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汉兵马俑文化比较研究——以秦始皇陵和汉景帝阳陵为中心

雷依群


  春秋以降,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借助于旧的礼制来提高和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成为这个阶层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文化表征,而人文精神的勃起,又为旧礼制注入了新的内涵,用木俑、陶俑代替人殉,人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丧葬文化现象,在秦朝和西汉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分析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比较其异同,对我们认识秦汉历史、秦汉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当时人的实践活动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一切丧葬礼仪,都源之于人的生死观。秦汉时代追求长生不老是上层统治者一种普遍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自有其深远的渊源,夏商西周时期曾普遍地盛行着灵魂不灭的思想,文献记载“夏道遵命事鬼敬神”①、“有夏服天命”②,这说明夏人是相信灵魂不灭的。殷商时“殷人尚鬼”,“先鬼而后礼”③,可见殷人也确信人死之后灵魂还在。商周之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转折时期,尽管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④,但实际上周人对祖先的敬事是更甚的,“追孝于前文人”⑤就是明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特别是科学的发展引起了这个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率先向传统思想宣战,反对崇信鬼神的思想折射出一股耀人的光芒。但因袭的重担并没有完全解脱,崇信鬼神的存在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甚至连当时一些颇为先进的人物也未能免俗。《左传》昭公七年记子产适晋,赵景子问其伯有犹能为鬼乎,子产回答说:“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由于鬼神思想的存在,因而社会普遍重视丧葬,从而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礼仪制度。
  历史进入秦汉之后,由于阴阳五行学、谶纬学、神仙方术的流行,传统的灵魂不灭思想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宗教迷信思想,使统治阶级在疯狂地追求现世豪华奢侈生活的同时,对死后的鬼神世界也充满了趋之若骛的希冀,秦始皇生前以好神仙方术,追求长生不老而著称,多次派人“求仙人不死之药”⑥,在他的晚年更“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⑦。西汉前期诸帝也都醉心于灵魂不灭,乞于神鬼之事。史书记载刘邦对鬼神“甚重祠而敬祭”⑧,汉文帝对诸神明亦“以时致礼”⑨,景帝在位时对诸神明也“岁时祠之如故”⑩。
  由于神灵观念的存在,秦汉人普遍都有灵魂不灭的看法,他们相信人死虽为神鬼而依然有知,于是“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馈,故做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11)。这种“死乃崇丧”的风气大为流行,厚葬竟成为一时之风尚,《盐铁论·散不足》云:“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鞭椁,贪者画荒衣袍,缯囊缇囊……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至于发屋卖业”,一般百姓尚且如此,上层统治者之厚葬就可以想象了。
  在秦汉两代帝王陵墓中用大批兵马俑为之从葬,正是当时社会思想风尚的反映,所以我们说,秦汉帝陵中的兵马俑从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秦汉帝陵的兵马俑从葬,在本质上虽无二致,但在外观上又表现出诸多的差异,主要有:
  (一)从葬兵马俑在布局上存在较大差异
  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布局,主要由4个俑坑组成,其中四号坑属未建成者。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神道北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什么作这种布局,目前主要有五种说法;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出行的卫队;送葬者;纪念性质的封;陈兵图(12)。
  在这五种说法中,我们认为袁仲一先生的说法更为平实可靠,他认为“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是整个陵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基于人们对死者有灵魂的认识,认为人死后的鬼神生活和人世间一样。人有战争,有防卫,鬼神也有战争,也要防卫,所以随葬物要有兵器,要有卫队”(13)。秦汉两朝皇帝营造帝陵的目的就是要“事死如事生”。秦始皇生前在首都咸阳无疑是驻有大量军队的,首都有卫尉,掌宫门屯卫兵,《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九年有卫尉竭,二世三年,赵高遣阎乐至望夷宫殿门缚卫令,又有中尉,《汉书·百官表》“中尉,秦置,掌循檄京师”,更证以二世皇帝“如始皇计,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14),可见咸阳屯兵不少。当然咸阳的驻军及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布局是否非要按左、中、右三军再加上军幕而组成,也未必如此,若将其看成秦始皇死后统帅的地下冥军似平更合情理(15)。换句话说,秦兵马俑就是秦始皇按生前首都咸阳的驻军而设置的一支地下冥军。
  在汉阳陵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帝陵的西北和东南相继发现了两组大型兵马俑从葬坑,“南区从葬坑位于汉景帝陵东南400米,王皇后陵正南300米处,东西跨度为320米,南北跨度为300米,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从葬坑作南北向的长条形和中字形两种,自西向东排列,共14行24座,北区从葬坑与之基本相似”(16)。从葬的布局和内容远较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要复杂,除军事设施外,还包括了大量的生活内容。
  关于汉阳陵兵马俑从葬坑的布局,由于目前尚无正式的发掘简报发表,但根据勘测所得资料,我们认为汉阳陵南北两组从葬坑依“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他象征了汉代京师长安的驻军——南北军。因为从汉代帝陵陵园与都城长安的关系来看,学界普遍认为:“西汉帝陵陵园系模仿都城长安而筑”(17),汉代长安的驻军主要是南北军,劳干在《论汉代的卫尉与中尉兼论南北军制度》一文中说汉有南北军“实在长安的结构,未央及长乐二宫并在南方,而官寺民里俱在两宫之北,据《三辅黄图》、《水经注》、宋敏求《长安志》,以及足立喜六的《长安史迹考》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卫尉防守宫廷(北阙亦在其中),在长安城之南部,故为南军。中尉防守京城,在长安城之北部,故为北军”。汉代帝陵的布局既仿长安而来,因而推测其兵马俑从葬坑的布局亦当与之相同,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二)从葬兵马俑坑内涵上的差异
  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笼罩了严峻的军事战斗气氛,三个俑坑中兵俑所持武器亦为实战兵器,当你置身其中时,马上就会感到一场激烈的刺杀马上就要发生,秦兵马俑这种现象反映了战国至秦统一这个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8)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而汉阳陵兵马俑从葬坑则更多地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氛,从葬坑中除武装士兵、兵器之外,还出土了大量的生活器具及娱乐的六博棋盘等,从中透露出当时社会安定,百姓家给人足的升平气象。
  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中战车不仅数量多 (约有140余乘),而且种类复杂(有指挥车、轻车、骑车等),而阳陵从葬兵俑坑中的战车,据目前所见资料,数量已明显减少,且形式单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车已开始退出战争舞台的信息。
  在谈到秦汉兵马俑从葬差异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这就是汉阳陵所出的女骑兵。王学理先生在其《骑马彩俑与汉代女兵》一文中写到:“对阳陵女骑马甲俑,我们无可辩驳地说,他们确实是一批汉代女骑兵形象。”阳陵是否有女骑兵?我们是存怀疑态度的。阳陵所出有一类面容极似今日关中老太婆形象的骑兵俑,其最大特点是颧骨极为突出,双目细眯,双腿作弧形跨开,在阳陵裸体俑中,这种俑没有明显的男女区别,王先生认为他们就是汉代的女骑兵,显然难以成立,而且在历史事实和文献中也得不到支持,《汉书·李陵传》记李陵天汉二年随贰师将军击匈奴,与匈奴单于数战不利,“李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于是在军中搜得关东群盗妻子及随军为兵卒之妇者,尽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19),可见在汉代军队中是忌讳女子存在的。阳陵兵马俑从葬坑中出现的所谓女骑兵,实际上很可能是汉代骑兵队伍中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因为汉代骑兵主要是来自边郡的游牧区,“大抵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河东、上党、上郡”(20),他们坚甲弩衣,劲弓利矢,号称良骑。
  (三) 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关于艺术风格的差异,学界已多有论述(21),举其要者,主要是:
  1.秦俑形体高大雄武,身高一般均在l.75—2.0米之间,而阳陵兵马俑一般身高多在60厘米左右,表现精小细微。
  2.秦俑雕塑手法凝练、概括、棱角分明,汉俑则形神兼备,刻画细腻。
  3.秦俑气氛悲壮严峻,汉俑则充满了浪漫天真的生活气息。
  4.秦俑表现题材单一,汉俑题材丰富,格调多样。
  三
  秦汉兵马俑文化差异性的背景,除经济、政治原因外,历史文化渊源的不同,秦楚(汉)文化观念的冲突,不同的价值体系则是最根本的原因。
  林剑鸣先生当年指出:“最能反映秦人唯‘大’尚‘多’价值观的,莫过于1974年至1975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了”(22)。
  刘邦所创立的西汉王朝,其上层统治者及智囊集团全都来自于历史上的楚地。“世人多言秦汉,殊不知秦汉所以结束三代文化,故凡秦之文献,虽至始皇力求变革,终属周之系统也,至汉则焕然一新,迥然与周异趣者,孰使之然?吾敢断言其受‘楚’风之影响无疑。汉赋源于楚辞,汉画也莫不渊于‘楚风’也。何谓楚风?即别于三代之严格图案式,而为气韵生动之作风也”(23)。
  楚文化中的神秘、浪漫、富于激情与广阔的想象力则是造就汉阳陵兵马俑的最根本的文化渊源了。
  ———————————
  ①③④《礼记集解》。
  ②《尚书·召诰》。
  ③《礼记集解》。
  ④《礼记集解》。
  ⑤《尚书·文侯之命》。
  ⑥《史记·秦始皇本纪》。
  ⑦《史记·秦始皇本纪》。
  ⑧《汉书·高帝纪》。
  ⑨《史记·封禅书》。
  ⑩《史记·封禅书》。   
  (11)《论衡·薄葬》。
  (12)分别见陕西省始皇陵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秦鸣:《秦俑坑兵马俑军阵内容及兵器试探》,《文物》1973年第1l期。黄展岳:《中国西安、洛阳汉墓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81年第6期;林剑鸣:《秦俑之迷》,《文博》1985年第1期;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第l版。
  (13)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4)《史记·秦始皇本纪》。
  (15)张文立:《秦始皇地下军团及指挥部》 (日) 《富山市考古资料馆纪要》。
  (16)马永赢、王保平:《走进汉阳陵》,文物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17)刘庆柱:《关于西汉地陵形制诸问题探讨》,《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18)《孟子·离娄上》。
  (19)《汉书·李陵传》。
  (20)《汉书·晁错传》。
  (21)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2)《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秦文化论丛》第1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3)邓以蛰:《辛巳病余录》。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比较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吴永琪,杨绪敏,邱永生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