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党中央毛泽东在瓦窑堡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姚代明


  毛泽东同志曾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没有陕北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这句话许多人都很熟悉,但对其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却掌握的甚少,即是瓦窑堡儿女,也只能说个大概,说不清其详。
  为了让人们对这段历史能够有个全面的理解,县政协吸取有关资料之精华,编印《子长文史资料》(第六辑)“党中央、毛泽东在瓦窑堡专辑”,集中阐述了四方面的内容,即:一是党中央是怎样来到瓦窑堡的;二是党中央、毛泽东在瓦窑堡的活动纪实;三是杨和亭(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贺吉祥(原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老同志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形象的回忆;四是吴岱峰(原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牛克伦(原国防大学系政委)等同志对红(抗)大在瓦窑堡的回忆。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二日,我党顺应革命的需要,率中央红军退出井冈山根据地,始于战略转移。经过一年的艰辛备尝,渡江河、爬雪山、过草地,付出极大牺牲,冲破国民党反动军队及地方武装的重重封锁,进入西北革命根据地落脚,到瓦窑堡生机养息六个月,这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期间,党中央、毛主席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推动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曲至关重要的凯歌。
  其一,党中央、毛泽东初到陕北时,刘志丹等同志正被西北保卫局关押在瓦窑堡残酷迫害,根据地处于严重危机的紧急关头,毛主席当即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所逮捕的干部交给中央处理”;组建了以董必武任组长的中央常务委员会(又称五人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审查陕北肃反问题;速派王首道等人赶到瓦窑堡接管了西北保卫局,及时释放了刘志丹等十八名受迫害的西北党政军领导,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其二,党中央、毛主席到瓦窑堡后,从组织上得到了完善,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下属财政部、粮食部、土地部、国民经济部、教育部、司法内务部、劳动部、工农检查局)、西北军委后方办事处(下属总政治部、参谋部、供给部、兵站部、后方卫生部、动员武装部、后方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等机构,同时撤销了陕甘晋省委,将西北苏区划分为陕北省、陕甘省和关中、神府两个特区;从军事上得到了充实,扩红数万名,直罗一战,歼敌一〇九师全部和一〇六师一个团,红军的装备得到了补充;从生活上得到了休整,长征中的破烂衣着得到了更新,吃的粮食、蔬菜,受到了群众的热情捐助。
  其三,通过召开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它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和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首先,促进了与张学良、杨虎城等一批爱国将领的西北大联合,使我党所领导的建立举国一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目标得以全面展开。
  其四,受中共中央和中华全国总工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张浩、阎红彦、刘长胜等同志先后从莫斯科出发回国,到瓦窑堡向党中央、毛主席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和转交了密电码,使我党及时了解到建立国际反法西统一战线的近况,使一度因长征而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络的状况又得以恢复。
  其五,瓦窑堡是中央红军东征西征的出发点。一九三六年一月,毛主席根据瓦窑堡会议所制定的东征计划,率部离开瓦窑堡,并于二月二十日东渡黄河。经过两个多月的征战,削弱了阎锡山的统治,扩大了我党的政治影响,壮大了红军队伍,筹集了不少粮款,为巩固和发展陕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五月十八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联名发布西征计划,为打击二马(马冯逵、马鸿宾)、扩大根椐地和红军,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创造了条件。
  其六,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抗日军政干部,党中央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学校改名为西北抗日红军军政大学,并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在瓦窑堡米粮山举行了开学典礼,毛主席亲自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此确立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和“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培养干部方针。“红(抗)大”共办了八期,其中在瓦窑堡就进驻过四期学员。在瓦窑堡学习和工作过的干部中,有许多在建国后担任了国家党政军机关的要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
  ……
  六十年过去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追述这段光辉历史,其目的就在于不忘过去,激励后人,愿二十万瓦窑堡儿女,继续发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紧紧团结在以江泽民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高举“四化”旗帜,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子长经济的腾飞,继续奋斗,再创辉煌!
  姚代明
  96年4月22日
  注:姚代明,原中共延安地委副书记,现任中共延安地委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延安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党中央毛泽东在瓦窑堡/郭杨全主编.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