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历代人士因何祭拜昭陵

惠焕章,杨婧


  唐太宗创造的“贞观之治”,政治清明,贤路广开,使贤臣有所作为,佞人难以得逞,是后世封建文人贤士向往的政治时代,昭陵陵园自然而然成了“上有名王宫,下有贤臣衣”的神秘圣殿,吸引着众多人士前来祭拜。
  当然,前来祭拜昭陵的人都是有原因的,他们分为不同的年代,不同阶层,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至少来说,在一代英主唐太宗长眠的地方深深一拜,已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慰藉。
  在唐代就不用提了,昭陵陵园上不知留下多少唐太宗子孙的足迹。在以“孝”为先的封建社会里,皇帝祭祀先帝无疑是国家头等大事。唐高宗李治足以“仁孝”闻名的,在这个大孝子统治时期,祭祀昭陵是义不容辞的大事。史载:“(高宗)亲谒昭陵,文武百官、宗室子孙并陪位。上降辇易服,行哭就位,再拜擗踊,礼毕,又改服,奉谒寝宫。上入寝,哭踊,绝于地,进至东阶:西面再拜……上至神座前,拜哭奠馔,阅先帝先后衣服,拜辞讫,行哭出寝北门,乃御小辇还宫。”隆重程度可见一斑。据说怀孕待产的武则天也要一起上陵。“十二月戊午,发京师谒昭陵,在路上生皇子贤”。不知道武则天最后到没到昭陵。
  显然,唐高宗李治祭陵,尽在合情合理之中,孝子祭父,实在是天经地义之事。
  在唐代,还有一部分臣民去祭拜昭陵,凡是有冤屈者,可到昭陵去哭诉。他们哭天喊地、挖肝掏肺地跪拜在太宗陵前,大概是希望唐太宗在天之灵会为他们排除冤屈。显而易见,唐太宗在他们心中,已经成了救世主的化身。哭过之后冤情会不会消除,不得而知,但这种单纯的唯心主义思想,却让唐太宗的形象变得神圣起来。
  唐代诗人杜甫在接受朝廷任命,将要去湖州任刺史时,在临行之前,发出了“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的感慨。与其说是“望昭陵”,倒不如说“祭太宗”,贞观时代的贤才志士在唐太宗的“领导”下都有所建树,仕途坎坷的大诗人是多么希望能回归到太宗统治时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雄心勃勃地决定要在江南任期建树功勋,似乎是在给唐太宗做承诺一般。
  后世封建帝王也常来昭陵祭拜。他们来祭祀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一个贞观盛世,这类帝王比较有进取心,他们立志以唐太宗为楷模,使得国泰民安,创建另一个太平盛世。看来,唐太宗己成为历代帝王的偶像人物。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贤能之士基本上都可得到重用,素未与太宗谋面的落魄书生马周仅仅替主人草拟奏折,因辞理俱佳便被太宗挖掘并委以重任,而马周也不负太宗所青睐,用他的聪明才智回报太宗,可见,这是何等有眼光的一个伯乐!所以,历代求进不得的志士、贤才仰慕唐太宗,也常来祭拜昭陵,向英明的唐太宗诉苦。譬如,李洞在《唐诗纪事》中就有“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感慨。宋朝陆游就有“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的形象描写。
  昭陵,可以说是唐太宗的化身,正因为敬仰唐太宗治世的英明,才引得无数人士前去祭拜。昭陵,这个本身不起眼的地方,却在唐太宗的光彩照耀下呈现出多彩多姿。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