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长安的夏宫

作者:李健超







    
  关中为古帝王之州,自周秦以迄汉唐,莫不代建国都,宅中驭外。其河山景物之壮丽、城郭宫室之巍峨,说明这里自然地理环境相当优越。但是,盛夏气温很高,异常燠热。现代气象数据表明西安最高气温达45.2℃,不仅是关中平原上的一个高温中心,也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大“火炉”。然而,这还不是最高的气温记录,在我国5000年历史中,曾有五个暖期的温度都较当今高大约0°—2℃①,这从周秦汉唐时期关中的气候记录、动植物分布情况、古地理景观、古诗和物候情况等等中均可看出。所以,建都在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秦汉隋唐王朝,当夏季京城里炎景流金之时,统治者往往要到夏宫里去避暑,离宫别苑遍及三辅。秦代的夏宫叫林光宫,在关中平原北部今淳化县的甘泉山。汉武帝时,在林光宫的基础上扩大为甘泉宫。甘泉宫既是皇帝和大臣们的避暑胜地,也是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政治舞台,许多重大政治活动均在此进行。隋初,在京城大兴城(即后来的长安城)西北一百六十多里的天台山,大兴土木,兴建了仁寿宫以避暑。到唐初,夏宫发展为三座。一是以隋仁寿宫为基础扩建而成的九成宫;二是在长安城南终南山新建的翠微宫;三是在长安城北一百余里玉华山兴建的玉华宫。这三座夏宫,九成宫使用的时间最长,近半个世纪,而翠微宫使用的时间最短,只有短短几年。这些夏宫的修建都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的。现仅就这些夏宫的兴建、地理特征、废弃的原因及今后这些夏宫遗迹的开发和利用,略抒己见。
  一、唐长安附近夏宫的兴建和历史作用
  九成宫即今陕西麟游县城②。原为隋文帝时建造的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修复,更名为九成宫,唐高宗一度更名为万年宫,不久又恢复九成宫之名。宫周垣有一千八百步,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等,规模宏大,景色秀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是唐代夏宫之冠。据《九成宫醴泉铭》描写,九成宫“冠山抗殿,绝壑为池,夸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迢*(左辶右带)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辉,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至今九成宫的宫殿全部废毁,但文物遍布遗址之上。在天台山的九龙殿(即九成宫的排云殿),周广平坦,面积约九亩,有柱础、石块、残砖、破瓦,并有土阙遗址两处。排云殿附近还有“梳妆台”和唐太宗贞观六年所立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此外还有“御泉”,宫中泛舟的内海遗址以及马坊、南坊、北坊等可能是御林军的宿营地和牧监等。
  据《新唐书》本纪的记载统计,自唐太宗贞观五年修葺九成宫至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这47年中,太宗李世民曾有五年夏季在此避暑,而高宗李治有八年的盛夏在此度过。他们多是四月由长安城来到这里,待十月才返回京城,扈跸之众,历数月于兹,许多军国大事均在此处理。自高宗以后,就再没有李唐皇帝到此游幸了。
  那么,既然有九成宫这么一个清凉幽雅的夏宫来避暑,为什么又要在长安城南建造翠微宫呢?这大概是翠微宫距长安城较近的缘故吧!奏章朝发夕至,综理万机,与宫中无异。当时“公卿重请修筑”,唐太宗也就因“群下之志,南营翠微”。可惜没有留下有关为什么要营造翠微宫的资料③。翠微宫在长安城南五十余里的终南山中。终南山即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断块山,地形极为陡峭,壁立千仞,峰峦突兀。在一个叫太和的小谷中,有一块平广近一平方公里的山间平台,其周围都是山峰。唐高祖武德八年在这里相其冈原,发其榛莽,因岩壑天成之妙,置太和宫,唐高祖李渊也曾到此游幸。唐太宗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厌禁内烦热,在一道诏令中说:“顷年以来,忧劳烦结,暨至兹岁,风疾弥时,重以景炽流金,风汤溽暑,邅回几度,旭暮增劳,俯仰岩廊,寝兴添弊,唯冀廊景延凉,荡兹虚惙。近因群下之志,南营翠微,本绝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势……”于是使将作大匠阎立德“笼山为苑,自初裁至于设幄,九日而罢功,因改名翠微宫。正门北开,谓之云霞门,视朝殿名翠微殿,其寝殿名含风殿,并为太子构别宫。去台连延里余,正门西开,名金华门,内殿名喜安殿”④。
  阎立德只用了九天时间,草草将太和宫修葺了一番,而成翠微宫。李世民五月来到翠微宫,七月返回长安,第二年就到新建的玉华宫避暑去了。隔了一年,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李世民再度来翠微宫消暑,五月就病逝在翠微宫的含风殿,以后再没有哪个皇帝在此避暑。唐高宗时已改翠微宫为翠微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翠微寺为永庆寺。到南宋时,寺亦废。有游者题云:“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数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⑤虽然南宋时似乎寺庙香火冷落,但北宋改名为永庆寺后直到明代万历时还有石碑称永庆寺,延续达数百年。今称黄峪寺,寺仍在。大概黄峪系皇峪之讹,即有皇帝之宫殿在此。附近还有四处残存的舍利塔和花岗岩佛像。几年前在平整土地时,发现大量残砖碎瓦,有唐代初期的莲花纹方砖与素长砖、莲花纹瓦当等唐代宫殿建筑用的遗物,还有明代秦王朱诚泳的“登翠微山”诗碑等等。
  就在修葺翠微宫的当年,也发现了翠微宫在地理上的缺陷。翠微宫所在的地方太狭小,险隘,容纳不下百官和僚属,另外山路也过分崎岖。所以避暑于翠微宫的李世民下诏于宜君县之凤凰谷爰制玉华宫。
  玉华宫原名仁智宫,是唐高祖武德七年(624)五月开始兴建的,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开始扩建,改名玉华宫。遗址在今铜川市北玉华村附近,包括玉华山之凤凰谷、珊瑚谷和兰芝谷的广大地区,有五门九殿。“宫既成,正门谓之南风门,殿覆瓦,余皆葺之以茅。帝以意在清凉,务从俭约。匠人以为层岩峻谷,玄览遐长,于是疏泉抗殿,包山通苑。皇太子所居南风门之东,正门谓之嘉礼门,殿名晖和殿。其官曹寺署,并皆创立。微事营造,庶物亦扰市取供,而折番和雇之费,以巨亿计矣。及帝游幸,敕奉御王孝积于显道门内起紫微殿十三间,文甓重基,高敞宏壮。”⑥
  玉华宫建起后,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里度夏。他在玉华宫接见高僧玄奘并询问译经事宜,次年他就病逝于翠微宫。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有诏废宫为寺,便以玉华为名。寺内有肃成殿,永徽中奉敕令玄奘法师于此院译经”。⑦玄奘法师在玉华宫译经,最后逝世于此。这座宫殿到安史之乱时,杜甫至此曾见“故物独石马”,到北宋时连石马也看不到了。不过遗址仍可辨认,“盖其初有九殿五门,而可记其名与处者六……知其名而失其处者一,曰金飙门也。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田荒草,而榛荆也”⑧。至今虽然宫寺俱毁,但这里的自然景色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群峰回合,清流萦绕,芳草古木,天然趣成,还有砖、瓦当、石刻构件、刀、矛、斧、铜钱及唐宋佛教石刻及碑石等遍布遗址中。
  二、唐长安夏宫的地理特征
  夏日清凉是构成夏宫的基本条件。那么九成宫、翠微宫、玉华宫以什么样的自然地理优势取得了长安城附近夏季皇宫的地位?这应先从唐长安城炎夏说起。
  唐长安城即今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海拔高程只有400米,地势低平,夏季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冷空气很少侵入,所以天气炎热。盛夏常出现一周以上的连续少云天气,有时甚至20天干旱无雨。日最高温达到或超过35℃的日数平均每年27天,历史上(指有气象仪器观测以来)的极端最高气温高达45.2℃,这种长时间的溽热酷暑对居住在长安城里的人们来说是不堪忍受的,所以采取各种手段来避暑,例如制造自雨亭子等等。所谓“天子”之尊的皇帝,就选择清凉的地方建造避暑夏宫了。
  选择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清凉舒适呢?在地理条件上,首先必须是离长安城较近的山区。按照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的自然规律,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九成宫所在的天台山,是一条东西横亘、以黄土梁状丘陵为主的土石山,海拔在1200米左右。翠微宫地处秦岭北坡,是花岗岩地形,重峦叠嶂,海拔高度1100米。玉华宫坐落在子午岭南端的山谷中(子午岭余脉),子午岭纵贯陕北和陇东之间,为洛河和泾河的分水岭,也是黄土梁为主的土石丘陵地区,海拔高程是1400米左右。九成宫、翠微宫和玉华宫都比长安城高800米左右,则这些夏宫都比长安气温低5℃左右。如果再加上其他自然环境的影响,如茂密的林木、如茵的草地、一定的水域,都能影响到这些地方的小气候,所以这些地方的气温会更低。九成宫、翠微宫和玉华宫夏季的清凉,常被文人所称诵。例如九成宫“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圣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⑨。永徽五年春,唐高宗李治,在万年宫(即九成宫)对长孙无忌说:“此宫非直凉爽宜人,且去京不远。”乃亲制万年宫铭并序七百余字,群臣请刊石建于永光门,诏从之。这块石碑1958年尚在《九成宫醴泉铭》碑侧,铭序中也有“回回孤岭,秀三袭于云表。斜斜危路,环九折于云心。复涧澄阴,扇炎风而变冷。重峦潜暑,韬夏景而翻寒”的记述。玉华宫“时以为清凉胜于九成宫”⑩。因为玉华宫的海拔为1400米,比九成宫地势高约200米,山高气温低、风大,自然无溽暑之苦了。翠微宫历史记载较少,它的寝殿就叫含风殿,带有凉飕飕的意味,即便今日,从挥汗如雨的西安来到这凉风习习的黄峪寺,顿觉清凉宜人。
  夏季清凉是建造夏宫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还应当有复杂的地形,具备千姿百态的景观要素,如林木丰茂的山峦、幽静深邃的峡峪、广阔如茵的草地和蜿蜒回环的流水湖泉。这些自然界森罗万象的姿容,都是夏宫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九成宫傍水夹壑,山阳崇崖崛起,石骨棱棱;其阴平衍皆土,崖悬古柏,萦以葛萝,白松亭亭,连云干霄。遥望东南,石臼山高达1539米,蔚然深秀,突兀而起;再转视西南即为周王朝的发祥地——*(左月右无)*(左月右无)周原之北的岐山。石臼山和岐山宛如九成宫前面的阙门。九成宫附近,善水草及膏腴地,地平鲜原,泽茂草丰。当古公走马之郊,接非子犬丘之野。唐时国家养马场,所谓八马坊之一的甘露坊,原在九成苑下,后徙入苑内。这个甘露坊所管辖的地方自然绿草如茵。翠微宫建造于终南山中的一山间平台上,因岩壑天然之妙,借芳甸而为助,水态林姿,自然而成。环宫皆山峰,东南的翠微峰高1514米,西北的清华山高1248米。李白曾在一首诗中说:“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翠微即指青翠的山气,远望则翠,近之则翠渐微也。另外,古人还认为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这正是对翠微宫所处地形的真实写照。玉华宫周围许多高山峰都超过1600米,西南不远的凤凰山海拔1671米,是附近的最高峰。青山摩天,怪石嶙峋,苍松密布,沟壑幽深。这些复杂多变的地形,正是夏宫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之一。
  蜿蜒回环的河流湖泉更为夏宫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九成宫南临杜水,在宫门永光门以南、官坪以北、海西头以东、石沮湾以西的广大范围内原是一片茫茫巨浸,传说是汇水行舟游乐的地方。九成宫附近虽然有潺潺的溪流和坦荡的河水,以及碧波荡漾的内海,但是宫内本乏水源,缺乏清冽可口的泉水。按照这一带地形特点,是应当有承压泉涌出的。果然自流泉在这里奇迹般出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等人“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栏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绕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11)。铭文中虽然对唐太宗歌功颂德,但泉水确为九成宫增添了不小的魅力。
  九成宫的平地涌泉已视为神奇,玉华宫迸发的流泉更具有大自然造化的神功。“飞雨”、“水帘”均系悬崖上倾泻而下的瀑布。“飞雨”即人们所说的东宫,清凉的山泉从崖顶匐然而下,远望似千尺素练,近看如滂沱的飞雨。“水帘”即人们所说的正宫,悬崖上飞瀑直下,似喷珠,如水帘,故名。
  还应当指出,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外,唐代长安附近夏宫九成宫和玉华宫的地点选择是有一定的政治地理和军事地理意义的。玉华宫坐落在子午岭南端的山谷中,九成宫距子午岭南部余脉也近在咫尺。子午岭纵亘今陕甘边界,北起吴旗、志丹之南境,南抵铜川、耀县、淳化、旬邑之西部,南北长约150公里,东西宽约几公里到数十公里,岭顶是梁脊状丘陵,是北方游牧民族铁骑南下关中的军事通道。秦始皇时由咸阳北去河套、阴山的“直道”就是缘子午岭修筑的。所以子午岭对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捍卫关中曾起到重要作用。正由于子午岭在关中北部的屏障作用,所以北方游骑南下往往避开正面进攻而沿子午岭东西两侧的道路直趋关中。然而子午岭居高临下,又控制了西至六盘山、东至黄龙山的重要军事通道,既能隔断两侧通道南进之敌间的互相策应,又便于依托山区向两侧通道出击。而九成宫和玉华宫又扼守子午岭南端,地势险要,沟壑纵横,唐初把玉华宫建造于这里是与当时的军事形势分不开的。隋末唐初,地处北方的突厥连年南侵。正当高祖武德七年建造仁智宫时,东突厥颉利、突利两可汗进攻子午岭西侧的原州(宁夏固原),又连营南下,进扰朔州(山西朔县)、忻州(山西忻县)等地,进逼邠州,朝廷中有人慑于突厥大军压境,曾打算放弃长安,南都樊、邓。由于秦王李世民等人的力争,唐高祖才未迁都。所以唐初建夏宫于强敌南下之交通要道之上,并在这里狩猎和举行军事演习,是有其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的。
  三、唐长安夏宫的废弃与今后的开发利用
  唐长安附近夏宫的废弃,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翠微宫山路崎岖,又十分狭隘,自唐太宗在这里病逝以后,便改为翠微寺。玉华宫从改建到使用时间也很短。当唐太宗逝世后的第三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也改玉华宫为玉华寺,成为引人注目的释译佛经、弘扬佛法的圣地。至此,经唐初高祖、太宗开辟经营的三座夏宫只剩下一座九成宫了。这座九成宫在唐高宗时期曾得到充分的利用。李治从永徽五年至仪凤三年曾八次避暑于九成宫,并不断加以修葺。但是高宗晚年,政权已落入武则天手中。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后,政治中心由长安转到洛阳,所以武则天就再也没有光顾九成宫。后来历中宗、睿宗直至玄宗李隆基,也多往返于长安、洛阳或长安、骊山之间。到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皇帝多操纵在宦官手中,政权岌岌可危,再加以吐蕃的铁蹄曾威胁到这里的安全。所以中唐以后的历代皇帝再没有机会去避暑和游幸九成宫,仅有的这座夏宫便湮没在蔓草榛莽之中。
  唐代夏宫是为唐代封建统治者所享用的。世易代移,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早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然而这离宫别苑的自然景色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经过改造,在今天,不仅能成为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旅游点,而且也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友人。
  翠微宫遗址在秦岭北坡,西北距山色俊秀的清华山只有1公里,距沣峪口也不到5公里,东面就是风景名胜区南五台和翠华山,这些多如繁星般的历史古迹与清丽别致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西安城南最兴旺的旅游区。翠微宫所在的黄峪寺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南望巍巍秦岭如海浪奔腾起伏,北眺茫茫关中平原,渭河若银带盘曲其间;平台之中到处是果木林;溪间流水,清澈见底,藤蔓攀附,山花烂漫。由于气候条件上的南北过渡性和地质史的原因,秦岭成为我国生物资源的宝库,如果能建立一个“秦岭大观园”,集其珍品像金丝猴、大熊猫、羚牛以及秦岭中的特有奇花名木,再在翠微宫遗址附近仿造古朴幽雅的古建筑,既有旅游价值,又有科学价值。
  玉华宫遗址东南距铜川市30多公里,地极清幽,重岗青翠,绝谷深邃,长藤垂荫,瀑布飞湍,其清凉胜于九成宫。烈日炎夏从闷热如炉的城市,置身于银瀑飞溅、环境清幽的玉华山却是不可多得的清凉世界。冬季,此地银装素裹是理想的滑雪场地。这里有公路通往铜川、西安,又有梅七铁路经过宫前,只要加以人工整修,它不仅可成为陕西最大煤都铜川的一个自然游览区,而且将是陕西的重要旅游资源。
  九成宫附近绮丽迷人的景色,历代文人多有称颂。至今遗留的《九成宫醴泉铭》石碑和唐代石砌水井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从唐代李思训所作《唐九成宫纨扇图》可以想见九成宫当年结构宏伟、气象豪华的图影。再加上附近的玉女潭,峰峦环绕,层棱如削,山峰瀑布飞泻,状似鸡翘尾羽。还有慈神寺石窟内造型优美、镂琢工细的佛像,以及这一带土石山原的独特风貌,应该进一步开发利用,保护、维修和扩建部分宫殿和,亭台楼阁,重现九成宫艳丽的雄姿。
  总之,唐代的夏宫,作为封建皇帝的游乐场所是一去不复返了。但它所处的优美自然环境和所保留下来的遗迹,既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将要或正在为发展旅游休闲业发挥作用。
  (原载《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②九成宫所在地原名镇头,位于县城西五里。1969年,县城西迁至镇头。
  ③《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戊子,上幸翠微宫。冀州进士张吕龄献《翠微宫颂》,上爱其文,命于通事舍人里供奉。”《翠微宫颂》今佚。
  ④《册府元龟》卷一四《帝王部·都邑二》。
  ⑤《雍录》卷四“翠微宫”条。
  ⑥《册府元龟》卷一四《帝王部·都邑二》。
  ⑦《元和郡县志》卷三《关内道三·坊州·宜君县》。
  ⑧《□□□山纪碑》宋治平三年五月立,今存玉华山。
  ⑨《九成宫醴泉铭》。
  ⑩《太平寰宇记》。
  (11)《九成宫醴泉铭》。

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李健超著.-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