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中共七大轶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大生产运动的收获

李 蓉


  1941年至1942年,是世界法西斯势力极为猖狂,中国敌后抗战极其困难的时期。当时日伪军对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掀起反共高潮,对根据地包围和封锁。加之停发八路军军饷,陕甘宁地区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困难,粮食、油盐、经费等都极度匮乏。当时陕甘宁边区大多是荒山秃岭,几乎是不毛之地,凭此养活那么多的机关、部队、学校,非常困难。
  物质生活极度困难,怎么办?毛泽东提出两条出路,一条是散伙,一条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第一条路不能走,也不应该走,而且谁也不赞成,那只有走第二条路。实际上只有自己动手,克服困难这一条路。1942年底,毛泽东发表了《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后来又起草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党内指示,并发表《组织起来》、《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等讲话。这些著作都是我们党领导解放区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毛泽东还发出了“精兵简政”、“发展经济,保证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号召。有七大代表回忆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一部作过一次报告。毛泽东说:前方敌人“扫荡”,后方胡宗南包围,大兵团存在不住,一个人带两个嘴(指一个人一匹马),都来吃陕甘宁,陕甘宁老百姓出的粮食多了,不反对你吗?叫大家散了吧,大家又不愿散,叫大家死吧,谁也不愿死,难道就瞪着眼饿死吗?我们有两只手干什么的?这里地有的是,我们大家一起动手,丰衣足食。
  为坚持抗战,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亲自带头开荒、种菜,朱德、周恩来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都亲自种地、纺线。中央各机关单位领导都安排时间劳动,在边区军民生产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党校的学员一面学习,一面参加大生产运动。中央对七大代表的生活给予了适当照顾,为了大家学习得好,生产劳动的任务都给得不多。有七大代表回忆,当时规定的任务是:每个男同志要上山割足可编12把扫帚的扫帚草,种土豆100斤。每个女同志每年要打毛衣12件,或做短裤120条,或纺线12斤。有七大代表说,毛主席关心前方回来的同志,将生产任务减为100斤南瓜、5个扫把。
  来自晋察冀、贫苦农民出身的七大代表姜占春,一年一个人收了700多斤北瓜、土豆。有的人在自己住的窑洞门口种的可全了,有瓜,有玉米,有西红柿,种得满满的,没有空地。往往是春节前后,就开始开荒、积肥、植树、种地。每个人在山坡上都有一块自己开荒几十平方米的地,可以种瓜、种菜。为了积肥,晚间起夜的人,无论冬夏,都得去山坡的厕所。不少人种了玉米、土豆、西红柿、大葱、西瓜等等,除了按规定送给食堂,还可以送给同乡、战友。
  除开荒种地外,还纺纱纺毛线。有七大代表回忆:纺纱有两种工具,一种是手摇的纺纱车,另一种工具是用一根小木棍或竹子,底下有个小托盘,一手拿着棉花或羊毛,一手拿着棍子转,棉、毛线就捻出来了。这种工具很方便,可以随身带着走,一边或开会或听报告,一边捻线,很多时间、场合都能利用。有的同志织毛衣,还有的同志做鞋子,到处是繁忙景象,热闹得很。有的人最初纺棉花硬是纺不成,一纺就断,只好改纺毛线,毛线不容易断。因为陕甘宁边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羊毛的供应也很充分。当时延安还搞过纺纱比赛。中直直属机关纺得最好的要算任弼时,他纺的纱又细又匀,是头等纱,得过比赛第一名。关于纺纱,还闹过不少笑话。有一位部队的老同志,黄埔军校毕业的。1942年从晋察冀到延安。发给他纺车时,他一见就大发脾气,“他妈的,搞这个名堂”,说着抓起纺车就从山上摔到山下去了。后来,在小组会上,大家为此还批评帮助了他。
  大家学纺羊毛线,开始是用木棰捻,以后用纺车。不少人学会了纺羊毛和棉花线,还为自己织毛衣、毛裤过冬。有的人手巧,纺线质量最好,能纺缝衣机用的线,还得到了不菲的报酬,在向东北挺进的进军路上,还支援其他战友好几块银元。战友之情真挚可贵,令人难忘。有的人因为有家眷,还经常拣食堂烧过的煤核。有些同志抽烟,就种些烟叶。食堂的同志还喂了猪羊。来自大后方的七大女代表苏惠参加了妇女生产合作社,做几个孩子用的围嘴和绣花,每个月可多领几个钱改善生活。
  1943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准备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调集大军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到9月份,这次反共高潮虽然没成气候便已被打退,但是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仍然异常严密,所以延安的物质生活条件仍很困难。特别是南方人吃惯了大米,刚到陕北来,小米高粱实在吃不惯。再加许多代表是经过长途步行或经过敌占区化装乘火车而来的,一路上连衣服也不敢多带。来自新四军的段焕竞就是如此。他和妻子李珊、女儿是穿过敌占区千里迢迢到延安,带的多半是孩子吃穿用的东西。到延安后分配在中央党校学习,他几乎是“赤手空拳”。10月份已经很凉了,公家只发给一床薄薄的棉被,一套准备穿三年的棉衣棉裤,缺衣少食。他一面学习,一面参加生产劳动。党支部统一组织全体学员到远处开荒,种小米、土豆、南瓜,还规定每个学员上交粮食和干草的数字,统一上交给党校四部总务处。除此外,段焕竞还自己到小砭沟的山上找了一块荒地,把它开出来后,也种上土豆和南瓜自己吃,那比小米高粱还好吃。另外,他还种了些烟叶,以便“提高学习情绪”。
  搞生产是辛苦的,收工后回到窑洞,腰酸腿痛,赶快用热水擦身洗脚,抓紧时间再读一会儿书,然后酣睡一个一夜不醒的甜觉,到第二天又精神抖擞,照常参加各项活动。1944年的秋天,段焕竞不但按规定上交120斤南瓜,120斤干草,自己和老婆孩子也经常有甜甜的南瓜饼吃。穿的问题也要自己动手解决,没有工具怎么办?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不少废弃的木料,向木匠师傅请教,自己制造纺车,学习纺纱摇线。每人还做了个捻线葫芦,学捻羊毛线,还削了几根竹针,准备羊毛线捻成以后,学习打毛线衣,可是没有经验,闹了不少笑话,纺线线断,捻毛毛散,捻成的线也大都是次货。段焕竞承认男耕女织,本人只会种地。李珊比他强多了,她很快学会,每天可以纺四两线。她捻的毛线也像个样子,居然在严冬来临之前打了件小毛衣给宝贝女儿穿上了。一边学习,一边生产,收获真大,他们深深体会了劳动创造世界的丰富含义。
  到年底,组织上决定李珊也到中央党校四部来学习,编入第十一支部。于是,只好在当地找一位老乡帮着在白天带孩子。再后来,就把孩子送进了大砭沟总政治部办的八路军子弟学校,那时,规定旅以上干部的孩子可以接收。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还请总政组织部长胡耀邦批准,给一磅牛奶。问题比较“严重”的是:一到延安,李珊就发现又怀孕了,所以只好挺着肚子学习,重一点的农活当然不能干。1944年4月,又一个女儿降生了。开荒种庄稼决不是很快能解决吃饭质量问题,湘赣同志另有“改善伙食”的地方。这就是谭余保家。当时,谭余保住在杨家岭的老同志休息区,是中央机关党委专管的。所以,他有条件请客。关键是在南泥湾开荒大生产的第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参谋长刘转连、团长陈外欧、团政治处主任颜金生,不但都是湘赣的,而且都是茶陵人。所以提供了足够的大米和副食品供给老首长。多年阔别,一朝相见,大家都有谈不尽的话题。伙食可以改善,可经常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力更生。
  1943年8月从太岳区到延安的七大代表王锐,亲眼看到延安的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也参加了大生产运动。他说,除了学校的集体生产以外,个人还得生产。食堂规定每年每个学员交多少斤菜,还要交3把扫帚。这些都得自己种。他们小组种的是土豆、大葱,都交公给了食堂。那时荒地也多,上点肥料就行。他一开始是纺毛线,后来是纳鞋底。有一种药材能止咳。他只要有空,就上山去刨这种药材,刨回来晒干了卖钱。早去延安的同志,离开延安的时候用存款甚至可以买头毛驴。延安成立了许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都是要分红的。大家就看哪个合作社办得好,分红多,就把自己的钱存到哪个合作社去。刘建章的延安南区合作社办得好,利润最高,分红最多,存钱的人也最多。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头脑”了。
  党校的学员按照毛主席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都参加了生产劳动,各部驻地附近都有土地,大家时常上山自己动手开荒生产,种粮、种菜,使党校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也粉碎了蒋介石的经济封锁,减轻了人民负担。
  朱德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贡献是很突出的。他1940年回延安后,先是住在杨家岭毛主席窑洞的隔壁。1941年春,由于七大延期举行,他搬到王家坪也就是以后中央军委机关和总司令部的驻地。这时有情报说国民党准备进攻延安。于是党中央决定调部队来保卫。朱德就去南泥湾看地形,把当地的沟、川、所有山头都走遍了。朱德发现,南泥湾的土质肥沃、森林茂盛,可是老百姓很少。回延安向毛主席汇报情况后,建议部队来了之后,有仗打仗,无仗开荒种地发展生产。以后,八路军第359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开进南泥湾,朱德几次去南泥湾和王震商量开垦和解决驻军的吃住问题。部队初到南泥湾的那一年特别辛苦,一年就开发成有住有吃的好地方,第二年就更加富裕了。第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种瓜菜、种豆类,还种部分稻子,真正把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不仅解决了部队的困难,而且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他们还把种出的瓜菜粮食,送给党中央,住在杨家岭的同志都吃到了。他们以实际行动做示范,带动了整个陕甘宁边区和各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朱德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警卫员也开始搞自己的小生产:种菜、养猪和鸡,改善生活。朱德还把青西红柿摘了,用盐水泡起来,以备冬季吃。他的一个警卫排,全部调去南泥湾办了小农场。一年后这个排不仅能自给,还给部队提供了蔬菜和木炭。
  但是,对生活的困难和大生产运动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动,也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有的。一位来自八路军第129师的七大代表1941年到延安,因为七大延期,先进入军政学院学习,后入中央党校。开始学习的时候,生活艰苦,供给困难,夏无单衣,冬无棉服,身上仅只一套破粗布袄,洗澡时还要到河里洗,直到衣服晒干才能上岸回学校。本来,革命处于艰苦困难时期,虽苦犹荣。但学校中学员来自各方各部,有的部队的学员衣服够穿,物质亦较充足,不像别人那样寒酸。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员思想上开始不满,为何同是革命,同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斗争,别的单位对干部照顾得很好,而且周到,自己部门为什么对干部不关心?!为此,他常发牢骚,认为假如继续在原部门工作,前途渺茫,甚至产生不愿再回部门工作的想法。他后来逐渐认识到,日子过得艰难困苦,根本是因为国民党与日本勾结包围缩小解放区所造成的。党正确地分析形势,提出实行生产自给、精兵简政的方针,用艰苦的努力战胜困难。
  大生产运动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也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抗日军民发奋图强,自己动手,经过艰苦努力,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没有吃的,自己开荒种谷子;没有穿的,自己种棉花,纺纱织布;没有住的,自己动手挖窑洞。1942年,延安有的机关蔬菜自给占50%,1943年达到了100%。到1944年,机关部队学校自己解决了全部或大部的物质需要问题。生活改善了,卫生条件也有改善,有的单位盖了澡堂,两个礼拜洗一次澡,发澡票,每人每次一大木桶热水。大生产运动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延安种的西红柿,又多又大,国民党的军政人员进到延安来,见了很羡慕。临走时,就让他们的飞机随便装,这是有力的宣传,影响非常大。延安的工厂用军民纺的线,生产出呢子服,虽然很粗,但很好看,国民党的联络参谋来了,也给他们做一套。外国记者来采访,也不得不承认“共产党真有办法”通过大生产运动,抗日军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都改善了,人人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上下团结一致,这样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大生产运动有效地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保障了抗日经费的供给,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边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共七大轶事/李 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