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渊父子何以要反隋

惠焕章,杨婧


  晋阳起兵是李渊父子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棋子,也是反隋的标志性事件。按理来说,作为一名与隋王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官僚,李渊是不应该与农民起义军同流合污的。然而,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李渊父子举兵反隋呢?
  且说隋炀帝不仅是一个专制独裁的暴君,又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懦夫,这双重性格的结合,时而表现得刚愎自用,时而表现得缺乏自信,而且心胸狭窄,妒贤忌能。对于“隋室旧臣”,隋炀帝很少能做到“始终信任,悔吝不及”,甚至“疏薄骨肉”。杨素在隋代“夷凶静乱,功臣莫居其右”,其本人又“专以智诈自立,阿谀时主,高下其心”,如此的一个佞臣伺奉炀帝,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可言的。但杨素死后,隋炀帝居然说:“使素不死,终当夷族。”他还以能诗善吟自矜,经常嫉才害能,“不欲人出其右”,王胄的诗中有名句“庭草无人随意绿”,隋炀帝读后觉得是妙句,便嫉恨地借故杀害了王胄,还无耻地说:“复能做此语耶!”像隋朝著名的重臣高熲、宇文*(左弜右文)、贺若弼等就因为隋炀帝的奢纵而发几句牢骚,就惨遭屠杀。在这样一个暴君的淫威之下,朝廷上下人人自危,行事万分谨慎,惟恐被隋炀帝逮着把柄。李渊、李世民父子生活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难免会有朝不保夕之感。加上隋末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动荡不安,在天下大乱的时代,他们势必要铤而走险,乱中图存,这就为李渊父子晋阳起兵提供了有利动机。
  由于礼部尚书杨玄感公开起兵反隋,使得“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而李渊交往颇广,甚有威信,自然也在猜忌之列。正好有一次炀帝召李渊去见他,李渊大概认为亲自去见炀帝凶多吉少,便托疾未去,炀帝大为恼火。当时,李渊有一姓王的外甥在其后宫,炀帝遂问王氏道:“汝舅何迟?”其甥答曰有病。谁料皇帝竟然半咒诅地恶言相问:“可得死乎?”李渊知道此事后,忐忑不安,颇有大祸临头之感,只得以纵酒、纳贿的假相韬晦掩盖自己的危机感。而恰好此时有一个方士对皇帝说:“李氏当为天子”,因而“劝帝尽诛诲内凡李姓者。”隋炀帝嫉恨不已,便诛杀了当时的“门族强盛”李金才家族,这无疑对李渊、李世民父子又是一个不祥之兆。此时的李渊也“自以姓名著于图籙,太原王者所在,虑被猜忌因而祸及”,甚有坐卧不安之苦。迫于政治形势危急,惟一的出路就是死里求生,投入全国反隋的大洪流中去。
  大业十一年四月,李渊任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大使,奉命前往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军。他的好友夏侯端颇知“玄象”,秘密劝李渊道:“金玉床摇动,此帝座不安……,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忌;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无福,不然者,则诛矣。”这番话无疑是对当时形势和李渊处境的精辟分析。因此,对于夏侯端的劝说,李渊“深然其言”。且说后来李渊称帝后,特地颁布诏令,追赠李金才为“上柱国”,并说:“李氏将兴,天祚有应。”由此可知,李金才被诛事件跟李渊起兵决心的加强,是有必然的联系。
  大业十二年,李渊因镇压农民起义军功勋卓著而被提升为右骁卫大将军,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李渊“以太原黎庶,陶唐旧居,奉使安抚,不谕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此时的太原是军事重镇,兵源充足,而且“食支十年”,饷粮丰沛,正是李渊叛隋起兵的大好时机。特别是李渊升任太原留守以后,晋阳一带官僚、地主、豪商,如晋阳令刘文静、许世绪以及崔善为、唐俭等,都看到李渊有“四方之志”,纷纷劝说他起兵。晋阳长姜莫觉察到李渊的动静,私下对自己的亲信说:“隋祚将亡,必有命世大才,以应图篆,唐公有霸王之度,以吾观之,必为拨乱之主。”可见,具有“命世大才”及“霸王”地位的李渊,正是众望所归的人物。
  由此可见,李渊父子的反隋行动,并不是他们个人的任意活动,而是由隋末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所制约的,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才将李渊父子推上了历史舞台,从而导演了一出有声有色的成功剧。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