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中共七大轶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同学、亲友喜重逢

李 蓉


  清华大学的同学郑天翔和赵德尊,因为出席党的七大,分别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来到延安,在分别6年以后,在中央党校意外相逢,两人又惊又喜,兴奋、激动不已。
  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在日军占领北平前夕,郑天翔和赵德尊失掉了联系。赵德尊是郑天翔的入党介绍人和领导人,他们保持着单线联系。当时赵德尊住在北大东院,郑天翔住在北大西院。郑天翔到处找赵德尊。结果不仅找不着人,连一点消息也没打听到。看到形势紧急,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即民先队撤退了,日军占领北平城了。郑天翔只好自己想办法,从北平到天津,从天津到烟台,又从烟台到济南,再从济南到延安。以后,又从延安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3年担任中共阜平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聂荣臻的秘书。1943年1O月和聂荣臻等一起从晋察冀回到延安,随即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赵德尊也是在非常紧急的状态下撤离北平,先到保定,以后辗转到了太行抗日根据地,担任了中共晋冀豫区地委书记,并当选为七大代表,几乎和郑天翔同时来到延安。郑天翔那天之所以没有找到他,就是因为他已经紧急撤离北平。1937年,当时担任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赵德尊被调到全国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秘密党团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是于光远。七七事变后,他大学毕业,正考虑着怎么工作,日本人围城了。他和于光远必须赶快出城去完成两项任务,第一是和全国民先队部取得联系,通告北平就要沦陷的情况,说明国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第二项任务就是寻找上级党组织,同北方局取得联系。于是他连夜用刻蜡板的纸,把全国民先队部的联络名单抄下来,卷成一个长条的纸卷,夹在两个脚趾头间,准备出城。全国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总队长李昌等人则在城里组织学生疏散,保证民先在学校里的力量不受损失。赵德尊和于光远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任务,以后调到北方局工作,经过战斗的考验,成长为地委领导干部。
  1943年10月后的一天,郑天翔在中央党校的大食堂里吃饭,突然碰见了赵德尊。那个兴奋劲,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原来,两人都是七大代表,都在中央党校一部学习,而且在一个大食堂吃饭。天下真有这么巧的事情。1996年11月7日,郑天翔给赵德尊写了一首诗,记叙了这次意外的重逢,表达了他参加七大期间见到校友时的喜悦心情:
  忆昔春日清华园,
  有说有笑有实践;
  寻君不见太行去,
  盛会相逢喜空前。
  “盛会相逢喜空前”,这里所指的“盛会”,就是党的七大。以前,郑天翔和赵德尊两人间多年没有一点消息,彼此都没有联系。喜逢出席党的七大的机会,他们能在延安相会,真是难以忘怀。
  但是,郑天翔和赵德尊虽然在延安见了面,却不能说话。因为有纪律规定,不准同别的组相识的同志交谈。主要是对郑天翔七大代表资格的小组审查还没有结束。虽然没有人盯着,但大家都自觉地遵守纪律。大后方的七大代表苏惠也回忆说,到延安后,前来迎接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向他们宣布了三条原则,一是不准与原地区通讯;二是不准访友;三是不准照像。之所以规定这样严格的纪律,主要是因为许多同志还要回到原地区工作。为安全起见,实行必要的纪律是需要的。七大代表在延安期间都自觉地遵守原则和纪律。
  七大结束后,郑天翔和赵德尊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赵德尊到黑龙江,先在省里工作,后到东北局任组织部部长兼秘书长。郑天翔在内蒙古包头市当市长。赵德尊在报纸上看见有郑天翔的消息,便写了一封信,这样两人又恢复了联系。这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其间又隔了5年。以后赵德尊老伴每次到北京,都来看望郑天翔,郑天翔也问候老赵的身体。清华同学,友谊很深。当时是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参加革命活动,建立了特殊的革命友谊。所以多少年不见面也忘不了,见了面很亲切。
  晋察冀的七大代表王凤斋,在延安也有过和亲人团聚的惊喜。他是1928年入党的老党员,曾参与领导著名的河北高蠡暴动。后坚持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曾任党小组长、村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地委副书记、代理书记,参与领导抗日游击战争和其他抗日工作。为此,他家被日军查封,妻子去世,孩子们也分散开了。1943年10月他为出席七大到延安。因为他到行政学院去作了几次关于革命斗争历史的报告,行政学院领导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就帮助他认识了30年代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上海做工人工作、抗战以后来到延安的胡英同志。七大召开前夕,1945年的春天,王凤斋建立了新的家庭。
  此后不几天,有一天吃完晚饭,王风斋和孟庆山等几人出来遛弯,看见党校一部大门外空地上坐着100多名年轻人,背着背包正在休息,好像是一支队伍。他们问:“小鬼,你们是哪儿的?”回答说:“冀中的。”王凤斋和孟庆山就分别打听有没有各自村里来的人,正好有一个女青年是王凤斋一个村的。他们大队长对这位女青年说:“你找着你爸爸了。”王凤斋很奇怪:唯一的女儿参加了八路军,已经在雁北抗日前线牺牲了。这是谁呢?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她是王凤斋的二儿媳妇。王凤斋以前在老家时只见过她一面,过了好几年,见面互相都不认识了。他们这批年轻干部是当天刚刚到达延安的,没想到这么碰巧就见了面。经过队长同意,她背着行李跟王凤斋回了家。
  王凤斋的二儿子当时正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学习。他从冀中来抗大后,还没有和王凤斋见过面。既然二儿媳妇来了,王凤斋就跟儿子的校长彭绍辉说了一下,经过批准,让儿子回到家来探亲。这是多少年来难得的一次家庭聚会,虽然短暂,人也不全,但是是在七大期间实现的,令人欣喜和难忘。
  在延安期间,原来在红七军、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和干部团工作过的七大代表聚到了一起。这些过去生死相依的战友,由于战争环境,天各一方,音讯杳渺。延安相见,兴奋异常,叙不完的亲情,话不完的友谊。
  

中共七大轶事/李 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