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陵墓与陵园

黄帝陵墓与陵园

  黄帝崩 葬桥山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索隐》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这是关于黄帝陵的最早记载,也是最权威的记载。 

  汉代以来众多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 

  汉班固撰《汉书》载:“上郡……有黄帝祠四所。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畤。” (《汉书·地理志上》)相传为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载:“(黄帝)至于卒,还葬桥山。”“黄帝自择亡日,至七十日亡,七十日还葬于桥山。”(《列仙传·黄帝》)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矣。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葬于上郡阳周之桥山。”(《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三国魏刘劭、王象撰《皇览》载:“黄帝冢,在上郡桥山上。”“黄帝葬桥山。”唐人王瓘撰《广黄帝本行记》曾说:“(黄帝)自择以戊午日升天……其后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而朝奉之。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而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于是有桥之冢。”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载:“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又《史记》云:黄帝葬桥山。今陵冢尚在。大历七年置庙,开元二年敕修庙祭祀。”(《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十一·坊州·中部县》)北宋刘恕撰《资治通鉴外纪》载:“黄帝崩,葬桥山”(《资治通鉴外纪·黄帝》)北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在《坊州中部郡》条下载:“桥山,汉《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南有桥山。《风土记》云:阳周县南有黄帝陵,在子午山。有轩辕太子陵庙。”(《元丰九域志·坊州中部郡》)南宋罗泌撰《路史》载:“(黄帝)葬上郡阳周之桥山。”(《路史·疏仡纪·黄帝》)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载:“中部县桥山,在县治北,亦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岭,自庆阳府绵亘于延安西境,其南麓跨于县界。志云: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相传黄帝葬衣冠于此。汉武帝巡行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延安府》) 

  在桥山黄帝陵祭祀黄帝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汉武帝时,就有其祭祀黄帝的记载。《史记·孝武本纪》说:“(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汉书·武帝纪》说:“元封元年冬十月,(汉武帝亲率大军北上)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还,祠黄帝于桥山。”此即千百年来在黄陵所流传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王莽代汉后,“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于上都桥畤”。颜师古注曰:“桥山之上,古曰桥畤。”(《汉书·王莽传》)到了唐代,将在中部县桥山上祭祀黄帝列为国祭。《册府元龟》载:“(唐代宗)大历五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从之。”从此,在桥山祭祀黄帝,便成为一种带有国家公祭性质的政府行为。此后历代君主,都将陕西黄帝陵作为祭祀黄帝的场所。据现存石刻和《黄陵县志》记载,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降旨,宣令坊州于黄帝陵桥山种植松柏树1413株,并抽调3户乡民,免其一切杂役赋税,专门巡查守护陵园(见轩辕庙内碑廊宋《圣旨碑》)。元朝泰定二年(1325),泰定帝降旨,诏令中部县地方官切实保护黄帝陵庙(见轩辕庙内碑廊元《圣旨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即位之初,亲撰祭文,命重臣前往陕西黄帝陵祭祀黄帝。有明一代又多次重修轩辕庙,并下令免除黄帝庙税粮(见轩辕庙内碑廊明《黄帝庙除免税粮记》、《轩辕黄帝庙重修记》等)。清王朝在执政的260余年间,朝廷指派重臣先后26次前往中部县桥山祭祀黄帝,并对黄帝陵庙进行修整达10余次以上,有史籍记载的就有康熙六年、十九年、三十四年,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三十七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十二年的整修(见民国二十四年《重印陕西中部县志》、轩辕庙内碑廊《重建轩辕庙记》等)。 

  有以上众多历史文献记载为据,黄帝陵在今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可以信从无疑,但也有别的说法。清代史学家朱彝尊在其所著《日下旧闻考》中说:“轩辕陵在桥山,记载所同。然桥山非一,上郡、妫州皆有之。”他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作了解释,说:“圣人久于其位,仁化所及,至于殂亡,四海无思不哀。故绝域殊俗之人闻天子崩,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他认为,出现多处黄帝陵墓的原因是,黄帝功德无量,亡后受到人们普遍怀念。为了纪念黄帝,不同地方的人分别修筑了黄帝陵墓。这一解释是合理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出,各处的黄帝陵墓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在不同时期陆续出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革,关于黄帝的葬地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除陕西说之外还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为河北说。在今北京地区燕山南坡的平谷县北渔子山上有一座墓冢,有人认为即轩辕黄帝陵。持此说者,以《日下旧闻考》和《魏书·太宗纪》所载为依据。《日下旧闻考》有“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今平谷县东北十五里,冈阜窿然,形如大冢,即渔子山也,其下有轩辕庙”的记载,《魏书·太宗纪》有:“(神瑞二年)夏四月……(皇帝)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泰常七年)秋九月……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的记载。但《日下旧闻考》明确说明其说为“世传”而非信实之说。《魏书》的记载只是说广宁桥山有黄帝庙,并未言及有黄帝陵。而且《魏书·地形志下》明载:“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肤施……二汉属上郡,晋罢,后复属。有五龙山、黄帝祠。”《魏书·礼志一》记载:“和平元年正月,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 

  二为山东说。此说以《广舆记》所载“轩辕寿陵在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和天顺五年(1461)修《大明一统志·兖州府·陵墓》条下所载“轩辕寿陵,在曲阜县东北二里,相传黄帝轩辕氏葬此,本名寿丘”为依据。但《大明一统志·延安府·祠庙》条下同时记载:“子午山,在合水县东五十里,一名桥山。”“轩辕庙,在子午山旁,有黄帝陵……今按:延安府中部县桥山有黄帝陵,本朝载在祀典。”“桥山,在中部县治北,下有沮水。或云水从山底经过如桥,即轩辕黄帝葬衣冠之所。”“黄帝庙,在中部县东三里。旧在桥山陵旁,宋开宝中移建于此。”《大明一统志》两说并存,也没有认定山东说。 

  三为河南说。持此说者以《历代陵寝备考》引自《外记》有关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鼎成而崩的记载和《阌乡志》所载“轩辕陵在县南十五里”为依据,即认为黄帝陵在今河南灵宝境内。此说于古文献无更多的依据。 

  四为甘肃说。秦汉时于上郡设阳周县,北魏时曾一度将今甘肃正宁县设为阳周县。《魏书·地形志》将两个阳周相混,误以为上郡之阳周即今甘肃正宁,因而有黄帝陵在甘肃之说。《魏书》的误载,又导致了其后史籍的记载错误,如唐代《括地志》把唐代宁州罗川县(今正宁)说为汉代的阳周县,其后的《地理志》、《通典》、《元和郡县图志》等均沿用这一误载。 

  黄帝陵志/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