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事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陇南、陕南战役与胡宗南集团的彻底覆灭,安康、汉中两分区成立


  1949年10月广州即将获得解放的前夕,国民党中央政府又仓皇挪至重庆。蒋介石仍然企图依靠胡宗南集团等各路残兵败将,以四川为最后防御重心,西迄岷山,经秦岭、大巴山、巫山和武陵山,南至五岭山脉西部,构成所谓“西南防线”,全力阻止我进军与解放大西南地区。至此,胡宗南仍保有三个兵团10多个军的番号,共约20万人马,分布在陇南、陕南至川北地区。其第十八兵团(兵团部驻徽县,司令李振,下辖第六十五、第九十等军)和第五兵团(兵团部驻留坝,司令李文,下辖第一、第三十六、第三十八等军)分别守备双石铺、两当、徽县、成县、西和等地,沿秦岭设立第一道防线;第七兵团(兵团部驻广元,司令裴昌会,下辖第十七、第三十、第六十九、第七十六、第九十八、第一一九等军)配备在通江竹峪关直至甘肃武都,沿大巴山设立第二道防线。胡部大肆抓补新兵,抢粮屯粮,不仅竭力恢复原有部队番号,而且积极扩充及改编地方反动武装。为在陕南地区实施所谓“总体战”,胡宗南添设川陕甘边“绥署”与豫陕鄂边“绥署”,陆续组建新编第三至第八各军,设立东、西秦岭及大巴山游击区,秘密成立“反共救国同志会”等一系列核心小组织。流亡汉中的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董钊也极力充实下属各保安团队,配合胡部封锁秦岭山区,胡宗南等依然狂叫“争取时间就是胜利”。
  10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北京开会制定进军大西南的总战略(贺龙等奉命出席),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二野战军等以大迂回大包围的动作从湘黔边直出贵州进占川东川南,一举切断川康诸敌逃往云南的退路;由贺龙指挥第十八兵团积极吸引并抑留胡宗南集团于秦巴山区,待第二野战军得手后即快速追击入川,尔后南北夹攻全歼残敌于成都盆地。13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关于由陕入川兵力已与贺龙、伯承、小平一起确定为第十八兵团,不牵动其他部队。对胡作战时间不应太早,应待二野进至叙(永)、泸(州)、重庆之线,然后发起攻击,时间大致在12月中旬。担任解放西北任务的西北三个兵团,应以两个兵团(即第一、第二兵团)担任地方工作,另一个兵团(即十九兵团)不担任地方工作,作国防机动力量,以备不虞。11月26日,彭德怀电告贺龙:陕南第十九军刘金轩部及第七军从即日起暂归你处指挥,配合第十八兵团完成汉中陇南战役任务。27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十八兵团改归第二野战军建制。为胜利完成南下作战任务,贺龙、李井泉、周士第指挥第十八兵团等部紧张从事各项准备工作,并提出“打好、走好、合好、接好”的动员口号。
  到11月底,第二野战军在南线已取得决定性胜利。11月30日,重庆及川东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蒋介石狼狈飞逃成都,他急令胡宗南集团放弃秦岭迅速撤往成都平原,并授权胡宗南指挥成都地区的所有国民党残军,而自己却偕少数军政要员飞逃台湾。根根我西南指挥的命令,北线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等部从12月5日起发起陕南陇南战役。继洵阳、安康、岚皋、汉阴、紫阳和石泉获得解放之后,第十九军沿汉江两岸向西疾进,于5月占领西乡和宁陕,6日夺取城固。第六十军和第六十一军等部夺占凤县,双石铺、留凤关和留坝等要隘后,又于6日解放褒城和汉中(南郑),8日进占勉县和略阳。第十九军一部在8日进抵汉中,与第十八兵团先头部队胜利会师。第六十二军和第七军则于4日解放徽县和成县,6日夺占两当,7日占领西和,10日克陇南重镇武都(国民党第一一九军副军长蒋云台等8,000余人起义),12日解放文县。至此,陇南地区全部收复。第六十军及第七军的第十九师沿川陕公路继续攻击前进,又在11日进占宁羌(今宁强)及其以南入川要冲牢固关。汉中地区亦告全部解放。
  由于卢汉、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部相继在云南昆明、四川彭县等地起义,以及第二野战军已进抵简阳、仁寿一线,贺龙决定第十九军留驻陕南剿匪并保障川陕公路畅通,第七军主力折返陇南剿匪与开展地方工作,第十八兵团(配属第十九师)则兵分三路兼程挺进川北。到12月20日左右,我军从南、北两面对成都平原之敌的大包围已经形成。包围圈内的数十万敌军恐慌混乱,分化动摇。21日,敌第十六兵团在四川金堂起义。23日,胡宗南乘坐飞机仓皇出逃。24日,敌第十五、第二十两兵团残部在彭县起义。25日。裴昌会率第七兵团在德阳起义。26日。企图突围南逃的敌第五兵团在新津地区被歼灭,司令李文被活捉。27日,李振率第十八兵团在成都以东地区起义。四川省会成都和平解放,胡宗南集团至此彻底覆灭。
  1949年12月,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安康和汉中两分区正式成立。安康分区下辖安康、岚皋、紫阳、汉阴、石泉、宁陕、平利、镇坪、洵阳和白河共10县;汉中分区下辖汉中、南郑、勉县,留坝、略阳、宁羌、城固、洋县、佛坪、西乡、镇巴共11县。这两个分区和商雒分区统属陕南行政区,由陕南行政公署直接领导。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主编:雷云峰;副主编:张宏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