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玉器与宝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骐骥驰骋 天马悠悠

作者:侯世新



  Horse and Art
  马与艺术
  马体态优雅、驯良聪慧,因而自古广受喜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古代描写马的诗歌相当多,不少绘画名家以画马著称,许多关于马的传说故事则广为流传。
  先秦时期马的艺术造型多显敦实质朴,到汉代,高大俊逸的『天马』形象开始出现在各类雕塑与绘画中。隋唐以来,写实主义鞍马造型常见于雕塑和绘画中,其形象更为膘肥雄健,栩栩如生。随着东西方文化交往深入,胁生双翼、腾云驾雾的『飞马』和『翼马』也常见于中国古代艺术品中。
  马文化知识链接
  一 马的艺术形象
  汉代,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大量西域马进入中原地区,铸铜为马成为相马的重要手段。东汉时期,汉将马援善别名马,在前人相马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铜马相法》。
  “一花马”、“二花马”和“三花马”是指马鬃剪花的做法在中国本有悠久的传统。初唐,在昭陵六骏中已出现三花,以后在唐代的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更屡见不鲜,如文献记载:“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三花饰马。”这种剪鬃三花的装饰可能来自突厥。
  “五花马”则并非指剪鬃,而是指马身上旋毛的纹理。唐诗中“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见汗流血”和“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等句中的五花,都应指旋毛沾湿后的汗漫之状。旋毛之马常被认为是良马,方才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一掷千金的豪迈。
  二 诗歌中的马
  高都护骢马行
  唐·杜甫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咏马
  唐·杨师道
  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
  春草初生驰上苑,秋风欲动戏长杨。
  鸣珂屡度章台侧,细蹀经向濯龙傍。
  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
  马诗二十三首
  唐·李贺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路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内马赐官人,银鞯刺骐驎。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襆赭罗新,盘龙蹙镫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风。
  白铁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三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马齿徒增】:《谷梁传·僖公二年》
  秋时,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要到虢国去需要经过虞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国家,大夫荀息为晋献公提出一个计策,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公,“假途灭虢”。虞公贪图财宝,不听大臣宫之奇的劝谏,答应了晋国的要求,并且出兵帮助晋国去攻打虢国。这样,晋国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僖公五年,晋军得胜回来时,驻扎在虞国,以整顿人马为由,乘虞公不备,发动突然袭击,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俘,名马和美玉仍然回到晋献公的手里。荀息见到了,说:“美玉还是原来的美玉,不过马的马齿增加一两个了。”马的牙齿是随年龄增加的,因而看马齿可知马的年岁。
  【马革裹尸】:《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大将马援,多次率领军队远征,为汉朝边疆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光武帝封他为“新息侯”。有一次,他刚刚南征交趾回朝,听说北方匈奴正侵扰边境,就主动要求再上前线。他的朋友平陵郡人孟冀见他年岁已大,就劝他不要再南征北战了。马援说:“男子汉就应战死沙场,用‘马革裹尸’送回来安葬,怎么能老呆在家中,躺卧在床上呢?”后来,马援在建武二十四年六十二岁时又南征武陵、五溪的少数民族地方势力;次年病死于军中。此语用来形容军人忠勇杀敌,战死疆场。
  【马工枚速】:《汉书·枚乘传》
  “马”,即司马相如;“枚”,即枚皋,与司马相如齐名。这两个人都是才华横溢,文辞博洽。但两人也有不同:司马相如作赋的速度很慢,常常需要思考很久才能写出一篇文章。他的文章每句话和每个字都经过仔细的琢磨和推敲。枚皋作赋的速度很快,常常是一看到题目,心中就已拟好草稿。由于他成文迅速,所以武帝总是让他作赋铺陈描述。他所作的赋自然就比司马相如多得多了。但就两人作赋的质量而言,司马相如要胜过枚皋。他们两个人一个讲究工巧,一个讲究速度,人们称他们为“马工枚速”,也说“马迟枚速”、“枚速马工”。
  【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鲁会同齐、宋、卫、郑等国在晋军元帅荀偃、栾黡的率领下攻打秦国。到了泾水边,各国军队都停止前进,不肯先过河。秦军见各国联军聚集在泾水河边,就在泾水河的上游下了毒药,使联军中的很多士兵中毒而死。联军将士愤怒地一直向西攻打到秦国境内的械林,秦军仍没有停战讲和之意。中军统帅荀偃下了一道军令:次日早上天一亮全军就驾好战车,填平水井,铲平灶火,看我的马头行事,我的马走到哪里,你们就跟到哪里。可是手下的将领不服从命令,“马首欲东”,擅自回师,使军心渍散,不了了之。后用此语比喻服从某人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人。
  【马头草檄】:《旧唐书·薛收传》
  唐初,薛收为秦王李世民幕府的主簿。李世民用以征召、晓谕、布告和文告,大部分出于薛收之手。薛收为唐太宗起草檄书文告,敏捷迅速,就好像早已构思好文稿,马上就可以完成,从来不用改动,有时竟可以在马背上写就。后用此语形容文思敏捷。
  【风牛马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
  僖公四年(前656),齐桓公纠合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南下攻打蔡国获胜后,又命令联军继续南进讨伐楚国。楚国派出使者到前线责问齐桓公:“你们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真是‘风牛马不相及’,想不到你们会进入我们的地界。”为什么说“不相及”呢?《尚书·费誓》有:“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公的和母的牲畜,两性相吸叫做“风”。此意为两地相隔很远,所以连双方的马牛都不可能发生关系,形容人与人、事物与事物彼此之间毫无关系,互不相干。
  【厉兵秣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春秋时期,秦穆公以帮助郑国防守为名,派大将杞子等驻守郑国。杞子派人报告秦穆公说,可派军队袭击郑国,里应外合,一举攻下郑国。秦穆公闻报后派军队前往郑国,途中遇到一位名叫弦高的郑国商人。弦高得知秦军袭郑的消息,一面派手下火速向国君报告;一面假扮郑国的使臣,到秦军营中慰劳军士。弦高这样做,显示郑国已有所防备。秦王和将领们见此情,以为郑国真的有所准备,便不敢轻易前往郑国了。郑君得知消息后,便派人到杞子住的馆驿查看。回报说杞子和手下的士兵正在“厉兵秣马”,一副要打仗的样子。于是郑君便下令军队准备迎战。后用此语形容做好战斗准备,也泛指事先做好准备。
  【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
  据说,长城边上住着一个善于养马的老翁。一天,他养的一匹马忽然走失到北方胡人的境内。大家怕他因此事烦恼,都来安慰他。老翁却说:“丢了一匹马或许是一件好事呢。”果然,过了几个月,这匹马又回来了,而且还领回了一匹胡人的骏马。后用此语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事后可能会因此得到意外的好处;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一天,卫国大夫棘子成在和孔子的学生子贡闲聊时说道:“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可以了,要那些礼仪、形式等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了,夫子您这样说君子,就大错了。话经舌头说出,四匹马拉的车都难追回来,本质和形式是同样重要的呀!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区别就在于外表上,假如把它们的毛都拔掉,那么虎豹皮和犬羊皮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以后此语指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由此派生出的俗语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问牛知马】:《汉书·赵广汉传》
  西汉大臣赵广汉为人精明干练,遇事善于通过调查研究来弄清事情真相。譬如:假设他想知道马的价格是否实在,就先打听狗的价格,然后再问羊的价格、牛的价格,最后才问及马的价格。经过把这几种家畜的价格互相参照,进行比较,由此验证出马的价格是否公道,是否合乎实际情况。后用此语比喻用比较参照的方法,推究事情的真相;又比喻触类旁通。
  【倚马可待】:《世说新语·文学》
  东晋桓温北伐时,袁虎跟随着他。当时袁虎因犯了错误,被责免官。袁虎很有文采,能写一手好文章。正巧需要写一则通告,桓温就召唤袁虎让他靠在战马身上作文,袁虎于是写开来,不一会儿就写好七页,而且写得很好。后人以此形容才思敏捷,做文章顷刻即可成篇。
  【仗马寒蝉】:《新唐书·李林甫传》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奸相。他收买宫女、宦官刺探玄宗的举动以曲意逢迎,因此深得玄宗的信任。他擅长搞阴谋,陷害同僚,张九龄、李适之等先后遭他排挤罢相。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为蒙蔽玄宗,他竭力堵塞言路,曾威胁朝臣说:“君等独不见立仗马(皇家仪仗队使用的马)乎?中日无声而饫(音yù,饱食)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意思是说:各位没有见过仪仗队的马吗?整天站着不出声就可以吃精美的饲料,其价值与三品官的官俸等值。可是只要一嘶叫就被牵走不用了。(多讲话的人就像这皇宫门前的立仗马一样会被罢黜贬斥,连饭都吃不上)在他的威胁下,同列的宰相牛仙客、陈希烈等都不敢过问政事,形同虚设。李林甫自开元二十二年(734)拜相直到死去,执掌朝政长达十九年之久,造成政治极端腐败,使得天宝乱萌得以滋生。后人用此比喻人不敢乱讲话,不敢发表意见而不声不响。
  【指鹿为马】:《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在位时,赵高想搞阴谋篡权,但又恐怕夺位时群臣不服,所以在未动手之前,先对群臣做了一次测试。他把一头鹿献给秦二世,并故意说所献的是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这不是马而是一只鹿。赵高问左右大臣,究竟所献是马还是鹿。当时,许多大臣都惧怕赵高,所以不敢做声。有些人则为了讨好赵高,故意歪曲事实,随声附和,说献上的是马。只有少数忠于秦王的人,照实说是鹿。赵高知道敢说实话的人是不会甘心服从他的,便暗中杀害了他们。以后此语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走马观花】:唐·孟郊《登科后》
  孟郊,唐代著名诗人。他长期不得志,一直到将近五十岁时才考中进士。考中之后,他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写了一首叫《登科后》的诗,来表达当时的心情。其中两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人从这两句诗里演绎出“走马观花”来比喻对事物匆匆一瞥,不及细看研究;也用来形容人学习的态度粗枝大叶,不够仔细。

骏程万里——丝绸之路马文化展/侯世新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