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咸阳陵区 > 咸阳东陵区

  [下一记录]

秦东陵的发现及东陵名称的确定

徐卫民


  1986年春,临潼县文管会在文物普查过程中,根据韩峪乡油王村村民王学良提供的线索,对暴露在该乡范家村北的夯土遗迹进行了调查钻探,发现这是一处大型的秦王陵园,至1988年,先后在此处发现了四处秦公陵园。位于骊山西麓的山坡地带,南起洪庆沟,北至武家沟,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之所以认为这四个陵园为秦东陵是由于:
  其一、从陵园建制上看,这些陵园的主墓形制,有的呈亚字型,有的呈中字型,有的呈甲字型。中字形和甲字形大墓的形制、规模和凤翔三畤原上的春秋秦公陵园相同;亚字形大墓除多两个墓道外,其方向、规模、深度、墓道设置壁龛,车马坑位于东墓道右上方,以及设置隍壕等,都与凤翔秦公大墓相同。
  其二、从出土文物看,亚字形陶壶、广肩陶罐(缶)、铜带钩、车盖弓帽,以及筒瓦、板瓦、瓦当等,都是典型的战国时期秦国遗物。
  其三、《史记·秦本纪》记载,战国晚期秦国建都咸阳,昭襄王、宣太后、悼太子、庄襄王和帝太后(秦始皇之母)等均埋葬在芷阳。关于芷阳的地望,《汉书·地理志》载:“霸陵(县),故芷阳,文帝更名”。《读史方舆纪要》引《三秦记》云:“秦襄王葬芷阳,谓之霸上。其后,汉文帝起陵邑于此,因更名霸陵,亦置县焉”。《水经·渭水注》载:“霸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可知秦芷阳在灞河附近,其辖地大约在今灞河两岸。再结合《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葬芷阳骊山”的记载,我们就更清楚今灞河东岸的临潼县骊山西麓,都属秦代芷阳县的管辖范围。
  芷阳,一作*阳,得名与兹水有关,灞河古称兹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在其东坂上修建离宫,取名霸宫,并改兹水为霸水,是为了显示他的霸功。到了战国时期,昭襄王又将霸宫改名为芷阳宫,芷阳设县当在此时,《谧斋印谱》收录的“芷阳少内”印,即是战国晚期之物。秦亡之后,芷阳县仍然存在,到汉文帝时,又在芷阳县辖区的白鹿原上修建陵墓,取名霸陵,把芷阳县也改成霸陵县,以奉陵寝,此后芷阳之名遂废。
  这个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中的芷阳相合。它在灞河的东坂,骊山西麓。西至今西安城约三十里,西南至汉文帝霸陵十里,东北距汉新丰县故城二十余里。地处高坂,背山带河。右前方是西(安)潼(关)公路,也就是古代咸阳、长安通向函谷关的大道;其左边是灞河河谷,也就是古代长安通往武关的交通要道,无论是南来或西往都在其视野之下,地理环境十分重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高祖逃离鸿门宴时“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亦可证明芷阳就在骊山西麓,而不在灞河西岸的白鹿原上。
  从近年的考古发现得知,秦芷阳城遗址在灞河之东,汉文帝的霸陵在灞河之西。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灞河东岸的临潼县韩峪乡油王、地窑村附近,发现一处大型遗址,文化层堆积很厚,出土了许多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的遗物,其中生活用具有陶盆、陶瓮、陶缸、陶罐,生产工具有铁锸、铁铲、铁锛、铁镰、纺轮,建筑材料有回纹空心砖、龙纹空心砖、虎纹砖、菱纹砖、绳纹砖、方格纹铺地砖、大型水道、井圈、板瓦、筒瓦、山字纹瓦当、长乐未央瓦当、长生无极瓦当、云纹瓦当、动物纹瓦当、树叶纹瓦当以及铜箭头、秦汉半两钱、五铢钱、王莽货币等。说明这个遗址的时代上起战国时期,下迄西汉晚期。从出土大量建筑材料说明,这里有豪华的宫殿建筑,当与芷阳宫有关。特别是遗址中出土的许多陶器上有“*”字印记。“*”即“芷”,是芷阳的省称。这些陶文为芷阳遗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①
  鉴于以上理由,我认为骊山西麓的这四处大型陵园应是战国时期咸阳毕陌陵园之后,秦始皇陵之前秦国王室的陵寝。
  秦东陵的发现,填补了先秦王公陵墓的一段缺陷,使春秋早期以至秦始皇时期秦国陵园形成了系列,不仅为今后的保护和发掘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秦东陵之名是秦代按照方位对其王室陵园的命名,它是与雍城三畤原的秦公诸陵相对而言。雍城三畤原的秦公陵园地处关中西部,是春秋早期到战国初期秦国王室的陵园,自宪公居平阳,德公都雍,秦献公都栎阳之前上下二十二代均埋在这里。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已在三畤原上钻探出十四座秦公陵园。凤翔秦公陵园位于都城咸阳西部,因之可称之为西陵。
  《汉书·萧何传》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之东陵瓜,从召平始也”。今西安市霸桥区与临潼县斜口乡交界处有邵平店村,即昔日召平种瓜处(“召”即“邵”,可通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有《咏怀》诗:“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唐朝诗人王昌龄亦在《霸桥赋》等诗中提及秦东陵。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东陵侯”是秦王朝管理东陵陵园的官职,秦末召平任东陵侯。
  战国后期,秦国势力逐渐向东发展,秦献公徙都栎阳,孝公又迁都咸阳,都在渭河北岸,与雍城东西相对。随着国都的东迁,他们的陵园也修建在东边。埋葬在芷阳县辖区的骊山西麓的秦王室陵园,地处关中东部,在国都咸阳之东,故名东陵。
  秦东陵在秦亡之后遭到了破坏,地面建筑荡然无存,特别是经过魏晋以后多次战乱之后,具体地址已鲜为人知,文献中亦不见记载,但是,作为地名的“东陵”,一直到宋代还存在着,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宋代咸宁县(治所设在长安城宣阳坊)设有七个乡,其中就有东陵乡。该书云:“东陵,在(咸宁)县东三十里,管村四十”,“霸水在县东二十里”,可知宋代的东陵乡仍设在灞河之东,亦即秦东陵陵园一带。
  注解:
  ①张海云:《芷阳遗址调查简报》,《文博》1985年3期。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