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文化遗产地管理对策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四章 第三节 原因分析

张颖岚著


  一、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高度不够
  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的价值,除表现在历史、科学、艺术等诸多方面以外,还表现在它是凝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珍贵印记,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力量来源,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的资源管理现状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看起来千头万绪,非常庞杂,其直接原因也多种多样。但是从深层次原因考虑,首先应当是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高度不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出现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往往是保护被迫给发展让路的情况。而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修建登陵路供游客登至陵顶观景,破坏了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严重威胁到封土的安全,而另一些低俗的活态展示项目,如“秦陵大祭典”等,其设计手法粗陋,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影响了文化遗产的严肃性。此外,对于文化遗产的公众教育而言,多局限于学术研究成果的直接转化,文化遗产的活化不足,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没有充分重视观众的体验要求和求知欲望,给观众形成“生、冷、硬”的印象,无法满足观众多方面体验需求,也无法充分发挥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方面所具有的历史使命。
  二、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
  目前秦始皇帝陵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因为考古研究工作严重滞后而导致的对文化遗产赋存状况不清;管理机构部门重叠造成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中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文化相关产业引导不足,现有的开发层次低、经营无序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针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的管理、保护与利用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从国内外文化遗产地的管理经验来看,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案例,往往是将文化遗产地的资源管理、保护与利用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内,通过“管理委员会”等准政府机构,在以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为其核心工作的前提下,行使政府所具备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职责,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够纳入统一的机构实施管理,将原属于外部性的因素转化为内部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协调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发展两者间的矛盾,使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因此,急需针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现状和实际,提出和建立适合于保护与发展要求的管理协调模式,以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对秦始皇帝陵大遗址区的统一管理。
  三、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式尚待完善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研究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方法论之一。文化遗产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指本着代际间公平分配的原则、在保证不破坏文化遗产资源和环境质量及功能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发展的净利益最大化。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资源管理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可持续协调发展理念没能充分地体现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各个领域中,如对于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为了研究和了解秦始皇帝陵地下文物的分布状况和内涵,应当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工作和适度的主动发掘,但还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将处于地下保存环境相对稳定和平衡状况下的文物全部揭露和发掘出来,而应当采取分步骤、分阶段的发掘计划,有意识地保留一部分地下文物,待未来有更先进的文物信息获取和保存手段时再进行发掘。此外,考古研究工作中,还要尽可能使用对文物、遗址无损或低损的探测和分析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于文化遗产的损坏。再比如,在文物修复工作中,采用一些传统的修复工艺和材料,有可能对文化遗产本体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应当注重文物修复工艺的可持续性,积极探索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面,限于历史条件,一些现存的展示场馆在满足了观众参观的基本需求时,其保存环境却不利于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并有可能因日积月累的微小影响而最终导致对文物不可逆转的破坏,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这些场馆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完善。此外,旅游业的发展常常会带来对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资源的非可持续性和商业化利用,从而导致这些资源的退化和枯竭,这是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

文化遗产地管理对策研究——以秦始皇帝陵为例/张颖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