),并包围了高昌都城。麴文泰死后,其子麴智勇继承了王位,他立即给侯君集写了一封信,陈述了先王的过错,请求放过他们。侯君集答复他说:“如果你想追悔祸乱,就该把自己绑着到军营来请罪。”正当麴智勇犹豫不决时,侯君集命令军队用闯车攻城,用抛石机向城内抛石头。麴智勇无法抵挡,只好打开城门投降了。麴氏在高昌地区144年的统治到此结束(《唐会要》卷95)。贞观十四年十二月,高昌王麴智勇被侯君集送到长安,唐太宗赦免了麴文泰父子的死罪,并拜麴智勇为左武卫将军,封金城郡公。后来,唐朝在高昌地区置西州,曾一度把安西都护府设于此地。“及太宗崩,刊石像智盛之形,列于昭陵玄阙之下”(《旧唐书·高昌》卷198)。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