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公帝王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节 雍城陵区的分布状况

徐卫民


  雍城秦公陵区位于秦都雍城以南的三畤原上。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勘探已基本清楚,在此已发现了14座秦公陵园,49个大中形墓葬,1座丰字形大墓,21座中字形大墓,5座甲字形大墓,分布在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近3公里的范围内。①三畤原所在,南临渭河,北眺雍山,西依灵山,东接扶岐,位于周原的西部,因而土厚水深,地势平坦,是理想的秦公墓地,所以先后有22位秦公葬于此(包括两个不享国的)。
  雍城作为国都255年,在此之前的平阳和其后的泾阳,虽也作为都城,但其国君死后仍葬雍城。这是因为一则这里地理环境优越,地厚水深。二则作为都城时间长,形成传统的墓地,即使后来迁至泾阳,但秦的宗庙仍在雍,所以死后仍葬在雍械以南。因而形成庞大的陵墓区,三则平阳、泾阳虽作为都城,或时间较短,或只具临时性的功能,因而陵墓多在雍城。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罗列一下司马迁关于这一时期祭公陵墓的记载,据《史记·秦始皇奉纪》引《秦纪》载,“宪公死葬衙”、“出于葬衙”、“武公葬宣阳聚东南”、“德公葬阳”、“宣公葬阳”、“成公葬阳”、“缪公葬雍”、“康公*(左立右句)社”、“共公葬康公南”、“桓公葬义里丘北”、“景公葬丘里南”、“毕公葬车里北”、“惠公葬车里”、“悼公葬僖公西”、“刺龚公葬入里”、“躁公葬悼公南”、“怀公葬栎圉氏”、“灵公葬悼公西”、“简公葬僖公西”、“惠公葬陵圉”、“出公葬雍”,以上均为迁都雍城以前和以后的各位秦公,其墓葬都在都城雍附近。
  到了献公迁都栎阳后,才把陵墓迁至栎阳。因此共有22位秦公葬于雍城之南。这符合古代陵随都移的规律。
  平阳都城为何要和雍都的陵墓建在一起呢?这是因为当时虽然都城不在一地,但相距并不远,在选择陵墓时,觉得平阳离渭河较近,易受洪水威胁,而雍城以南的三畤原地高土厚较安全,最为合适,故将陵墓修在此地。后来建都雍城,继续在这里修建陵墓。
  关于秦宪公的陵墓,《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秦纪》云:“葬衙。”《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 “秦宁(应为宪)公墓岐州陈仓县西北三十七里秦陵山。”《帝王世纪》也云:“秦宁(宪)公葬西山大麓,故号秦陵山。”在今天的凤翔以西仍有一灵山,韩伟先生提出:“凤翔以西之‘灵山’可能为‘陵山’之讹。”②从地理方位来讲,韩伟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其实,灵山并非峻拔挺秀的山峰,只不过是黄土质的山前冲积扇,界限不明显。由于灵山之西为干河河谷,“西山大麓”只能是“灵山”东南的三畤原”,这里原面完整平坦,黄土层深度在89米-120米,土厚水深适宜于墓葬。正因为三畤原优越的地理环境,平阳和雍城作为都城时,秦公均在此修建陵墓,并一直延续到迁都栎阳时。
  从考古发掘结合史料记载来看,笔者认为虽然《史记》中对从宪公到出公的葬地记载有所不同,但都在三畤原上,只是当时人在选择墓葬地时地理位置更详细一些,虽然有“衙”、“阳”、“宣阳聚”、“雍?、“*(左立右句)南”、“栎圉”、“陵圉”、“车里”、“丘里”、“义里丘”、“入里”、“左宫”等不同记载,但都应在雍城以南一带,这些地名后来失传了,因而我们今天只能推测其大体位置所在。
  对于“衙”之所在,《汉书·地理志》云:“冯翊有衙县。”位于现在的白水县。当时秦国的势力还未及此,故不会将葬地选在此,因此宪公和出子葬地“衙”,也应在雍城以南的三畤原上。
  关于雍城秦公陵区的情况,考古工作者曾进行了艰辛的钻探(3),现对雍城陵区的具体情况作一介绍。
  注解:
  (1)焦南峰、段清波:《陕西秦汉考古四十年纪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5期。
  (2)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1期。
  (3)韩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7期;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秦公陵第二次钻探简报》,《文物》1987年5期。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