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塑像工艺研究——六朝时期:西方影响所带来的风格变化

作者:J.G. 马勒(美)


  3.3 六朝时期:西方影响所带来的风格变化
  在六朝时期,中国北部被所谓的“野蛮人”占领,这标志着人们的态度似乎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尽管这一时期的雕塑者也不太关注解剖学方面的问题并进而“修正”对身体的写实性描绘,但是他们已开始去塑造不同个体甚至不同民族人们的个性特点。汉人的幽默感依旧明显(图版2和32),那种通过简约的方式去表达更多含义的汉人旧有观念仍然是指导性原则;但与此同时,某些非汉人的观念似乎也已经出现,我认为其灵感来自于发源地,即哈达(Haddā)以及印度西北部与恒河流域相关的某些中心区域。120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第81页——原文页码,汉译者注),大规模的陶器制造是从3—5世纪,当时前往远东的贸易和旅行活动使得这些观念和图像传入中国。在巴克特里亚(Bactria)和安息(Parthia)〔1〕的希腊化传统的影响以及与奥古斯都(Augustan)时期罗马帝国的贸易背景下,这些观念和图像成为佛教社团表现其虔诚的一部分内容,而且我们还注意到它们的影响已经远至贸易南道和北道。哈达的陶像是用模子制作的,一般形制较小,易于运输;它们原本不上釉,在中国一直到隋唐时期才被加上了美丽的釉色。
  尽管哈达在5世纪的时候毁于嚈哒(Hephthalites)之手,但是其雕塑却在此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广泛地传播开来。注重表现个性,突出民族、阶层、职业和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新出现的特点在早期中国雕塑中比较少见,似乎应该是从那个遥远的地方引入的。当时中国北部的统治者北魏鞑靼人(Wei Tatars)也曾控制了位于贸易北道上的一些中亚城市,而哈达风格的希腊化佛教艺术在这些城市中曾十分繁盛。随着犍陀罗地区的佛教高僧〔2〕和不见著录的旅行者的到来,这种影响又进一步地渗透到了中国。种种迹象表明,这种艺术的东传不仅反映在主题和风格上,也表现在工艺上,而呾叉始罗(Taxila)和哈达似乎是这些绿洲城郭工匠们的母校。
  〔1〕参见附录3。
  〔2〕参见附录4。
  

唐代塑像中的西域人/(美)J.G. 马勒著; 王欣译.—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