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公帝王陵综述 > 特点

[上一记录]  

秦公帝王陵对后代帝陵的影响

徐卫民


    “百代皆行秦政事”、“汉承秦制”这是人们对于后代对秦制度延续的总结性概括。秦陵墓制度对后代确实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陵寝制度、陵邑制度、陪葬制度上。
    陵寝制度影响深远,直到明清时期的帝王陵仍实行这种制度,而这种制度是从秦开始的,蔡邕《独断》云:“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在陵旁建立寝殿开始于秦东陵,到秦始皇陵时发扬光大,不但在陵北修有寝殿,也有便殿和飤官遗址,西汉帝陵的寝殿,在初期也像秦始皇陵那样建在墓的北侧,到阳陵时,寝殿则由陵园内移到陵园外,并建成以寝殿为中心包括便殿在内的寝园。考古工作者对汉宣帝杜陵的寝殿进行了发掘,对汉代的帝陵寝殿建筑形制有所了解。其寝园位于陵园之东南,在寝园内,寝殿在西、便殿在东。①《汉书·韦贤传》云:“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寝殿”。
    陵邑制度开始于秦始皇陵时。《后汉书·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刘苍云:“园邑之兴,始自强秦”。为了加强对修陵的管理工作,秦始皇十五年设置丽邑,三十五年又迁三万家丽邑,②考古发掘也证明秦始皇陵确实有丽邑,在陵园内多次发现刻有“丽邑”陶文的陶器和砖瓦。其遗址位于秦始皇陵园北侧约2.5公里的刘家村东,地面上堆积着大量的残砖瓦片、红烧土,许多陶片上有陶文印记。③
    陵邑制度等于在陵周围设置县级管理机构,其制度对汉代帝陵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在咸阳原上,建置了五陵邑,汉高祖长陵邑,景帝阳陵邑,惠帝安陵邑,武帝茂陵邑、昭帝平陵邑等。西汉陵邑的目的除和秦始皇陵邑供奉陵墓一样以外,还有强干弱枝、维护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即“盖亦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④目前考古工作者对西汉阳陵邑正进行发掘,其规模十分大。在面积近80万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发现规整的网状道路30余条,呈棋盘状的古代居民建筑——里坊多处及储水池等重要遗迹,同时出土文物万余件。
    另外还有陵园建城垣、筑覆斗形封土、建有众多陪葬坑(如兵马俑坑)、陪葬墓等都被后代有所继承。汉唐宋等王朝的帝陵陵园布局结构,不论在基本组成单位,以及这些单位的构筑形制方面,还是在总体格局上,都表现出与秦始皇陵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充分说明秦始皇陵对后代帝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李自智先生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作一系统的历史考察,即不难发现,从西汉到唐末的帝陵布局结构,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变化,但其基本布局却没有能够突破秦始皇陵园布局的影响。就是在陵园布局结构上有重大的改革的明清两代帝陵,多少也受到一些影响。”⑤
注解的:
    ①刘庆柱、牵毓芳:《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袁仲一:《秦始皇陵园考古勘探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④《汉书·地理志》。
    ⑤李自智:《试论秦始皇陵园布局对后代帝陵的影响》,《文博》1990年5期。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