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漫谈新闻八股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杨永直
  有一些知识分子青年不大爱看解放日报第二版上关于边区的新闻消息,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思想上的糊涂观念,还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道理,轻视农村生活,农民群众的活动,对于春耕,征粮,乡选等等事情不发生兴趣,认为那是“与我无关的”农民的事情,不懂得从实际生活中研究党的政策。这一种原因可说是主观的原因,重要的原因。另外一种客观的原因,就是我们确实有些新闻写得空洞无味,千篇一律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这里不分析第一种思想上的糊涂观念,且来谈谈空洞的新闻八股。
  解放日报上登过很多写得非常具体、生动、有极大教育意义的新闻,这些新闻为全国的读者刻写出一页新的历史,荒凉落后的边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丰衣足食的境地,带着浓厚的旧意识的人民变为解放人类、解放祖国的最坚强的战士,读者之所以能从新闻里读到这些伟大的事迹,这应该是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的功劳。由此可以知道二版上所登载的新闻大部分是写得好的,以后所要谈的新闻八股只是少数,而且有一部分材料是未被登载出来的通讯员来稿。下面要举出一些典型例证。
  一、可以制成表格的公式
  许多报导战况的新闻常常是这样写的:
  “某地敌若干人某日向某地进犯,经我部迎击,激战竟日,敌受重创,仓惶溃退。是役我毙伤敌若干,获武器若干若干云。”
  许多报导开会的新闻常常是这样写的:
  “某会于某日在某地开会,到某人,某人主席,如何致词,继由某人致词,末由某人讲话,直至某时,宾主尽欢而散。”
  这两种新闻的写法,不仅全国各通讯社、报馆记者常犯这个毛病,就是我们的记者通讯员似乎也不能“免俗”。例如我们各县的通讯员报导“三三制”在各县区情况道:
  “某县参议会目前实行改选,当选议员若干名,其中共产党员若干名,党外人士若干名,共产党员超过三分之一,自动请求退出若干名,以党外人士递补,以符合三三制的原则,党外人士见此极为兴奋云。”到底“三三制”的政策在实行时有些什么问题?党外人士在民意机关、政府机关工作情况如何?他们对“三三制”有些什么意见?这里全看不出。难道他们就只为着几个共产党员退的出而兴奋吗?又如去年春耕的时候正好各地都下了雨,因此许多通讯员不谋而合的创造了下列一条公式:
  “本县久旱不雨,人民焦急,某月某日忽然天降甘霖,农民无不额手相庆,雨后纷纷上山,策牛而耕耘。”
  上面所列举的例子,其实都可以用油墨印成一张表格,将地点如安塞甘泉之类,人如数七名八名之类添上就可以了。这样千篇一律没有事件具体过程,没有特点的新闻八股,也难怪人家不愿意读它。
  如果读者问:那么有什么方法才能把新闻写好,不变成空空洞洞的八股呢?这个答案确很难做,世上不会有那么一套新闻写作的方法论的万应灵药。如果写新闻的时候能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也许有些帮助,这就是构成新闻的不可缺少的五个要素:
  一、事情发生的地点,二、事情发生的时间,三、事情发生的过程,四、事情的主人是谁?五、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如何?新闻里具备了这五个因素就会具体些,明确些,但如果机械的套,这五个因素仍旧会变成公式,写出去的新闻仍旧有变成党八股的危险。恐怕还是鲁迅说的方法好“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毛主席说:“不要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要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这几句名言恐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下不打算空谈写作方法,就把几则好新闻与坏例子并列起来、让大家研究研究写作的规律。
  二、二十四则同样的新闻
  去年十月征粮开始的时候,有二十四个不同的县区的通讯员寄来二十四则报导征粮的新闻,几乎完全是这样的:
  “目前本县已确定完成征粮步骤,从十一月一日至十一月底为组织、动员、宣传、调查阶段,十二月一日至廿日为征收阶段,十二月廿日至明年一月底为集中入仓阶段。”过了一些时候又接到一大批报告征粮调查能顺利进行的原因的、大同小异的新闻:
  “调查工作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一)要有得力的干部, (二)要有好的工作方式和灵巧的技术办法,(三)干部先要明白征粮的意义,而后要起模范作用,(四)党的保证作用最大,宣传的东西不要拉的太远,讲些本县、本区的实际问题和情形。”到了入仓的时候又接到一批八股:
  “本县入仓迅速的原因:一、干部积极性提高,二、党员起模范作用,三、按累进率征收公平合理,四,适当的调剂了运输力……”从这许多开中药铺的一、二、三、四、……的方式里,读者能得到什么实际意义的东西呢?这是什么经验教训呢?报纸是教科书,我们要使边区的人民,干部能从我们所写的新闻里学习到新的,好的征粮办法。总结经验教训要能分析综合,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予解决的办法,上列例子不是“概念的游戏”,是什么呢?让我们举一个写得较为实际的例子来看看吧:
  〔延安县十一月廿四号讯〕姚店区一乡的调查方式极为此间注意,据最近巡视回县的同志说:该乡发动每个村庄选出两个公正的人担任调查员,全乡十二个村庄共选廿四人,配备区乡干部混合编制为两组,受乡参议会的委托,出发各村实施调查,每至一村由村长陪同上山察看地垧,并到场上研究庄稼成包,边看边估计;同时另有一批干部在庄里进行侧面调查,访问各户收成以为配合。调查组查过后,即召开家长会议,由村长自报全村的收获量,再由各户自动报粮,乡评议会即根据老百姓自报和调查组、干部三方面的数目,公开审查评议,得出全村的和各户负担的初步数目。不服的可提出,当场抽打其庄稼,试验证明他的收成如何。这种作法证明调查组的数目最正确,如柏林湾庄自报二二三石,调查组估计至少四百石,统计结果该庄实在收获秋粮四百一十余石。估计沙塔庄收成在二百五十石以上,而村人只报九十九石八斗,经评议斗争两天,才承认调查的正确。这种吸收各村公正积极分子参加集体调查,民主评议的工作方式,扫清了农村中私情观念和本位主义。这条消息可算得是一门好课。安塞、甘泉等县的征粮工作者是不是可以由它学得一些东西呢?
  三、整风新闻中的八股
  整风运动是反党八股的,可是有许多整风新闻自己就犯了党八股的罪过,这不是很有兴趣的问题吗?举一个例:
  “本县整风学习已进入行动阶段,整风学委会由七人组成,学习按文化程度分为甲乙丙三班。自分班后学习情绪热烈,反省者颇多,惟尚有发言不普遍,讨论不深刻的缺点存在。”又如:
  “某某机关整风学习已进入党风学习阶段。目前学委会总结学习成绩计优点:一、思想意识有了初步改变,二、学习热情高涨,三、大家都记笔记……缺点:一、有些干部对整风认识不够,二、反省不深刻不具体,三、讲解文件只讲文件本身,未与实际联系。”再举一例:
  〔本市一月十号讯〕财厅学委会已于昨日正式决定重新学习整风文件,此次学习中心放在检查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每人都必须根据文件精神彻底检查自己在讲话中是否不看对象,在笔记、发出的公文中是否“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是否“老一套”作风,在对内外接谈时是否有“打官腔”的现象等。大家评判评判这几则新闻,它本身不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十二月十号民族学院通讯员写了一则较生动具体的整风新闻(原文拟略)这则新闻把问题提得很清楚,解决得不拖踏,很少空洞结论,能用简洁的文字写出这么一件大事的具体过程,就是它的长处。
  新闻八股除表现在上述所列举的许多例证以外,还有些人喜欢拿空议论代替新闻,有的喜欢拿陈旧的材料代替新闻,(所有的新闻里一定包含着材料,历史,但不是所有的历史材料都能成为新闻。)有的喜欢拿无数的数目字来代替新闻,有的更喜欢拿地理环境,物产,自然气候代替新闻,而不与一定的人的活动,社会的活动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因限于篇幅留待以后研究,可是这都是重要的问题,如果不研究,我们还会陷于党八股的泥潭里去的。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廿六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