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帝王陵概述

陕西帝王陵墓概述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古代长期的政治中心。自西周建立至唐灭亡的近2000余年间,先后有十四个王朝在陕西建都。按照“陵随都移”的规律,都城在陕西,帝王们一定把自己的陵墓修在陕西。帝王们生前叱咤风云,死后仍然像生前一样,统治着地下世界。因此周、秦、汉、隋、唐既为陕西创造了辉煌的地上文化,同样也为陕西创造了辉煌的地下文化。

  陕西又是中国古代发展过程中最为辉煌的时期,既出现了传说时期的黄帝、炎帝这样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出现了历史时期的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充分反映出陕西帝王陵的影响之大。目前在陕西留下了70多座帝王陵墓。 这众多的帝王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陵,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来到这里表达祭祀与敬仰。秦始皇陵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众多精美的地下埋藏,1987年成为中国第一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单位之一。29座汉唐帝陵像金字塔一样迄今巍然屹立在渭河南北的高原上,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眼球,被誉为“中国的帝王谷”、中国的“金字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文物甲天下”。帝王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留给后代社会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帝王陵墓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要求营建的,帝王陵地上、地下宫殿中随葬品应有尽有,因而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虽然由于古代社会所发生的众多战乱、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地宫中的文物大多被盗掘,地面上雄伟建筑也大多荡然无存,但是通过考古勘探与发掘,陕西古代帝王陵仍然为复原中国古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第一手难得的珍贵资料。

  一 陕西帝王陵的数量与规模

  陕西古代帝王陵,民间有“七十二陵”之说。有关部门和专家认为,除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外,经田野调查能基本确定的有42座,即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6陵;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汉11个皇帝陵;十六国至北朝时前秦苻坚、大夏赫连勃勃、西魏元宝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各1陵;隋代文帝杨坚1陵;唐18个帝陵。还有虽未确定墓冢,但经多方面考察确认应葬在陕西的,有西周13位帝王中的7位;秦23位秦公;后秦1位、北魏1位、西魏1位、北齐2位、北周4位;隋1位,共计39位。以上合计79座帝王陵。同时在西安市长安区还有13座明代藩王的陵墓。

  目前陕西省已正式发掘或局部试掘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秦公一号陵墓;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青铜水禽坑等;西汉阳陵的阙址、从葬坑、礼制建筑遗址,茂陵的陪葬坑,杜陵陵园遗址等;北周武帝孝陵;唐代的乾陵羡道、三出阙遗址、陪葬墓,昭陵的陪葬坑等,以及让皇帝惠陵、唐僖宗李儇靖陵等。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将汉唐帝陵列入大遗址保护工程,陕西考古工作者对每一个汉唐帝陵进行了普遍的勘探调查,获得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长生不灭,主张“事死如事生”,因而人死后的另一个世界也是极为丰富的,应有尽有,作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的帝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代帝王陵是古代最重要的国家工程,一般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来监督修建,由少府、太常等机构进行管理。秦始皇13岁刚一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并且动员了多达70万人的惊人规模,修了近40年还没有修完,陵园面积达到56.25平方公里;西汉时更明确规定,帝陵从新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开始建设,而且要耗用国家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因而汉武帝在位54年,他的茂陵就修建了53年,到晚年他人虽还健在,但茂陵地宫内的陪葬品却已塞得满满的了,其陵园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唐代帝陵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高峰时期墓葬制度的代表,是中国陵寝发展史上重要的阶段,也是唐王朝兴衰历程的见证。唐太宗昭陵陵区范围竟达200平方公里。陵园气势宏伟,建筑布局严谨,随葬品丰富,蕴涵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正因为陕西的帝王陵如此重要,因此陕西众多帝王陵中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之多。

  从陕西古代帝王陵的分布看,绝大多数位于关中,主要围绕在古都长安周围;在关中又主要分布在渭河以北高原上,著名的西汉九陵、唐十八陵都是如此。

  2013年,在由百万网民网上投票,百位媒体记者、旅行社负责人、资深旅行家组成的“平民”专家投票评选的“中国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中,陕西省黄帝陵名列榜首。一并当选的陕西帝王陵墓还有秦始皇陵、唐桥陵、汉茂陵、唐乾陵和汉阳陵。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六。

  二 陕西帝王陵的选址和营建 

  帝陵建设既然是国家重点工程,必然是由朝廷重臣领衔挂帅,并由最优秀的建筑师、礼仪专家、艺术家和堪舆师团队负责选址和工程设计。

  选址是最优先考虑的项目,并且是重中之重,其过程非常复杂。选址的重点首先是考虑风水,即周边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地质、土壤、水文等方面的因素,但同时也须考虑陵址对国家、对民族的长远影响,以及政治、军事、交通等多重因素。背山面水、地形高畅是帝王陵选择目的的首选因素。

  秦始皇陵一墓独尊,南依骊山,北邻渭河,山水地形俱佳。西汉十一陵分别位于高大的咸阳原、白鹿原和少陵原上,地势高畅,山水相依。唐代的帝陵大多依山为陵,气势雄伟高大。可以看出秦汉唐时期的帝王陵选址既考虑到优越的山水地形环境,同时也考虑到帝王的私人爱好、交通等因素。

  帝王陵的营建过程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高大的封土显示出皇权的威严,地下宫殿象征着生前的皇宫,陪葬品应有尽有。从西汉霸陵“依山为陵”开始,到唐十八陵中就有十四座是“依山为陵”,这一数字和比例超过任何其他帝陵组群,这里有其特殊的原因。从整个唐朝其他方面的情况看,唐朝所有的大项目,除了实际的功能需求外,还有着占很大比重的精神需求,如长安城的宏大规模、城中极为宽阔的马路等,都不是单纯的功能需求能解释的。像帝王陵这样的实际功能与精神需求并重的特殊项目,更是有着超乎比例的精神因素。依山而建的帝陵,巍峨的山丘就是墓冢,高耸的山梁就是神道,其俯瞰大地、傲指苍穹的“高山仰止”的雄强气势,是人工所筑、最多几十米高的土筑陵丘所望尘莫及的。按照唐朝的时代气息和唐人的精神风貌,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帝王们以大山为陵而不是筑小丘为冢,要的就是一种理想境界、一种恢弘气势,这比单纯建一个死后的栖息之所更重要。这些帝王陵所凝聚的“精”、“气”、“神”不会随风而逝,反而在漫长岁月的延宕中固化为一种历史的永恒。秦汉隋唐时代气壮山河的帝陵,就是当时好大喜功文化的产物。

  修建帝王陵,除了为死后的帝王建栖身之所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修建帝王陵来保持原有的政治权威,并且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秦始皇在选择自己的帝号时,除了要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择出“皇帝”二字外,特意又在前边加了一个“始”字,即从他开始,要二世、三世一直传下去,直到千世、万世,永远无穷。其陵墓也不再称“陵”或者“墓”,而是称为“丽山”,远比此前的王陵高大得多,俨然是高度中央集权、皇家威严心态的充分流露。

  帝王陵的核心部分是地下宫殿,类似于生前的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陵地宫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武帝茂陵的地宫,据《汉书?贡禹传》记载:“及(汉武帝)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臧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难怪至武帝死时“陵中不复容物”。其他各陵也应大体近似。

  唐代的帝陵也是如此。乾陵是仿唐长安城修建成的,由此推想,乾陵的地下宫殿也应和唐代皇城里的宫殿有许多相近之处,我们根据古籍中对唐宫的有关描写,也不难看出乾陵地宫的大致模样。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武则天营建乾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宝一定不少。这是一个满藏无价瑰宝的地宫。《五代史》中有一段温韬盗昭陵的记载,地宫内“宫室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朝书画,钟(繇)王(羲之)笔迹,纸墨如新”。昭陵是高宗之父太宗李世民之墓,父子修陵时隔很短,应该说不会有多大变化的。同时乾陵现已发掘的五座陪葬墓,尤其是懿德太子墓,再现了唐代墓葬的基本形制,也给研究探讨乾陵地宫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帝王陵的修建与王朝的实力有密切的关系,尽管帝王们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历代帝王陵的规模并非完全一样,有大有小。王朝强盛的陵墓规模都很大,反而则比较小。营建的时间也是有长有短。《史记》记载修秦始皇陵最多时使用劳动力达70余万人,来自全国各地。据袁仲一先生研究,“秦王朝大约有二千万人口,如以五口之家计,全国不过有青壮劳力四百万,仅就土方工程一项计算,则每个劳力平均将负担修陵的徭役四十余天,如果把整个工程计算在内,则每个劳力服役的天数将会增至二、三倍或数倍”。(《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西汉的帝陵更是如此。《晋书?索琳传》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献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营建帝陵动用的人力是很惊人的,不说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兴建,光埋葬时用于穿土下棺与填复坟土的人就有数万人。以节俭著称的汉文帝生前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实际上因山为陵的工程十分浩大,“令中尉亚夫为车骑将军、蜀国悍为将屯将军、朗中令张武为复土将军,发近县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臧郭穿复土属将军武”(《史记?孝文本纪》),霸陵尚动用三万余人,其他诸帝的滥用民力更是可想而知了。汉昭帝暴亡,由大司农田延年负责抢修陵墓,仅为运河沙就征用了长安附近的牛车三万辆。汉成帝为了修建陵邑,于鸿嘉元年(前20年)借口地势不利,将已营建16年之久的延陵作废,决定在长安东新丰县境内重建新陵,名昌陵。由于昌陵附近地势较低,积土为陵的工程十分浩大。“昌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卒徒工庸以钜万数,至燃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价)。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汉书?陈汤传》)结果是数万名徒卒日夜劳作、经营五年仍未完工,只得停止,继续修建延陵。

  三 陕西帝王陵概况

  陕西帝王陵的概况,分地上和地宫两大部分。

  地上部分,早期如西周到春秋早期是“不封不树”的,即地面没有陵丘封土和树木,但有供祭祀的享堂之类建筑,称为“享堂墓”,因为年代久远,现地面已很难找到痕迹。正因为如此,西周的统治者天子墓到目前还没有找到。

  秦国国君的墓葬排列比较清楚,从雍城陵区来看,已经发现了22个“中”字形大墓,栎阳的秦公陵区按照史书记载,已经出现了高大的封土墓,到惠文王和武王墓,已经由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变成了四个墓道的“亞”字形大墓,这在当时是僭越礼制的行为。到了秦昭襄王时,陵寝建筑开始出现在封土周围。到秦始皇陵时,更出现空前绝后的巨大封土陵丘,至今残高仍有70余米。秦的帝王陵墓都修建有围沟或者夯土墙,作为防护或者加以区别。秦始皇陵修建有内外两城。

  汉代的十一个帝陵巍然屹立在长安城的周边,像一座座大型金字塔。汉景帝阳陵封土周围有众多的陪葬坑和陪葬墓,俨然是把生前汉长安城的各个部门搬到了地下。从高祖长陵开始都修建有高大的封土,汉文帝霸陵则是以山为陵。汉代实行的是皇帝与皇后“同茔异穴”制度。

  唐代帝陵气势雄伟,以山为陵,其规制也是模仿首都长安,以乾陵最典型,有内城、外城之分。

  帝王陵园内有多种功能性建筑,包括寝殿、便殿、门阙、宫墙、礼制建筑、陪葬坑、陪葬墓等;秦汉时期,这种形制进一步明确,而且开始在陵园以外建设陵邑,作为陵墓的附属机构。现秦始皇陵西门阙、汉阳陵南阙、东阙遗址已经发掘,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从秦始皇陵开始,陵墓制度发生了诸多变化,陵园地上已经出现了石像生,如石麒麟等。到西汉武帝茂陵时,在其陪葬墓霍去病墓上出现大量石刻,即著名的茂陵石刻,十多件石刻被誉为国宝。从北朝开始,石刻称为习俗。唐代开始,帝陵前甚至陪葬墓前列置石刻,已成为定制或惯例,而其中以乾陵石刻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包括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石狮、61个宾王,总计127件;桥陵石刻甲天下,是古代中国最优秀的石刻作品之一。

  从秦始皇陵开始,陪葬坑中出现大型陶俑军阵,汉代帝陵得到继承与发展。

  帝陵的地宫部分,因现在发掘的极少,故不能详知具体情况。从秦公一号大墓看,其墓穴为一逐渐收分的敞开式大坑,规模十分惊人,东西两端均有倾斜的墓道,呈“中”字形状,长达300米、深24米。棺椁和诸多陪葬品安放好以后,再加木结构棚架并填土,最后封平地面。棺椁为木制,有代表最高级葬式的“黄肠题凑”。从秦惠文王开始,秦王陵开始出现“亜”字形墓葬,即四个墓道,这在当时就是最高级别的墓葬,按照礼制是周天子才可以享用的,然而秦由于国力的强大,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共主,所以秦王陵开始僭越礼制。秦始皇陵地宫主体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开挖范围和墓室均呈长方形。在墓圹边沿建造有一圈巨大而且精细的夯土宫墙,高出地面竟达30米,顶部距封土表面最浅处只有1米左右。这一围绕墓室筑就的细夯土墙,在所有其他陵墓中从未发现过,无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创举。汉代的帝陵地宫形制和秦陵一样,也是“亜”字形。隋唐帝陵地宫改变了秦汉时期的形制,实行“以山为陵”的洞室墓。

  秦汉隋唐时期的帝王陵盛行厚葬制度,因此,随葬品极为丰富,玉器、金银器、铜器等精美的随葬品应有尽有。雍城的秦公一号大墓历史上尽管有200多次的盗掘,仍然发现了3500多件文物,而且不乏玉器和金银器。在被盗掘的秦东陵追回文物中还有精美的漆器。秦始皇陵的陪葬品更为丰富多彩,不仅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还有被称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其地宫中的藏品更是令人称羡。汉景帝阳陵已经出土了众多的陪葬品及形象精美的“维纳斯”陶俑群,汉武帝茂陵陪葬坑出土的文物更为精美,有鎏金铜马、青铜犀尊和四神玉铺首等。唐代帝陵出土的唐墓壁画以风格独特的建筑、简约传神的人物、特色鲜明的器物、简洁明快的山水与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真实资料。

  四 陕西帝王陵的特征

  纵观陕西帝王陵的演变,有以下几点较为突出:

  (一)“事死如事生”。所以,帝王陵墓的建设规划都是以生前的都城为示范进行修建的。因此帝王陵墓正是当时社会的具体反映,是研究陕西古代辉煌历史的十分重要的资料。

  (二)数量众多。陕西是中国历史上都城最多的省份,先后有十四个王朝建都在陕西,按照“陵随都移”的规律,当时的帝王陵墓均在陕西,从而为陕西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三)规模庞大。陕西的众多帝王陵从目前的勘探和调查来看,陵墓规模都是比较大的,这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在帝王陵园中,除陵以外,还筑有“寝”, “寝”是为死者的灵魂饮食起居而设,当时人们迷信死者灵魂就在墓室之中。

  (四)陵墓厚葬。在陕西建都的朝代多是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又是古代厚葬盛行的时期,尤其是西周、秦、西汉、隋、唐几个朝代,因此墓葬中的陪葬品数量多、质量高。

  (五)先秦至汉,陵园和墓向一般坐西朝东,十六国北朝隋唐时期则面南。此差别是受到当时社会习俗和丧葬习俗的影响。

  (六)我国早期的墓葬既无封土和坟丘,也无树木或标志,叫做“不封不树”。从战国时期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后来君主都以坟墓大小、高低来显示墓主的等级,因此其墓葬封土愈来愈高大。其高大之状犹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战国中期以后,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到秦始皇时更称“陵”为“丽山”。汉代的帝陵犹如埃及的“金字塔”,雄伟壮观。从汉代霸陵开始出现了“以山为陵”,气势雄伟。唐代关中的十八个帝陵均为“以山为陵”,气势更为高大。

  (七)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王与后同葬在一个陵园中,但是在不同的墓穴中。到了隋唐时期则多为同穴而葬。

  五 陕西帝王陵的地位与作用

  陕西帝王陵,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无论在建筑艺术上、文物价值上,还是在考古研究上,都有着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探寻帝王陵墓的秘密,研究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考古技术的成熟和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过程发挥的作用越发的巨大,相信我们定能通过对陵墓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在更广程度和更深层次上,用物质文明来证明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 

  历代帝王陵墓的修建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礼制进行的,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丧葬文化等的具体表现。不仅要保持原有状况,而且要保持原有政治地位和权威。西汉十一位帝王中的九位,把自己的陵墓选择在咸阳原上,这九座陵墓中,又有五座设有陵县,因此咸阳原也称为五陵原。陵邑的设置就是要让帝王在入土之后依然有领地可供统治,实际是将在世的统治延长了。五座陵邑的住户都是天下富豪或有地位的人,从全国各地迁到关中,大学者司马迁就是同父亲一道从故乡韩城龙门迁到茂陵邑的。这五座陵邑都有相当规模,如茂陵邑人口就多达27?5万人。因为五陵邑多官宦富户,所以其子弟往往游手好闲、滋事生非,后来的成语“五陵少年”就由此而生,作为纨绔子弟的代称。实质上,当时长安城周边的陵邑就是汉长安城的卫星城,对宏大的汉长安城起着烘托的作用,也减少了长安城的人口压力,可以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昭陵、乾陵附近大量陪葬墓都出土有壁画,由于墓主人身份很高,故作画者多为专业画家甚至著名艺术家,就目前所见,唐墓壁画中的优秀作品比之传世的唐代文人画,其水平丝毫不逊色乃至有所超越,甚至有海内外学者把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一位捧杯仕女评价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乾陵陪葬墓壁画中,有五组被评定为中国最高等级的国宝,是对这种独特绘画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帝王陵旅游成为陕西旅游发展的主力军,秦始皇陵是目前陕西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其雄伟的气势,深邃的内涵、卓越的陪葬品吸引了世界上数千万人来此参观,更有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元首来这里观光,极大地提高了陕西在世界上的影响和知名度;汉景帝阳陵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文景点,地下陈列形式将古代与现代的良好结合,为陕西帝陵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以其雄伟的气势征服了海内外的观众。随着帝王陵考古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带动陕西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陵墓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群体,在考古发掘中一向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由于战争等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灾害的影响,陆地上的古建筑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遭到破坏,从而阻碍了人们对于原始资料的研究。与此同时,作为地下建筑的陵墓群,则因为其终年的“与世隔绝”而幸运地保存下来,即使所谓“十墓九空”,发现的较为完整的陵墓数量少之又少,但就其历史研究价值来说,绝对是弥足珍贵的。

  因此,如何保护好现存的帝王陵也是陕西全省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政府部门目前正在制定相关保护措施。从日前正在召开的陕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获悉,《陕西省帝陵保护条例》草案已经多次修改,立法条件基本成熟,或将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本次会议听取了省十二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确定的10件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其中关于提请省人大制定《陕西省帝陵保护条例》的第13号议案,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审议后建议,帝陵保护立法具有独创性,应适时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

  多年来,陕西省不断探索保护帝陵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全国率先创新了多种保护模式,取得很多成功经验。但是,由于陕西省帝陵数量多、面积广,帝陵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基本建设、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矛盾,存在政府职责落实不到位、群众实际收入降低、各项保障制度不健全、保护规划制定工作滞后、建设工程不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开山炸石破坏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盗窃盗掘帝陵和陪葬墓犯罪活动猖獗等诸多问题,有必要通过立法进一步加强对帝陵的保护和利用。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