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隋唐长安城清明渠

作者:李健超





    
  隋初兴建大兴城(唐称长安城)时,充分利用“八水绕长安”的丰沛水资源,从城东、城南引浐水、潏水、洨水,修凿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引水入城,萦回曲流于坊市、官署、寺观、宫苑间,以供全城生活及环境绿化用水。唐以后(可能从唐中叶)各渠道陆续湮塞。近几十年来清明渠遗址断断续续有所发现,历史的生命就是这些至今犹存的遗址。本文从历史地理角度对隋唐长安城清明渠的流路、历史功绩、遗址现状进行初步探索。
  公元581年,杨坚废周静帝建立了隋朝,是为隋文帝,改元开皇,仍以西汉以来的旧长安城为都。但由于汉长安已历时近八百年,屡为战场,宫室残破,水源污染(水皆咸卤),城址又局促于龙首原与渭河之间,城市发展的空间受限制,不能展现出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因此,于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的原野上建造新都,因隋文帝初封大兴公,故新城便称大兴城。唐代沿用大兴城,改名为长安。隋唐长安城面积达84.1平方公里,不仅大于中国古代所有都城,而且也是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大城市。
  隋唐长安城是完全按规划平地建造的,它是将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同理想化的设计思想加以完美结合。为了供应宫廷和城市居民生活及园林绿化、池沼用水,设计者独具匠心,充分利用长安城外“八水绕长安”的自然水系,开渠引水入城,城东引浐水为龙首渠,供东城及皇城、宫城用水。城南引潏水、洨水入城,东支为清明渠,北流经9个坊里入皇城、宫城。西支永安渠与清明渠大致平行北流经13个坊市而达内苑。这三大水利工程和此后兴建的漕渠、黄渠流经坊市、官署、宫苑,萦回曲折,并于低凹地区为池沼,调节了气候,美化了环境,到处绿树掩映,风景宜人,使都城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有关清明渠的历史记载和地图
  历史文献记载的清明渠。
  1.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大安坊下
  “东街清明渠,开皇初引泬水西北流,又屈而东北流入城,当此坊南街,又屈而东流之安乐坊之西南隅,屈而北流经安乐、昌明、丰安、安(宣)义、怀真、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之西,又北流经布政坊之东,右金吾卫之东南,屈而东南流入皇城。经大社北,又东至含光门后,又屈而北流,经尚食局东,又流经将作监、内侍省东,又北流入宫城。”
  2.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涉闻梓旧本)
  “以渠道水入城者三,一曰龙首渠。自城东南导浐至长乐坡,酾为二渠,一北流入苑,一经通化门、兴庆宫,由皇城入太极宫。二曰永安渠,导交水自大安坊西街入城,北流入苑,注渭。三曰清明渠,导坑水自大安坊东街入城,由皇城入太极宫。”(宋·吕大防《长安城图》石刻题记文字与《云麓漫钞》同,但有缺损。)
  3.宋·张礼《游城南记》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清明渠,隋开皇初引沈水西北流,屈而东流入城,当大安坊南街,又东流至安乐坊入京城,今其渠至朱坡东南,分沈水为杜牧之九曲池,循坡而西,经牛头寺下,穿韩符庄,西过韦曲至渠北村,西北流入京城”。
  4.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四《清明渠》
  “清明渠在永安渠东,亦隋开皇初开。引泬水自丈八沟分支,经杜城之北,屈而东北流。入京城之南,经大安坊之东街,又屈而东经安乐坊之西南隅,屈而北流,经安乐、昌明、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之西,又北经布政坊之东,右金吾卫之东南,屈而东南流入皇城,经大社北,又东至含光门西,又屈而北流经尚舍局东,又北经将作监、内侍省东,又北入宫城广运门,注为南海,又北注为西海,又北注为北海。”
  清明渠流经长安城内的地图:
  1.宋·吕大防刻《长安图》残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
  仅存清明渠在皇城尚舍局,将作监东,于永安门西入宫城的一段。
  2.清·王森文《汉唐都城图》(清嘉庆十一年1806)
  清明渠由大安坊南入城,东流至安乐坊西南隅,北流经昌明、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坊内之西,于太平坊西北隅西北流于布政坊金吾卫之东南,东流入皇城。经大社北,穿含义门街,又傍含光门街东,北流,经骅骝马坊、卫尉寺、将作监东,于广运门(广运门误,应为永安门)东,北入宫城,流注南海、西海和北海。
  3.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附《西京外郭城图》
  清明渠在长安城内流路与王森文图相同。徐松在该书卷一禁苑中说“余同年友王氏森文所作《汉唐长安城图》皆亲自履勘,较《长安志图》为精审,故作禁苑图用其说。凡图中所载者,皆实有旧址可考也”。徐松所绘清明渠在长安城内的流路亦可能本于王森文图。
  4.清嘉庆二十年《长安县志》中之《长安坊里图》
  清明渠仍经安乐等九坊坊内之西部后于布政坊东入皇城,又北流入宫城。
  5.史念海先生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
  隋大兴城图。唐长安城图(2幅)。唐长安住宅图。唐长安城商业及娱乐场所图。唐长安城园林、池沼、井泉分布图及唐长安城寺院图。清明渠均于安化门西大安坊东南入城,东北经安乐坊西南隅,于昌明坊外西向北沿安化门大街东侧,历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坊外之西,到布政坊之东东流入皇城,又东流至含光门街向北,沿含光门街东侧于永安门西入宫城,注西海、北海(隋大兴城图有南、西、北三海)。
  二、隋唐清明渠遗址的发现
  1.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工作组用钻探的方法,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初步探测。清明渠“其位置在今之三门口村以东200米处安化门紧西,北流入城,其地势形状比较明显,且在安化门南,农民挖取细沙剖出之断面,有水浸土、淤泥等痕迹”①。
  2.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钻探组,1971年至1972年对唐长安城兴化坊的钻探,关于清明渠“在何家村村西南北向小路的东侧沟渠和土崖面上,不断发现有水渠遗址暴露出来。我们在何家村以北60米处,南北向小路的紧东侧,发现渠的遗迹,现在宽9.6米,距耕地面0.15~0.35米发现有厚约0.4米的一层纯细沙,距耕地面约0.6~0.75米见渠底,渠底有厚0.1米的一层土很坚硬,长期经过渗水,土全变鲜红色。在很硬的这一层土下面有厚约0.75米~0.95米的水浸土,其现象是土内有红色斑点,类似铁锈的颜色。根据附近探出的唐代路面都距现在路面深约1米的情况,原来渠底可能高出当时路面。……为了保持清洁,渠底高出当时的路面是可能的事。兴化坊内东西街以北,再未探出清明渠遗址,有可能已被挖掉”②。另据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一文的附图《唐长安兴化坊钻探实测复原图》③,清明渠标在何家村东,然而西距安化门大街约100米,似与钻探资料有矛盾。但清明渠标在兴化坊内之西部则与兴化坊遗址钻探简报是一致的。
  3.《西安日报》1984年7月4日《唐皇城遗址探察记》西安城西门“在西门以南城墙内发现唐代清明渠渠道砌体的遗存”。
  4.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胡戟、河洛《唐代长安太平坊》④附《唐长安城太平坊图》是据有关古今地图和考古资料编绘的。图上明确显示太平西坊墙在西北大学校园西校墙之内。1993年西北大学历史系戴彤心、段浩然老师即据该图和李健超的提议,选定西北大学教学七楼北开挖一条东西长12米、南北宽1米的探沟。在第3层下发现沟渠淤土。“按土质土色不同,共分依次叠压的6个层次,即浅黄褐色淤土、黄淤土、浅黄褐淤土、红褐淤土、浅黄淤土和黄色淤土。此6层均为水流携带细泥沙杂物自然堆积而成,各层中都出土有蚌壳、螺壳和少量唐代瓦砾、白瓷碗口底片、盒底盖残片等。沟渠口距地表深度为0.8~1.3米,沟渠西侧边缘呈斜波形,沟渠底东西宽9~10米,深1.7米。由于长期流水淤积,沟渠逐渐变浅,深约0.7~0.8米。由于发掘面积有限,仅得其西侧边缘,西距安化门——芳林门大街东侧边缘约35米左右,渠的东侧边缘压在水电组房址下。……”⑤
  三、西北大学校园隋唐清明渠遗址的再次发现
  2001年12月,西北大学校园西南校医院北侧和学校西北部原图书馆两处分别建造楼房,这两处正是隋唐长安城太平坊的西南隅和西北隅。校医院北侧开挖出东西145米,南北21米,深约3米的基槽,原图书馆开挖出东西30米,南北59.5米,深约4米的基槽,暴露清明渠四个横剖面。为了叙述的方便,校医院北侧基槽南剖面为D1,北剖面为D2;原图书馆基槽南剖面为D3,北剖面为D4。
  D1剖面所在地海拔高度408米,地面下约0.30米即为水渠淤泥沉积层,厚约0. 80米(中心点),宽约4.77米,沉积层呈锅底状,中间低,两侧高,中间沉积层厚,两侧薄。沉积层与周围和渠底浸水层中上更新统无层理的土红色黄土有明显区别。沉积层约20层,最厚一层约0.10~0.15米。沉积层的颜色为灰褐色、深褐色和灰黄色相间。深褐色俗称胶泥土,质地坚硬系富含碳酸钙,但无结核。灰黄色因含铁质,无发现贝壳和螺壳。
  D2剖面地表海拔高度408米,渠淤泥沉积层宽4.60米,由于受原地水流浸润,沉积层富含水分,厚度与D1同。其底第2层厚度达0.22米,呈起伏状。渠底不平,每层亦由渠壁向中心增厚,沉积层上部有大量贝壳,其中一层还有扁平泥核,其长轴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
  D3剖面地表海拔高度408米,地表下0.90米即见渠道沉积淤泥层,厚度0.7米,上层有大量贝壳和螺壳。因地面和周围土层破坏较严重,渠宽大致与D2相同。
  D4剖面地表海拔高度亦为408米,因此剖面破坏严重,只存渠底约0.15~0.20米的沉积淤泥层,亦为灰褐色层理,D3和D4偏北北西6°。
  D1与D2剖面南北相距21米,D2低于D10.053米,即高差为0.053米。D1与D4间水平距为359.45米,高差为0.685米,即隋唐清明渠在西北大学校园出露的359.45米渠段南高北低,渠水由南北流,比降约为1/525。
  西北大学校园出露的四个横剖面D1、D2、D3,在一条南北直线上。1993年开挖的教学七楼北侧遗址也在D2与D3同一条直线上。D3到D4向北西偏移6°。根据D1至D4地层沉积与地面的关系,清明渠在此段可能高于当时地面,至今所能看到的沉积横断面地层是渠底和渠道中间部分,上部被破坏,其宽度应有10余米。至于隋唐清明渠的流速和流量,已无法估算,使用年代也有待于研究。
  隋唐清明渠由南向北流经西北大学校园内。但在D1和D2的横断面以西或以东尚未勘察到太平坊的西坊墙。那么,清明渠是流经太平坊西坊墙内,还是在太平坊西墙外的安化门——芳林门大街的东侧呢?1993年西北大学教学七楼北发现清明渠在太平坊的西坊墙内(东),即流经太平坊内。这与1972年兴化坊考古发现的清明渠遗址在兴化坊内是一致的。《长安志》记载太平坊东西450步,合今661.5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1963年考古认定太平坊东西683米。与太平坊同处朱雀西街第二列的兴化坊1972年考古发现是669.5米。今由东部含光路东侧唐太平坊东界起(今含光路较唐含光门街西移约50米)向西至清明渠D1点西侧是655米,均小于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认定太平坊东西的长度,因此可以确定隋唐清明渠是在太平坊西坊墙东,即太平坊内由南向北流,有关长安历史图上隋唐清明渠流经安乐坊至太平坊九坊之内是正确的,而《西安历史地图集》中隋唐清明渠在安乐坊至太平坊之西,安化门——芳林门大街东侧的流路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四、唐长安城外清明渠流路的再更正
  关于隋唐清明渠城外引水路线与流向及入城地点,《长安志》卷一二“清明渠东南自万年县注入,西北流又屈而东北流入京城”。而《唐两京城坊考》记述清明渠“引泬水自丈八沟分支,经杜城之北,屈而东北流,入京城之南”。丈八沟即今丈八沟。地处唐长安城西南隅城外,而杜城,即下杜城,在丈八沟东南。如若清明渠由丈八沟引泬水,不就近东北入城,为什么反而东南流经杜城北,再折向东北入城呢?况且永安渠已于丈八沟西南的第五桥东北流经沈家桥又东北于三门口村以西入城,即横陈于丈八沟之东⑥,而清明渠又如何自丈八沟横绝永安渠而东北流呢?显然《唐两京城坊考》记述清明渠的城外流路有误。嘉庆《长安县志》卷一四“山川”所记“按清明渠即今丈八沟之渠,但屈而东北与通济异道”,也是错误的。宋人张礼《游城南记》中记载:“谒龙堂,循清明渠而西至皇子坡,徘徊久之。”张礼自注曰:“今其渠至朱坡东南分沈水,为杜牧之九曲池,循坡而西,经牛头寺,下穿韩符庄,西过韦曲至渠北村,西北流入京城。”宋时的朱坡、牛头寺、皇子坡、韦曲,今均存在。说明今韦曲之东南,隋唐之清明渠经牛头寺、韦曲到渠北村已无从查寻,渠北村当在今塔坡附近⑦,西北流入京城。清明渠入城处《长安志》已指出大安坊“东街清明渠”,何得又说其入城又在大安坊南街?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20世纪50年代调查清明渠“在今三门口村以东200米处,安化门紧西侧,北流入城”。安化门紧西侧正是大安坊的东南隅,因此,《长安志》所记清明渠入城当大安坊南街也是不正确的。
  五、清明渠对隋唐长安城供水的重大作用
  清明渠是为长安外郭城西城居民以及皇城、宫城提供部分用水包括饮用水,而最主要的是为宫廷和达官贵族庭院池沼提供用水。它所流经的地区充盈的水体形成串珠般晶莹的湖沼,花木茂盛,水竹森邃。清明渠入城的第一坊安乐坊即有水池。李郢奉陪裴度前来游赏“绛霄轻蔼翊三台,嵇阮襟怀管乐才,莲沼昔为王俭府,菊篱今作孟嘉怀”⑧。清明渠入城第三坊的丰安坊王相宅内有水池,温庭筠《题丰安里王相林亭二首》⑨“西州曲堤柳,东府旧池莲”,“谁知济川楫,今作野人船”。王相曾为宰执,其名号已无考。清明渠入城流经第四坊是宣义坊,有安禄山池亭,还有司徒致仕李逢吉宅园林以及王郎中新居宅池,“爱君新买街西宅,客到如游户杜间。”“门巷阡陌三条近,墙内池亭万境闲”。可见宣义坊池沼还不少。清明渠北流第六坊崇德坊风景宜人。诗人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诗》“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⑩。窦员外即司勋员外郎窦巩,崇德坊内西街就是清明渠,这首诗不仅道出崇德坊碧松红药风景秀美,而且明确指出清明渠在街西。如若清明渠在崇德坊之外,哪里能领略到“门外一渠水”的清光呢?另据权德舆朝散大夫守秘书少监周渭墓志称:“君已感疾,拜章请老,先筑室于崇德里,有嘉树修竹,休浴吟咏,以文自娱。”(11)借助清明渠的滋润,这一带生态环境怡人。
  清明渠又北经第七坊兴化坊,有晋国公裴度的池亭。白居易《宿裴相兴化坊池亭兼蒙借船舫游泛诗》“林亭一出宿风尘,忘却平津是要津。松阁晴看山色近,石渠秋放水声新。孙弘阁闹无闲客,傅说舟忙不借人。何似抡才济川外,别开池馆待交亲”(12)。裴度池沼中不仅能船舫游弋,而且池中所产之鱼极为珍鲜(13)。
  清明渠又北经通义坊,该坊有大画家邢国公李思训宅,唐开元中睿宗女蔡国公主居之,此后舍宅立九华观。观内有上池院,武元衡《题故蔡国公主九华观上池院》“朱门临九衢,云木蔼仙居。曲沼天波接,层台风舞余”。(14)薛逢有《九华观废月池》(一作题昭华公主废池馆)“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15)
  清明渠又北流入第九坊太平坊,坊内有御史大夫王*(左金右共)宅,宅内有自雨亭子,“簷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凉若高秋”。(16)史书虽未说明自雨亭子的水源,但清明渠流经附近,亦可能是利用清明渠水。
  清明渠北流入皇城之后,经大社北流。大社之东为唐代的鸿胪寺和鸿胪客馆。鸿胪寺是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这里有广大的水池。开元年间唐玄宗曾在此设宴,文武官员多与会。过了将近百年,温庭筠还赋诗追忆昔日唐玄宗在该池与官员的游船盛况:“画鹢照鱼鳖,鸣驺乱鹙鶬。飐滟荡碧波,炫煌迷横塘。”(17)“画鹢”是船头画有鹢鸟(鹢,水鸟名,形如鹭而大)的大船,这样的大船游弋于水面照见了水中的鱼鳖,同时也惊乱了池上的“鹙鶬”(秃鹙,水鸟)。这个官府之中竟有如此广阔的水域。但自“安史之乱”后,“殽函与府寺,从此俱荒凉。兹地乃蔓草,故基摧坏墙。枯池接断岸,唧唧啼寒螀。败荷塌作泥,死竹森如枪”。已非昔日可比。
  清明渠由皇城的大社经将作监、内侍省东,又北入宫城,成为宫城中南海、西海和北海的水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当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早朝至玄武门内的临湖殿,发觉事变,立即掉转马头趋回东宫,其时秦王李世民的伏兵四起,射杀建成、元吉。兄弟残杀时乃父李渊正“泛舟海池”,这个海池的水源就是来自清明渠。
  隋唐长安城在它所存在的三个多世纪中,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它的历史和文化生活反映了中国在其最具有创造性的时代之一中文明史上的生命力和富裕。当时,适逢全世界气候温暖,再凭借丰沛的水源开凿水渠入城,曲流环绕,园林密布,除皇家大型园林如禁苑外,官僚、贵族私家园林、公共风景区(曲江池)和寺观园林多达一百四十多处。(18)这些园林中有烟波浩渺大小不等的池沼89处,园林之中和大街小巷花木茂盛,水竹森遽,绿树成荫。现代科学证明,广阔的水域能营造怡人的小气候,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保持大气中氧的含量。关于此,古人亦有亲身的体验,唐欧阳詹在《曲江池记》(19)一文中即明确揭示出这一道理:一、“流恶含和,厚生蠲疾”,即清除污秽,减少疾病,改善长安的环境条件,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二、“涵虚抱景,气象澄鲜”,改善小气候,使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三、“延欢涤虑,俾人怡悦”,水域及花草树木景色优美,引人入胜,使人消除疲劳和忧虑,保持愉快的心态。(20)像隋唐长安城这样,将优越的自然环境与理想化的设计思想达到完美的统一,这一辉煌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附记:2002年西北大学校园发现隋唐清明渠的比降,是王清泉同志测量,在此深表谢忱。
  (原文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第2辑2004年6月)
  ①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资料》《人文杂志》1958年第1期。
  ②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钻探组《唐长安城兴化坊遗址钻探简报》《考古》1976年第1期。
  ③《文物》1972年第1期。
  ④《西北历史资料》1982年第1期。
  ⑤柏明主编:《唐长安太平坊与实际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⑥永安渠长安城外流路见《类编长安志》卷6《香积渠》,引交水,于香积寺附近香积堰,经赤栏桥、第五桥西北流入京城。永安渠故道香积寺以北清中叶时仍存在,详见嘉庆《长安县志》卷一四《山川》永安渠。
  ⑦黄盛璋:《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地理学报》第24卷第4期,1958年;史念海:《龙首原和隋唐长安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辑,17页注①。
  ⑧李郢:《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全唐诗》卷五九○。
  ⑨《全唐诗》卷五八一。
  ⑩《全唐诗》卷三五九。
  (11)权德舆:《周渭墓志》。
  (12)《全唐诗》卷四四九。
  (13)《太平广记》引《逸史》。
  (14)《全唐诗》卷三一七。
  (15)《全唐诗》卷五四八。
  (16)《唐两京城坊考》卷三。
  (17)《全唐诗》卷五八三温庭筠《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仅有存者偶成四十韻》。
  (18)史念海《唐长安城的池沼与林园》《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1999年。
  (19)欧阳詹《曲江池记》《全唐文》卷五九七。
  (20)王双怀《唐代风景区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1999年。

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李健超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