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公帝王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节 秦公帝王陵发展演变的特点

徐卫民


  秦公帝王陵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长达近六百年的时间里,随着秦国力的强大而变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延续时间长,序列清楚。
  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中是根本没有的,从目前的考古调查和试掘情况来看,秦的四个陵区已形成序列化、系统化,每一代秦公帝王的陵墓都有迹可寻,这对研究秦陵墓的发展演变是至关重要的,也对揭示春秋战国时期的陵墓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二、墓葬均为坐西面东。
  从礼县大堡子秦公墓地到秦始皇陵均为坐西面东,这是秦人的一种葬礼。目前关中地区已发掘的千余座秦墓,大都是坐西面东。
  礼县大堡子秦公墓地为坐西朝东,雍城秦公陵园的十四座秦公陵园也均为坐西面东,临潼秦东陵的四座陵墓和秦始皇陵,也为坐西面东。之所以都面向东方,与秦人来源于东方有关。秦人发源于东方,后逐渐西迁,在天水一带发展壮大,立足关中,统一全国,面向东方寓意着秦人要回归故土。
  三、规模愈来愈大。
  秦人自进入关中地区以后,很快发展强大。随着国家的强大,秦公帝王陵的规模便日益扩大,级别越来越高,僭越礼制的行为愈来愈严重。从大堡子山的两座中字形墓到雍城的十四座陵园:四十九座大中型陵,又到秦东陵的两个亚字形大墓、两个中字形大墓。到秦始皇一墓独尊,建成超“亚”字大墓,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比雍城的十四座陵园面积还要大。
  墓葬也由早期的享堂墓发展到中后期的大型冢墓,由墓上祭礼的享堂墓演变为在陵旁祭祀的寝便殿制度。陵墓的防卫设施也由早期的隍壕演变为城垣制度,陵墓的随葬品、陪葬坑越来越多,日益丰富,从早期的一般车马坑发展到秦始皇陵的铜车马坑。厚葬之风盛行,真可谓“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1)
  四、不循规蹈矩
  秦人是实用主义者,只要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便拿来采用,那怕是僭越礼制之事,因此秦公帝王陵中不循规蹈矩的事例颇多,例如早期使实行积炭墓制度、黄肠题凑制度。墓葬均修建得既大且深,秦公1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最大的陵墓,长达300米,深达24米,比商王陵还要大三倍,到秦东陵时,便修成亚字形这种周天子时使用的墓葬形制。这虽然与当时礼崩乐坏有关,但也与秦人的性格特点和民族风格有关。
  从上可知,秦公帝王陵在墓葬规模、形制、结构等方面与春秋战国时的其他诸侯国有相同的方面,但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随着秦统一全国,秦的陵墓制度不但传遍全国各地,而且对后代帝王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汉代帝王陵的影响最为直接。
  注解:
  (1)《吕氏春秋·节丧》。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