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甘宁边区经济情况简述(节选)(1948)—(二)工业

西北局调查研究室




  边区过去是一个工业(包括各种手工业)非常落后的区域,抗战前全边区修械、印刷、被服等工业,工人二百七十余人,38年边区开始创造自己的工业,这一年政府先后办理了难民纺织、造纸、被服、农具(现在的兵工厂)和八路军制药厂等,(现在卫生材料厂)。四〇年边区受到国民党的严密经济封锁,公私营的工厂和家庭纺织反有了很大的增加。四三年、四四年政府提出了争取必需品于两三年全部自给的口号,边区的工业又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全边区当时有公营工厂一百零一家),职工六千三百五十四人计纺织二十一厂,一千三百七十五人,被服十七厂七百九十五人,造纸十一厂,三百九十四人,印刷四厂二百九十七人,木工及大车业十厂二百九十人,各种化学工业九厂五百九十四人,石油业一厂一百二十六人,煤及炼铁十一厂一千三百六十人,机械及军火十厂九百七十三人,纸烟七厂一百五十人。私营的工厂计纺织五十厂三百一十人,造纸一百二十五人,炭工一千八百九十一人,盐工一千九百三十二人,以上私营工业工人共计四千二百五十八人。私营的小手工作坊数年来有很大发展,只据三边,陇东、绥德三个分区的统计有各种作坊一千四百二十五家,工徒二千八百五十七人,若将全边区的公私手工作坊加以估计工人当在四千人以上,手工业合作社据四四年合作社联席会时统计共二百三十五家,他们大多数是小工厂和作坊性质,工徒数约五百人(估计),全边区的工业手工业工人数目当在一万五千人左右(不包括农村流动手工工人及城镇的建筑工人、脚户、雇农等)。
  除上述外,对边区工业自给具有很重要作用的是家庭手工业,如全边区四四年有家庭纺妇十五万人,纺纱一百六十六万余斤,织布的六万余人,织布十一万匹,机关部队也从事纺织、打盐业余生产,农村的家庭纺纱,不但供给了人民的需要,而且和公私营的纺织工厂相结合供给后者以原料。
  工业产品之增长可以下列数例见之,公营纺织厂四三年是产布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九大匹,四四年估计为四万大匹,增长百分之二十一。家庭织布,四三年是四万四千匹,四四年约产十一万匹,增百分之一百五十,造纸业产品四三年八千余令,四四年一万五千余令,增百分之八十七;新的工业如炼铁四四年方建立起来正式出产品,也有的工业四四年比四三年产品减少了,如石油业产品只及四三年之百分之四十,因为四四年打井五个皆未出旺油(四三年只打一个井),盐的产量也比四六年减低,总的说来边区工业是在不断迅速增长着,许多工业品再经数年努力就可以完全达到自给(如布、纸、铁、火柴等)。
  边区公营工业的方针是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在统一计划领导之下,不但政府办了各种工业,而且许多部队机关学校也都办了各种自给的工业,他们的产品大部是供给性质,即由主管机关发给原料和制造费,工厂供给主管机关以工业品,公营工厂的产品只有一部分是出售的,公营工业虽其工人数目不及全边区工人数目之一半,而且绝大部分是手工工厂,但他们是边区工业骨干,在它的推动和帮助(技术上供销上的)下,边区的私营工业和合作工业才更加发展。
  公营工业的技术和老工人,多是抗战后从各城市到边区来的,工人中一部分是这种外来工人(为数很少),次之是由八路军部队中负伤的残废军人,再次就是从边区农村中动员到工厂的青年(为数最多),自然科学院和职业学校(现已停办)都和各公营工厂密切合作培养技术工人和技师人才,在各工厂有各种技术研究会,研究小组训练班的组织,工人中间自己发动着技术互助的运动。现在公营工厂中大部分技术工人是工厂中培养出来的。
  四二年后边区工业中产生了“赵占魁运动”,这是边区工人群众爱护边区、爱护工厂、学习技术、提高生产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运动,有近半数的公营工厂工人订了计划经常参加竞赛,政府历次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工厂代表大会有许多优秀的工人受到政府的奖励,得到全边区军民最高尊敬。因他们的劳动热忱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是根本不同于国民党区域的工人。
  边区政府经过银行历年对工业有很大数目的投资和贷款,从三九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工业展览,政府不但发展公营工业,对于私营工业家庭纺织业也取贷款投资,订货收购产品等办法帮助其发展(如对米脂的万合工厂民生纸厂和在绥德成立了土布公司收买土布)在税收问题上工厂的营业税全部免收,对必须的工业原料的入境免税或减税(如棉花只收百分之一),对边区能生产工业品则提高其税收(如布从百分之三提高到百分之十,铁从免税捉高到百分之五十)保护边区工业的发展。
  下面按纺织、被服、造纸、印刷、木工、化学、石油、煤、炼铁、机械与军工盐和各种手工作坊业的次序加以简述。
  (一)纺织业
  在三八年之前,边区的布匹完全依赖从外边输入,在沿黄河的数县仅有的农村家庭纺织也在日趋锐减中,三八年政府创办了难民纺织工厂当时只有八架纺织机和十个工人,三九年工合投资及民间集资创办了安塞和延安两个纺织合作社,难民工厂也扩大了。四〇年朱总司令提倡纺毛运动,自己动手解决穿衣问题,四一年公营纺织工厂从四〇年的四家发展到三十家,工人数目增长到二千多人,各机关部队差不多都办了或大或小的工厂(其中以三五九旅的大光纺织厂为最大。四二年春有了铁机四十五架,木机八十八架,工人二百二十五人),私营的小织布工厂和家庭纺织业也在发展,特别在绥德分区当时的小工厂和作坊达四十二家。
  四二年许多公营纺织厂实行合并,工厂数目减到二十二家,工人数目仍为二千二百一十九人,年产大布二万二千余匹,已足供给部队机关人员需要量的一半。
  四三年的边区公营纺织厂二十一家,职工一千三百五十七人,有织机四百四十九架,产量则提高到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九匹大匹,自给了部队机关、学校人员需要量的百分之七十,私营工厂合作社家庭副业也有增长,据统计四三年私营纺织厂有五十家,职工三百一十人,织机一百五十架,年产约折合大匹一万二千匹,合作社三十家,职工三百七十四人,有织机一百七十九架(实际开工的五十五架),年产约折合大匹约六千匹,民间家庭织布的四万二千二百四十二人,有织机二万四千五百四十七架。年产大布约四万三千三百三十四匹,共计产大布约十一万四千三百〇三匹,按边区全体军民年需大布三十一万大匹计算尚差三分之二。
  四四年公营工厂产布约四万匹(增百分之二十一),合作社和私营工厂的产量尚无统计,估计比四三年稍有增加,家庭纺织业据建厅统计,全年织大布十一万四千五百匹,比四三年的四万四千二百八十三匹增长了一倍半有余。
  纺织业除弹毛、轧花,弹花有少数利用水利畜力动力之外,完全是手工业性质,公营工厂所应用的织机主要是脚踏的铁机,私营工厂合作社及绥德分区的一部分家庭纺织业所用则为手拉木机(其产量低于铁机的一半),至于广大的农村的家庭织布所用的仍为极简单的土机,直到现在解决边区人民的穿衣问题主要的仍依靠这种土机,除织机之外,浆线、络经、整经、络纬、整理等过程也都全靠手工。
  在四一年以前,除土机以土纱为原料外,工厂的手拉木机和铁机都以洋纱为原料。三九年以前从山西输入,三九年以后则由西安、宝鸡输入。后来洋纱输入受封锁,才开始织洋经土纬的“半洋布”,因为手拉机和铁机动作较速土纱不能用作经纱。四二年后公营工厂曾大量生产一种完全用土纱的双经单纬布,但质量很不好,四四年工厂代表会议以后用单经单纬的土纱织成的布则质量并不低于用洋纱织的布,现在边区的纺织业已完全与洋纱脱离了。
  土纱的来源,大部分是依赖农村妇纺。据四四年统计边区共有纺纱妇女十五万二千六百四十五人,全年共纺纱一百六十万斤,除其一部为自织成布外,一部供给了公营工厂、合作社、私营工厂作为织布的原料(通过工资或是买卖的形式),有些工厂曾试行采用七七织布机或其他纺机尚鲜成效。
  边区的羊毛纺织业出品有毛呢、毛毯、裁绒毯棉毛合织的毛布、毛线、毡、毛口袋等,除供边区需要外,尚有二部分输出境外,公营的难民工厂、陇东联合工厂、三边新塞工厂、公私合办的光华工厂都兼营毛织的有公营的纬华工厂,新中国试验工厂和私营的米脂万合工厂,此外尚有许多私营的毡口袋,毛合子作坊。
  边区的养蚕及丝织业在政府的提倡下近年渐趋恢复,据四四年统计绥德分区共有私人作坊四十一家,打丝工人四十九人,织绸徒工一百六十六人,织机七十架,公营的丝织工厂有瓦窑堡的交通丝织厂,有工徒二十一人,织机十架。
  (二)被服业
  边区的公营被服业一十七厂(内被服厂十鞋厂七),职工七百九十五人(私营的裁缝铺、衣庄未计在内),其中最大的是财厅所属的边区被服厂有职工一百七十一人,缝机七十余架,其次为财厅所属的交通鞋工厂有职工一百三十一人,其余各厂多为各部队所设,供给本部队的需要,在四四年工代会前,各厂产品质量甚坏,有所谓“礼拜鞋”“开步走”(衣服一开步走就破),工代会后质量已大大改进,产量亦有提高。
  (三)造纸业
  边区的公私造纸业,根据四四年底调查共有职工五百九十六人,池子一百九十一个,年产纸一万五千三百零八令较四三年增产七千一百六十九令(增百分之八十七)新开工厂十一处,其中有私营的池子六十七个,职工一百二十五人,皆在绥德分区合作社的池子二十一个,职工二百七十七人,其余池子一百〇三个,职工三百九十四人,全系十一家公营纸厂所有,据估计边区军民共需纸二万令、按以上数目自给已达四分之三。
  边区的造纸业除绥德葭县有家庭作坊造麻纸外,公营纸厂开始于三八年之振华纸厂四〇年用马兰造纸成功,始将原料问题解决,公营造纸业开始大发展,纸的质量逐年改进,历年公营纸厂产纸量如下,三八年五十令,三九年一百六十八令,四〇年八百三十三令,四一年二千一百四十四令,四二年四千九百八十三令,四三年五千六百七十一令,四四年计划产一万令,现除麻纸办公纸尚输入部分外,印刷用纸公营纸厂已能全部制造,钞票纸在工艺实习场制造亦成功,已足边区需要。
  (四)印刷业
  边区的印刷工厂全为公营,计有四个厂职工总数为二百九十七人,最大的是中央印刷厂,有职工一百六十九人(不计副业生产人员),主要设备有对开机五部,四开机一部,圆盘机三部。造油墨一部,铸字炉三个,打板工具两套,四一年排字二千四百万,用纸二千四百一十五令。四二年排字三千六百余万,用纸三千四百六十四令。四三年排字四千万,用纸四千四百七十一令。四四年排字四千万以上。
  (五)木工及大车制造业
  公营的木工厂大车厂,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家,职工二百九十人(私营的木匠铺子将于作坊一节述及),较大的如三五九旅所属的农木工厂南泥湾木工厂及中管局所属的中国大车厂,美坚木工厂。
  (六)各种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包括基本化学工业,陶、瓷、玻璃、肥皂、制革、制药、火柴等厂,据不完全统计边区公营化学工业共九厂,职工五百九十四人。
  基本化学工业:有军工局之工艺实习厂,第四厂及陶瓷厂,出品有三酸(四四年出品比四三年增加百分之一百五十)。磷、硝、酸、铔二硫化碳等,试验成功的有氯酸钾、煤焦油、甘油等。
  陶瓷玻璃业:军工局陶瓷厂创办于四四年,出品为化学工业,医药用的玻璃瓷器及炼铁用的耐火砖,职工五十六人,此外关中,延属中管局所办的小型瓷窑,所产皆为日用陶瓷器,边区民用陶瓷器现大部由外输入,故陶瓷业必须大大扩充。
  肥皂著名的有新华肥皂厂和大光肥皂厂二厂(四四年开办的新厂尚无调查)新华厂创建于三九年(建厅主管)大光肥皂厂则由三五九旅开办于绥德二厂,共有职工七十八,其历年出品:三九年肥皂二万二千四百〇五条,四〇年十一万八千七百〇三条,四一年一十四万七千六百〇二条,四二年三十一万〇六百五十九条。四三年四十八万二千八百五十五条,现产品除全部自给外,且有一部分输出境外。
  制革:后勤制革厂创办于三九年,以外来的兰矾烤胶等原料鞣制皮革。四〇年后原料用罄始发明从栎树皮中浸出丹宁鞣皮,该厂职工二百三十二人,四三年产品各种皮革一万二千〇三十张,各种皮革制品:轮带一万二千余件,鞋子两万双,此外有副业的胶六千三百二十八斤及毡毛口袋等。
  制药:卫生材料厂现系边区唯一的制药厂,创办于三八年,三九年在赤水县开工,职工共四十余人,同年移至延安扩充八十余人,复成立制药训练班。四一年生产药品四万余磅,注射药一万二千盒,四二年因制药原料受封锁,开始以边区植物制药,成立研究室及药科学校,招生两班,现在职工有一百八十人,直接参加工业生产的三十余人,仍带有学校性质。设备有灌注机一套,振温机、压榨机各一架,压片机弹花机各两架。试验从边产中药中提制西药尚有成功,如樟脑溶液,葡萄糖、大小苏打、胶布等,肝制剂、碘化钠、流肝肠线等仿制亦成效。
  火柴:边区火柴厂四四年始正式开工,所用的磷是从兽骨提炼由陶瓷厂供给,来源尚不感缺乏,职工四十五人若全部设备开工,则产品不但能供给边区需要且可输出。现在氯酸钾来源断绝,工艺实习厂虽已试成功,但尚不能大量出产,一九四四年出品为九十六箱(全边区需要量估计为一千五百箱)。
  (七)石油业
  陕北石油矿发现甚早,据一九二〇年美国地质调查所估计全中国储油量为一十二亿七千五百六十万桶(三十一加伦桶)陕北即占其半。边区油苗发现地点遍及各分区,实际开采的又有延长及延川之永坪二地,延长油矿于一九〇六年即由清政府请日本技师开采,一九一四年成立中美油矿事业所,由美孚洋行运来采油打井机,炼油设备等,一九一六年因见油不多中止进行,后又收归省办,截止内战时期止三十年共打二十个井,出油最多时期是一九一六年,全年产原油六十三万五千斤,至一九三一年降低至五百五十二桶(五加伦桶)。
  三七年边区政府建设厅接管延长油井,三八年又移交后勤部,当时只永坪一井出油,驮运至延长提炼,职工二十四人,全年原油三千五百二十七桶,接手以来共打十一个新井,现在出油的井四个,产油量并有增加,最高为四三年达原油一万余桶,若以三八年产量为一百,则三九年一百一十四,四〇年一百一十八,四一年四百五十,四二年五百一十一,四三年二千二百九十五,四四年八百三十,四四年因原井出油量减低,新打了四个半井,皆未大量出油,故产量反减,于四三年职工数目现为一百二十六人,设备虽技术条件极为困难,但仍有增加,如以三八年为一百,则四四年为二百九十,打井设备为二百,炼油设备为三百四十六,储油设备为四百五十七,原油经提炼后现在出品有汽油,特甲油、普甲油、白腊油、滑机油、洋腊等类。
  自内战以来,油厂机械再未增加。四〇年曾派人至西安购买机械被国民党扣留,至今生死不明,打井钢丝绳折断不能再用,设法箍起重新使用,缺乏洋灰则用三合土代替、缺乏石棉则以帆布麻代替,其余一切机械设备大多数已废旧,经多次修理勉强使用,这是石油产量不能很快提高的主要原因。
  (八)煤业
  据中国地质调查所估计,陕西占全国煤炭储藏量百分之二十六,而陕西煤矿绝大部分在陕北一带,除以衣食村煤矿外,尚未发现甚厚煤层,不过边区煤矿皆用土法手工开采,储量如何都不足据以断定。
  边区煤矿据四三年建厅统计共有煤井一百个,矿工人数一千八百九十一人,每月出炭七千六百吨,四二年统计共八十五井,职工一千七百三十二人(公营十七井,私营六十八井)。延安煤区三八年只有白家牙,刘万家沟,朱家沟等五个井,因煤的需要增加,历年扩充至二十五个井,在十里铺、罗家坪两处亦开辟新井,矿工人数约四百余人,煤层厚约六十公寸,每月产煤约两千吨。
  关中煤区:有淳耀及安子坬(赤水)两个煤区,淳耀有衣食村、上石街、下石街、桦树渠、葱岭子等煤区,煤井共二十个,矿工三百人,每月产煤二千二百吨,煤层厚六百至一千二百公寸,关中所产之煤除供人民需要外,尚输出境外一部分。
  子长煤区:有瓦市、枣林、王家湾、杨家园子四个煤区,共十二井,矿工人数二百三十人,每月出炭四百〇六吨,子长所产之煤可以炼焦,故拟于附近设炼铁厂。
  绥德煤区:有子洲之三皇峁及米脂之龙镇两个煤区,煤井共四十三个,矿工九百六十一人,每月产煤约三千吨,绥德分区林木缺乏,故煤炭为人民必需品,一部分外输榆林。
  (九)炼铁业
  边区铁矿据探储藏量较丰富,含铁成份较大的有淳耀、甘泉、蟠龙、子长等地(淳耀百分之二十三点三到三十三点九,甘泉百分之三十五点四,蟠龙二十七点到四十八点五,子长百分之二十四点三到三十六点二)子长现在正在筹备开采,已开采的有关中铁厂,甘泉铁厂蟠龙铁厂三处。
  关中铁厂成立于四二年,现归警一旅办理,四四年计划产铁一百万斤(约六百吨)。矿石及炼铁用的木炭由军队生产而军工厂出资购买。甘泉铁厂在甘泉之福成村,四三年九月由联防后勤部开办,现有炼铁职工二百一十八人,大炉四,小炉二,炒铁炉二,打铁炉二,今年计划产铁六十万斤,实产熟铁二十万六千六百二十一斤及锅炉等厂四十件,共约一百五十吨。矿石由部队供给,由厂方出资购买,经常约需六百人开采,木炭每天约一万余斤。
  蟠龙铁厂:成立于四三年九月,矿山在延安县蟠龙炼铁部在大砭沟,相距近百里,炼铁部有职工四十三人,设备新式的动力鼓风机,熟风炉炼铁,所产铁中有百分之七十为灰生铁,为边区机械及军工必需原料。原计划今年出铁一百一十吨,实产约七十吨。
  边区每年需铁量,按入境的铁推算不超过二百五十万斤(一千五百吨),子长铁厂开办后边区的铁当可全部自给。
  现在炼铁困难,一是耐火砖问题已由军工局、陶瓷厂制造成功,一是燃料用木炭成本巨而热度低,现在子长石炭炼焦亦已成功。
  (十)机械及军火工业
  内战时期边区只有一个四十余人的修械所,三八年沈鸿带母机十部至边区成立了农具工厂,才有了机械工业。四四年统计边区共有公营的工艺实习厂、兵工厂(农具厂改组的)电器材料厂,各部队的修械所,难民工厂制造部等共十厂,职工总数九百七十三人,军工局系统各厂人员数目比四三年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使用发动机马力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四。
  这些工厂的第一个任务,是供给八路军以必需的军火、军械和通讯器材,据四四年部队建设展览会军工局所属各厂的产品,四四年比四三年增长是(以四三年为一百)步枪子弹一百四十,无烟火药一百五十,掷弹筒三百五十,手榴弹二百七十,此外,四四年的新产品掷弹筒,炮弹及步枪等。
  其次这些工厂还供给边区工业上以各种机械,如军工局各厂出产机械以四三年为一百,四四年为一百九十二,难民工厂的纺织机械制造部供给了各厂以织机弹毛机、弹花机、榨花机,四年来达二百余架,各种机械零件及梭扣等皆能供给。
  公营试验厂且设有三酸、化学,造纸部门。
  (十一)盐业
  食盐是边区的重要富源之一,占出境贸易的首要地位,四三年出境的盐占出口总值的百分之十七点四,边区的盐产有三边的池盐(亦称大盐)和绥德分区的井盐(亦称小盐)二种二处共有盐工一千九百三十二人,四三年产盐五十五万一千驮(每驮一百五十斤)四四年因雨水过多只产盐二十六万五千三百六十二驮。
  三边的盐池分布在定边、盐池二县的北部,在长城内的有老池、滥泥池、莲花池、娃娃池、湾湾池、红崖池、汉滩池,波罗池,八个池。在长城外者有荀池、阿波池、北大池三个池(其中北大池现归蒙人管理),上述各池中,波罗,红崖二地现不产盐,娃娃、汉滩二池产量亦甚少。
  产盐的方法系于春天将盐田修好,落雨后从盐池吸水灌入盐田约二三寸深,日晒七八天至十四五天,盐及结成耙碎成堆待运。产盐全依自然,若天不落雨或晒盐期间落雨,皆不能产盐气候变化过骤或东西风作,皆影响盐的质量,老池池水含盐最浓,六七月间池盐自行结晶,入池打碎即可运售。
  盐池盐工四二年七百一十一人,四三年一千一百二十二人,同年且曾动员部队四千人在老池临时打盐,盐田坝子数,四三年为二千八百八十四处。
  盐池蕴藏取之不竭,产盐数量主要视销路及运输力而定。四四年减产原因除天雨外,即以四三年存盐甚多,不需再打。
  绥德分区之井盐产于子洲县之三皇峁,驼尔巷,米脂之龙镇等地,除供当地民食外,尚运销于晋西北一带,盐的颗粒较少,含硝较重,故称小盐,三皇峁有盐井一百一十五处,盐田五百五十六垧,驮尔巷,有盐井十处以上三处盐工八百三十七人,其产量绥德专署报告,四三年为一万一千二百〇六石(约三万驮),四四年为一万二千石(约三万二千驮根据九个月产量估计的),上述盐井有十处是部队和机关经营的,其余全系民营。
  井盐的生产先是掘好盐井(约深二三十丈)将井水汲出浇在盐田上,夏田晒一至两星期,冬季晒二十天到一个月,然后将盐田表面上一层土刮起在地上挖坑用水过滤之,滤过之水再加熬煮即得结晶盐,因煮盐须用炭,故井盐皆产于煤区附近。
  (十二)各种手工作坊
  在边区的市镇和农村还有许多小的小手工业作坊,它的人数多者四百一十五人少者一百一十二人,不能列为工厂,但在边区工业不发达的农村环境,仍占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是三边分区,陇东、绥德分区的手工作坊统计:
  以上三个分区即有各种作坊一千四百二十五家、工人二千八百五十九人(缺延属及关中两分区统计),上述数字并不包括织布织毛的小工厂(实系作坊性质),纸坊(已见上述造纸厂)炭工、盐工和在农村中流动的各种手工工人,泥水匠、石匠、理发工人等亦不在内。
  这些作坊大多数是私人经营,各机关部队为了改善伙食或自给而经营的各种作坊数目也不少,但尚无统计。合作社经营的各种作坊,四四年合作社会议的统计为一百七十五处(不计纺织或造纸)。
  在盐池定边一带,牧畜发达,所以毡坊、口袋坊、皮坊甚多,靖边一带则因多产麻子油坊最多(八十六家三百余工人)绥德分区的染坊最多其次为粉坊、磨坊等,这种作坊人数都很少,自有简单的生产工具。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季节性,或者是在露天工作,风雨天即不能进行。许多手工工人农忙时即自己种地,在农闲时才工作,有少数作坊在忙季始雇用工人,同时这些作坊许多是自己出卖产品,故兼有商店性质。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