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文化遗产地管理对策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章 第一节 理论基础

张颖岚著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对于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的综合性研究,需要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本书立足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基础研究资料,通过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科学价值、研究意义等进行全面梳理,在研究中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博弈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采用了利益相关方、SWOT和ASEB等分析方法,以期剖析和认识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等诸多领域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并有针对性地探寻优化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应用于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宣言,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了各国在政治和道义上必须遵守的规范。罗马俱乐部的成员之一、美国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斯·米都斯(Dennis L. Meadows)将系统动力学引入研究领域,通过寻找五个变量(或称为因子),即人口、经济、粮食、资源、环境,并考察这五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了“零增长”的结论,并于1972年以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公开发表,随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①。这些都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5年,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将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200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实践结合的典型范例。胡锦涛主席在致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贺词中指出,保护世界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②。
  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是满足需要,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需要。其次是对需要的约束。这种约束包含两层意义,第一是能力的约束,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第二是需要自我约束,在文化遗产管理中“需要”可引申表述为“利益”。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相关领域。也就是说,研究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应是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自然或文化资源的保存或单纯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只有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各方面因素都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之中,既包括自然或生态持续性,又包括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并且使各因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事实上,人类的未来发展前景同样也是考古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晚年时曾颇有感触地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地球濒临毁灭为代价”的,“考古学应有能力来回答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问题③。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研究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方法论之一。文化遗产工作领域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本着代际间公平分配的原则,在保证不破坏文化遗产资源和环境质量及功能的前提下,保持文化遗产本体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006年6月,在浙江绍兴举办的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与会代表共同达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绍兴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绍兴宣言》指出,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功结合的关键问题,第一,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目前的工作仅仅是在有关发展的决策制定之后,才通过信息分享的方式,使社区和遗产保护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这种做法既没有效果又造成冲突。应当让所有层次的利益相关者都在一开始就参与到发展规划的制定中来。文化遗产保护应当建立在对遗产所有文化价值,以及所有可能影响这些价值的问题进行有力地评估这一基础之上。第二,大众旅游的发展常常会带来对遗产资源的非可持续性和商业化利用,从而导致这些资源的退化和枯竭。而目前对旅游业的指导规范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一套针对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旅游业的新的管理体系。第三,在遗产融资方面,应当鼓励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参与。遗产资源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应当将它们视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保护管理和有益利用。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资金规划体系和结构化的收入分配体系,调动相关公共和私人部门积极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来。
  二、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strategy management theory)是西方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关于企业组织如何进行战略决策、战略实施等管理的新领域。按照《布莱克韦尔战略管理学百科辞典》的定义④,战略管理“包含一系列形成某种战略的决策与行动,以及达到公司目标的实施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一般的战略过程被西方学者描述为六项基本任务:目标形成、环境分析、战略形成、战略评价、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等领域中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可以为文化遗产管理者提供面向未来、面向复杂环境、可操作性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有助于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核心目标,通过对文化遗产外围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形成文化遗产地的整体发展战略,并通过科学评估和控制,及时调整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使其最终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标。但是,在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中,运用战略管理方法需要注意其特殊性,我国的文化遗产管理由于受到原有的宏观管理体制的强烈影响,十分注重行政的作用,行政的力量在我国遗产管理中举足轻重。如果从现有遗产管理的有效性看,那些行政权力与责任统一集中的模式往往效果比较好。但是传统的行政以内部取向为主,关注行政过程和日常管理,管理者不必去考虑组织的外部环境、长远目标,以及如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去实现目标。而采用战略管理方法可以客服这些局限性,着眼于组织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从整体上考虑遗产管理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和未来愿景,从注意日常管理的焦点转向面向变化和发展。同时,引入战略管理理论还应当注意,要将遗产战略管理与一般的遗产景区规划区分开,将战略管理与系统分析结合起来,以解决文化遗产地系统运作中的动态管理问题⑤。
  三、博弈论
  博弈论(games theory)又被称为对策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是在系统研究博弈的参与者、博弈各方可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进行博弈的次序和博弈方的得益等问题上,寻求各博弈方合理选择策略的情况下的解,并对这些解进行讨论和分析的理论。博弈问题其实就是从每一个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到总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一个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问题⑥。
  博弈论应用于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中,可以借助利益相关方的分析方法对所涉及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当地政府、当地居民和其他相关方所存在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利益进行分析,寻找一种既可以保护文化遗产地,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求得一种平衡⑦。
  以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的资源管理问题为例,运用博弈论可以通过对与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问题密切相关的当地政府、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当地居民、社区、旅游开发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不同利益诉求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探讨在以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任务的前提下,如何寻找到一种优化管理与发展模式,以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的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最早由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⑧在1963年研究欧洲的旅游发展时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其中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和应用的是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描述和解释旅游地(产品)发展演变的工具,说明了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某一旅游地的变化持续时间、曲线和趋势等方面的差异,还解释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为诊断不同测量尺度下旅游地面临的重要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⑨。
  巴特勒把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探索(exploration phase)、参与(involvement phase)、发展(development phase)、稳固(consolidation phase)、停滞(stagnation phase)、衰落(decline phase)或复兴(rejuvenation phase),并引入了使用广泛的“S”形曲线来加以表述。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学者对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但国内外的学者在引述和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时,一般都采用巴特勒的六阶段周期模型(图1)。
  在文化遗产地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主要是应用于文化遗产旅游和产业开发领域。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主要是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出其公益性质,弘扬中华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并不是排斥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取得一定收益,并转而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因而在开展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研究时,有必要引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优化模式。
  ① [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② 单霁翔:《文物事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求是》2004年第24期。 
  ③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④ 德里克·钱农(Derek F.Channon):《布莱克韦尔战略管理学百科辞典》(中文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⑤ 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⑥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⑦ 刘军民:《中国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⑧ 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s in Europe: The Peripheral Regions-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Papers,1963,(12):95-105。转引自徐致云、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⑨ 张运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文化遗产地管理对策研究——以秦始皇帝陵为例/张颖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