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高宗乾陵 > 乾陵陵墓与陵园

[上一记录]  

乾陵玄宫是否被盗及隧道的勘探发掘

刘向阳


  乾陵玄宫是否被盗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卷40)记载,温韬,京兆华原人,后唐末帝时,为后梁耀州(今陕西耀县)静胜军节度使,“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说明温韬曾盗掘乾陵,因故没有得逞。《宋史·太祖本纪二》(卷2)载,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三年(970)九月甲辰,“诏西京、凤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汉高、文、景、武、元、成、哀七帝,后魏孝文,西魏文帝,后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顺、文、武、宣、懿、僖、昭诸帝,凡二十七陵尝被盗发者,有司备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重葬,所在长吏致祭。”显然,乾陵不在被盗发者之列。
  乾陵玄宫所在的梁山主峰,拔地高度104米,从献殿遗址上的“唐高宗乾陵”碑(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立)至主峰东南坡中腰墓门口,全长314米,玄宫隧道由此通进山腹。从外观看,没有一点加工的痕迹,如同自然山坡,乱石荒草遮蔽,自古以来未曾干扰过。千百年来,人们都知道唐高宗与武则天葬于此山中,但是,地下玄宫的具体所在,一直是个谜。建国后,在修筑西(安)兰(州)公路时,群众在山上采石,发现裸露石条,千年之谜,一旦昭然。
  乾陵玄宫隧道的发掘工作是从1960年4月3日开始的,至5月12日揭完地表夯土层后,隧道砌石全部裸露。发掘情况表明:隧道和玄宫门洞是在自然石灰岩质山体上凿成,隧道堑壕深17米,埋葬后全部用石条填塞,石条上夯打灰土,十分坚固。隧道呈斜坡形,正南北走向,全长63.1米,口宽3.87米,向北逐渐缩小,至玄宫门洞口时东西仅2.75米。由于东侧自然山石低凹,从隧道口向北21米处,用石条砌补六层。隧道内全部用长1.25米,宽0.4~0.6米,厚0.1~0.45米的长方形和方形石条筑砌填塞。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从平面看每层约用石条410块,39层约需石条2500块。石条左右之间凿凹槽,以长18~27厘米,厚5~8厘米,重9至10.5公斤的燕尾形细腰铁栓板嵌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使石条固死,不能移动。石条缝隙之间先洒少量石灰粉末,再以溶化之铁锡熔液灌注,与石条融为一体。发掘结果与《旧唐书·严善思传》(卷191)记载:“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完全相同。同时,在主陵周围进行勘查和钻探,也没有发现盗洞和其他扰乱可疑之处。据此推断,乾陵玄宫没有被盗,而且可能是目前惟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
  隧道所砌石条之上多有刻字和编号,如“莱常口”、“常惠”、“常黄”、“常则”、“高便文”、“焦才”、“王积”及“合—”、“合三”、“元二”、“左二”、“开一”、“六十四”“六十五”、“左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百二十九”、“日”、“月”、“星辰”等。刻字笔画均涂有红色,颜色比较鲜艳。这些石条刻字,很可能是当时凿石工匠之名,编号很可能是凿石工匠完成的数量或石条筑砌的位置,如“合一”、“合三”、“左二”、“左五”等,这应是合葬武则天时,凿挖隧道的工匠所做的标记,以便于回填时识别。
  另外,在隧道中腰南部两侧石墙壁上,残存有石灰和壁画痕迹;北端石壁上用墨笔写有“□中古社至”、“渭南居上□”两行大字。
  发掘过程发现,隧道砌石上的夯土层厚2.80米,夯层厚16至23厘米。夯土由黄褐土、黑褐土和石灰混合而成,质量坚硬。夯土中夹杂有少量残砖块、小瓦片、石灰块、壁画残块、小石渣块(片)等;石条排列整齐,但刻字编号紊乱,有的石条之间凹槽没有嵌铁栓板,有的填满石灰,有的凹槽口部残破。这些现象,很可能是第二次挖掘隧道,埋葬女皇武则天时扰乱所为。
  发掘中出土文物有:细腰铁栓板5个;锡铁锭5个,其中刻有“宿五”字样者重18公斤,刻有“钮臼”字样者重17公斤,呈长方形者重16公斤,圆饼形的两个各重14.75公斤;残锡铁铁块重727.5公斤,另有开元通宝钱币一枚和壁画残块等。
  玄宫隧道发掘清理完毕,未发现有盗掘痕迹。同时在山陵周围也没有发现可疑之处。发掘者拟打开地宫大门,遂派有关人员去北京向中央及文化部有关领导汇报情况,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听后,对周恩来总理恳切地说:“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可重见天日,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的手迹,一定会石破天惊!”他希望尽早挖掘乾陵,使沉寂千年的典籍文物,再临人间。后根据周恩来总理在《乾陵发掘计划》上的亲笔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和国务院关于“全国帝王陵目前先不要发掘,一切力量集中于工程地区,配合清理文物”的决定精神,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停止了对乾陵的发掘工作。乾陵发掘委员会依原样重新铺砌隧道石条,填平夯实封土,同时在隧道周围修筑排水沟,防止山水注入,以起保护作用。一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因未见“幽宫重启”而成终生憾事。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