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李洁


  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与世界各国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与横跨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齐名,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和隋代,繁荣于唐宋,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
  这条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包括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航线以中国南部海域为中心,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1],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抵达红海海域,最后到达大食[2](阿拉伯帝国)。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这条航线通过海上丝绸贸易把中国和东南亚、西南亚、西亚和阿拉伯地区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不仅是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欧洲商品进入中国的中转站,也因此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这条商道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播和影响,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东海航线以山东的登州为起点,跨越黄海,经朝鲜半岛东渡日本。将欧洲文明,西亚、南亚以及华夏文明的传播延伸到亚洲的最东端。
  [1]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中,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山海经》记载:“西方有天毒国。”《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
  [2]大食:波斯语的音译,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