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三五九旅南下北返纪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前言

乌鲁木齐部队政治部文化部编


  我们正在艰难地跋涉,向着一个美好的目标跋涉。
  为了走得更勇敢一些,更有力一些,这时候,我们需要凝神眺望一下前驱者的影子,低头瞧瞧前驱者的脚印……
  在我们的前驱者中间,三五九旅,是一支虎虎有生气的队伍。抗日战争后期,为了打击那肆意蹂躏我国南方土地的侵略者,他们离开了南泥湾,告别了延安,无畏地向南进发;跨过黄河,横渡长江,浴血奋战,万里跃进,到华南敌后去开创新的抗日局面。
  日寇投降了,人民的功臣却成了“蒋委员长”的眼中之钉。他以二十万重兵包围了我们的中原部队,想要在一夜之间,一举加以消灭。于是,爆发了著名的“中原突围”。在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中,三五九旅日夜冲杀,克服了人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多少次化险为夷,多少次绝处逢生,终于胜利返回了党中央身边,完成了部队征战史上的第二次长征。
  在最最危急的时刻,他们那比钢还要刚强的指挥员,面对着全军将士,曾经说过一句象铁一样坚实的名言:“为什么今天我们这样苦?同志们,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身受的苦难,在他们的子弟兵身上的集中体现呵!”
  为了母亲,为了洗去母亲脸上的愁和泪,他们献出了自己的血和汗……
  岁月是在无情的流逝之中。离开那种硝烟弥漫的日子,是越来越远了。而在烟尘散去的同时,我们的记忆也正在一天天地淡漠下去。后来者,已经难以望到前人的影子。
  幸而在我们的前辈里,多的是有心之人。他们十分知道,前军的冲锋陷阵,不过是为了后续部队的奋勇跟进。因而,遇到了危难,除了武器之外的东西,他们什么都肯丢,唯独舍不得兜里的那管笔,还有那鼓鼓囊囊的小本子。一抓住战斗、行军的间隙,他们就急匆匆地掏将出来,或者倚着青苔石壁,或者席地而坐,权以膝头为案,把他们当时的所见,所遇,所思,所感,能记下几句,就记下几句。战号吹响了,部队出发了,他们又急匆匆地收起纸笔,抄起武器,冲向前去。今天,只要你见到了那些经心保留下来的,一个个卷着毛边儿、被汗水和血水浸染了字迹的小本本,你的心就不能不热乎乎,你的眼睛也会悄悄地变湿。
  当时整理发表的,是军中随笔;后来整理成文的,是革命斗争回忆录。大多散见于各地的报章杂志,择优录取,就成了眼前的这个集子。大体上,为我们画出了三五九旅南下北返的一个轮廓。
  这就是前辈的身影;
  这就是前辈的足迹。
  现在,这些文章的作者,周立波、郭鹏、潘世征、曾涤(即曾垂昆)、马寒冰、杨宗胜、孟钧诸同志,均已先后去世。我们编辑这本书的一个意思,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记起他们,怀念他们。健在的几位,年事也已很高。祝愿他们健康长寿,给我们留下更多的精神珍品。
  这些文章,原都是独立成篇的,相互重复之处实难尽免。记载的当时,是处于紧张急迫的环境。烟云已逝,追寻起来,自不能尽得其详。特别是地名和敌方的番号,小小失准的地方恐怕也有。文笔虽说普遍是精彩的,但因照顾了过程的完整性,白壁之中确实也微有瑕疵。著者作古,不便妄加涂饰;限于水平,也未能一一校改。这是要请读者见谅,并且赐于指正的。
  编者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六日

三五九旅南下北返纪实/乌鲁木齐部队政治部文化部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