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乾陵文物 > 乾陵唐三彩

  [下一记录]

关于唐三彩

王晓莉,张艳喜


  在乾陵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唐三彩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器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就它的名称而言,在任何史书中都没有记载,也少见传世的东西,起名叫唐三彩是近代的事情。1899年,修筑陇海铁路,当工程进行到河南洛阳附近,掘毁了一批唐代墓葬,出土了大批的陶器,器物的表面呈现出黄绿白、黄绿蓝或黄绿赭等色彩,颜色艳丽,表面光滑。因为这批陶器出自唐墓,器物的表面又都是三种颜色装饰,人们就将其定名为唐三彩。以后随着出土数量的增多、种类的齐全和分布地域的扩大,人们发现唐三彩并不限于三种颜色,有四种、五种,也有两种和一种,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蓝色等,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由于我国古代习惯上以三和五代表多数,“三彩”即多彩的意思。而三彩是最先称呼的,于是唐三彩这个名称就约定俗成沿用至今了。
  经过文物科技工作者研究发现,唐三彩实际就是穿上漂亮外衣的陶器。中国陶工曾在汉代给陶器穿过黄褐色的铅釉外衣,又经过千年的努力,终于把陶衣穿得更漂亮了。
  唐三彩是怎样制作烧造出来的呢?其程序分别为选料、制胎、烧胎、施釉、烧釉、开相六个步骤。制作时必须选择上等的黏土或瓷土,筛选杂质后,把筛选过的黏土或瓷土倒入专用器物内加水经过反复磨擦、搅拌、沉淀,制成很细的泥料备用。根据需要采用轮制、模制、捏塑等方法,做成各种形态的胚胎,然后放置在阴凉处阴干,这种胚胎叫素胎。唐三彩的烧制过程分两次:把干后的素胎放入窑内,烧至1000~1200℃时取出,待冷却后施上配好的彩釉,再放进窑内重烧。这次焙烧应掌握好火候,大约 800~900℃时釉汁在高温下完全熔化后形成釉面,便可取出开相。所谓开相,是在未着色的俑类头部,用朱红点唇,用墨笔绘出眉毛、眼睛、胡须、头发,使之成为一个形态完美的三彩俑。唐三彩器物因其独有的施釉方式,造就了斑驳陆离、五彩绚丽的艺术效果,与那些同时代的彩绘陶器相比,更富有变化性,突出了唐人开放和追求富丽的特点。更以其色彩的绚丽和造型的别致而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瑰丽无比的一支奇葩。
  大约在唐中宗时期,唐三彩的烧造技术和制作工艺达到了鼎盛。统治阶级按照“视死如事生”的原则,将大量制作精美的唐三彩器物埋入墓中,以祈求在另一个世界里能继续享用荣华富贵。
  说起唐三彩,要数今天的西安和洛阳两地出土最多,这是两地都曾作过当朝首都的缘故。仔细分析两地出土的唐三彩风格却不一样,西安唐三彩注重写意,古色古香,形体上比较丰满、夸张,寄托着作者的丰富情感。洛阳唐三彩形体准确,比例适中,接近现实生活,胎体发黄、色彩鲜艳、表面光华。参观欣赏过程中,请你注意仔细观察。
  唐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等陪葬墓出土的唐三彩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其造型、釉彩、烧制俱臻完美,反映了当时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出土三彩虽然只有几百件,但品种繁多新颖,有表现人物形象的文官、武士、天王、胡人、男仆、贵妇、侍女、镇墓兽等,有各种形态的动物,如马、骆驼、羊、猪、狗以及生活器皿如碗、盘、瓶、盆、酒盅、罐、钵等,其中以各种造型的男女俑居多,制作精美。 

乾陵博物馆/王晓莉,张艳喜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