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咸阳陵区 > 咸阳东陵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四号陵园

徐卫民


  一、陵区的位置与规模
  四号陵园位于韩峪乡西南的马斜村,整个陵区处于山前一冲积扇面上。陵区东起马斜村,西至染房村,南抵井深沟,北到小峪河南岸,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
  陵区范围内,有“亚”字形墓一座,陵园外的南侧有“甲”字形陪葬墓两座、小型陪葬墓群一处。
  二、陵园的布局及墓葬形制
  四号陵园的建制与已发现的其他几座陵园略同,四周构筑隍壕,其中除北面为造陵时修建外,东、西、南三面均是利用了原来的自然沟壑。陵园平面似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96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48万平方米。隍壕利用自然沟壑,遗迹尚存,人工构筑的北边隍壕,仅留有东西残长的16.5米一段,隍壕的壁面用天然石块筑砌。
  “亚”字形主墓位居陵园中部稍偏北处,现地表无封土,且呈微低的凹状。由韩峪乡至马斜村的大道自墓上经过,墓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81米。墓室近于正方形,东西长56.5米,南北宽55米,墓室的四边中间部分各有一开口外伸,即为四边墓道的接口处。
  四条墓道为斜坡状,平面均作梯形。东墓道长152.5米,西墓道长68.5米,南墓道长78米,北墓道长54米,四条墓道均在其右侧有一耳室,形制大小相似。东墓道耳室宽9.5米,进深8米。西墓道耳室宽9.5米,进深8.5米,东距墓室48米。南墓道的耳室宽10米,进深8.5米。北墓道耳室宽9.3米,进深9.2米。钻探过程中,发现各耳室的底层均有马的残骨骼、木迹、漆皮或残骨上附着的绿色锈。
  此外,在主墓东、南两墓道与西、北两墓道夹角的空间区,原各有地表建筑一处,均已被群众在修地过程中破坏无遗了。据当事者回忆,他们曾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绳纹板瓦等挖取填进了附近的沟内。现地面仍可散见一些零星的残绳纹板瓦、麻点纹筒瓦及云纹瓦当残块等遗物。
  三、陪葬墓
  已发现两座陪葬墓和一处小型墓群,均位于陵园隍壕以外南边井深沟的北岸。两座陪葬墓基本在东西一条直线上,间距500余米。小型墓群又在西边陪葬墓的南侧。
  西边陪葬墓为“甲”字型,坐东面西,通长67.2米,墓道长45米。墓室近于正方形,东西长22米,南北宽20米。
  东边的陪葬墓所处的位置,是四号陵区的最高点,现地表封土已被群众挖去约三分之二,残高3米。墓亦为坐东面西的“甲”字型,全长65.2米,墓道长39.2米,墓室东西长26米,南北宽20米。
  小型墓群在西南30米处,已暴露在外的有3座,另有20余座被当地群众在平整土地时破坏。据调查,被破坏的墓葬中出土有较多的陶器,也有铜器、玉器等,调查中仅收集到陶器数件。
  出土的文物有陶壶、陶鼎、陶敦、陶盂及大量的建筑材料等。①
  从四号陵园四个墓道均有耳室来看,这个陵区在东陵中是比较晚的,可能是庄襄王的陵墓。
  注解:
  ①陕西省考古所秦陵工作队:《秦东陵第四号陵园的钻探与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3年3期。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