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纺织品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彩绘绢衫复原研究

作者:顾春华





  一、墓葬背景
  彩绘绢衫为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楼兰城北LE壁画墓清理中发现,楼兰LE壁画墓地为汉晋时期遗存墓地。
  楼兰考古分为两个时期,一为距今4000年左右,楼兰史前遗存;另一时期为楼兰汉晋时期遗存。汉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物质文化的频繁交流,新疆的山普拉、尼雅、营盘、楼兰等地的服饰汇集了西域本地及东西方不同的技术、艺术风格。彩绘绢衫上的花卉纹样与新疆克孜尔石窟第85窟及库木吐喇石窟第43、第63窟壁画上的植物纹样有相似之处。
  二、彩绘绢衫的现状
  1、外观
  绢衫实物为单衣,残成数片。左衽,右襟上挖出半圆形领口,束腰,宽摆,右侧自髋部向下开衩。面料为本色绢,成衣后手工描绘,带有图案的部位存在明显褪色。在侧缝处将已彩绘的绢衫进行了缩缝(缩缝尺寸及缩缝部位起始点将在缝制过程中详细介绍)。
  2、尺寸
  身长120厘米,肩袖通宽残157厘米,下摆宽90厘米,右侧衩高43厘米。
  3、图案
  彩绘绢衫前襟上留存图案较多,但均有破损,系成衣后再进行手工描绘(图1)。手描线条劲秀、平涂色块均匀,由于是手工直接描绘,因而图案并不十分规则。除了衣片破损处图案不完整外,保留下来的图案在涂有蓝色处最为模糊和不完整。胸襟上有一尊站在莲花上的人物图像,色彩为红、蓝、土黄、绿色,破损最为严重;前襟下方有一璎珞图案,色彩为红、蓝、土黄三色,保留较为完整;在人物及璎珞的周围满绘花卉,造型主要有八种形式,色彩为红、蓝、土黄三色,在不同的图案上交互搭配,具有一定的美感。
  4、破损情况
  (1)全幅大面积的破损主要在后片及里襟处,难辨原貌(图3、4)。
  (2)前襟衣片及图案保存相对较完整,右侧缝腰部上下及前襟左下角处破损较大,因此笔者将前襟结构及图案作为复原重点。
  (3)右袖保存较为完整,左袖破损大,只剩下与里襟相连的一部分。
  (4)整体小的破洞和裂口较多,主要集中在绘有图案的部位,尤其是人物部分破洞较大,从眼睛以下至膝盖以上全部残缺。
  三、彩绘绢衫原状的研究
  1、结构特征
  彩绘绢衫原状的结构及尺寸主要根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实物照片、绢衫残缺结构线描图(图5)及相关史料推测得出。对于其中缺损部位,是将实物与史料相结合后得出完整的形制图与裁剪图。绢衫结构特征为左衽,前片横向尺寸以前中心线为对称,且前片上有多道左右不对称的分割线;后片尺寸及分割线的位置均以后中心线对称;圆形领口,收腰,右侧自髋部向下开衩,里襟边缘线为直线(图6)。
  通过对原物照片、史料的研究及对残存衣片的比例测量,绢衫在腋下、腰部及下摆的宽度是以前中心线为对称的,因而可推测出前中心线到左袖袖口的长度与前中心线到右袖袖口的长度应是相同的,前中心线到右袖袖口的长度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绘制的结构线描图(图5)上测量出为95厘米,因此推断绢衫原肩袖通宽应为190厘米。身长120厘米、下摆宽90厘米,右侧开衩点距下摆的高度为43厘米,腰部最细处为54厘米,前襟与里襟在左边侧缝的交点距下摆62厘米,袖口宽15厘米,领宽20厘米、前领深15厘米、后领高2厘米(图7、8)。里襟边缝结构是根据原物照片沿着残余的里襟领部线条顺延下来,到前中心线偏右约6厘米的位置(里襟位置有待于进一步认证)。除了身长、下摆、开衩高度尺寸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给出外,彩绘绢衫各部位的其余尺寸主要是笔者根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给出的结构线描图,比例测量得到。
  2、裁剪片数的推定
  通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绘制的结构图可以看出前襟共分为三片,左右两边衣片形状为三角形。前襟与右袖断开处在腋下位置,分割线高度为28厘米,右袖在距袖口47厘米处有一断缝,断缝线长度为20厘米(图9)。里襟与左袖共分成三片,里襟与左袖的分割线从肩点一直到下摆,长度为120厘米,左袖上另一条分割线的位置与右袖片上的分割线对称(图10)。
  在对后片裁片的最初推断中,由于古代衣服多数是没有肩缝和袖中缝的,因此将后片与左右袖共分成六片(图11),与前片分片形式基本相同,因为只有这样分片才能将后片与前片在肩部合并起来裁剪,裁剪出来的服装才会没有肩缝与袖中缝。后来通过对绢衫原物照片的仔细分析并请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文瑛教授后发现,这件衣服有点特别,它是有肩缝与袖中缝的,后背是从中缝纵拼两整幅绢,并在腋下处与左右袖之间有两条对称的分割线,因此将后片与袖片重新分片,共为四片(图12)。
  另外在后领口处还有一片长20厘米、宽2厘米的后领裁片(图13)。通过原物照片可以看出,前领口及前襟边缝线的毛边是折光处理的,而后领与后片是有缝合线的,因此可以推断出后领是单独裁剪的。
  3、图案的推定
  彩绘绢衫上的图案很多,破损较大的里襟、后片及前襟下摆处可能都有手绘图案。通过对前襟上保留较完整图案的观察得出:整件服装上的图案分布并无一定的规律性,且由于手绘的原因,即使外形差不多的花型,其细节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在对彩绘绢衫图案的复原中主要是对保留较完整的图案进行复原,复原时参照原有的部分图案将破损图案补全。前襟图案留存相对较多,能够辨认出的主要有人物局部;围绕人物的花卉1、2、3、4、5、6及围绕人物的花卉6左上角图案与右边的图案;璎珞、围绕璎珞的花卉1、2、3、4、5;右袖上能辨认出的图案有三处,分别为右袖图案1、2、3(人物、璎珞及花卉的顺序是参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给出的图片及数字所定);里襟上只保留了两个不完整的图案。左袖由于衣片破损较严重图案没有保存下来,因此本次复原图案的总数共为二十个(图14)。
  (1)图案造型及尺寸
  通过对原物照片的研究发现,每朵图案基本上是左右对称的,但左右两边的图案又不完全相同。以下图表中的图案造型及尺寸主要是将原物照片上的残存图案通过放大比例测量得到。
  (2)图案位置
  图案位置测量方法:将原图照片按比例放大,逐个测量尺寸,纵向以肩线为基准量取图案最高点距离肩线的尺寸。横向由于没有统一的参照线,因此有选择的将前襟边缘线、右袖片断缝线、前襟右侧断缝线、里襟与左袖断缝线、右袖口作为参照线,以靠近参照线边上的图案边缘为起点测量横向位置。在图案的测量中可能会有误差,因此其位置的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4、面料的推定
  彩绘绢衫的面料为绢、本色,平纹织物。
  四、复原过程
  复原过程主要有面料的准备、裁剪、缝制及手绘图案四个过程。
  1、面料的准备
  在对复原面料的选定中,由于原物使用的是平纹织物,因此选择了白色平纹织物电力纺制作,门幅为1.14米,一件绢衫的用料约为4米。
  2、裁剪过程
  根据以上对绢衫结构的推断,本绢衫共分为十三片,由于后片左右是对称的,因此裁片图上列出十一片(图15)。
  裁片的放缝量为1.5厘米,下摆及袖口的放缝量为3厘米,由于彩绘绢衫在手绘后又进行了缩缝,因此,在左右袖缝、侧缝处又加放了2厘米留作缩缝量(每个部位的放缝量为笔者自定,现代服装的放缝量一般为1厘米,毛边进行锁缝,而本件服装的毛边没有经过处理,因此作者将毛边放到1.5厘米以增加耐磨度)。
  3、缝制过程
  本复原品全部采用手工缝制,衣片缝合的线迹宽度为0.3厘米,在前襟、领口、袖口、里襟边缘及下摆的明线迹宽度为0.2厘米。线迹宽度为作者对原物照片上的线迹通过目测得到。
  (1)缝制步骤
  1)首先将前衣襟的三片1、2、3缝合。
  2)右袖片的两片4与5缝合。
  3)将缝合后的前襟与右袖缝合。
  4)左袖两片7与8缝合。
  5)里襟与缝合后的左袖缝合。
  6)将对称的左右后片在后中缝处缝合。
  7)将缝合后的后片与分别与后片左袖、后片右袖缝合。
  8)将缝合后的前襟、右袖与缝合后的后片、右袖在肩线处缝合(图16)。
  9)将缝合后的里襟、左袖与缝合后的后片、左袖在肩线处缝合。
  10)将前后片的袖缝与侧缝缝合。
  11)绱后领并将后领口折光。
  12)前襟领口及边缝折光。
  13)里襟领口及边缝折光(图17)。
  14)左右袖口毛边折光(图18)。
  15)右侧开衩部位边缝折光(图19)。
  16)前后衣片及里襟下摆折光。
  17)将左右袖缝及侧缝部位缩缝(图20,本步骤将在绢衫彩绘图案后完成)。
  2、缝制过程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1)绱后领
  在缝制过程中发现,原物照片中的前领口及前襟处的毛边是直接折光处理的,而在后领口处却有缝合线,说明后领是单独裁剪后再与后衣片缝合的。后领的形状是左右对称的,但是在绱领时左右两边的处理并不相同。首先将后领与后领口缝合,然后将后领左边与里襟领口及肩线缝合(图21),右边只与肩线缝合并未与前襟领口线缝合(图22),最后将后领毛边折光处理(图23)。后领缝合形式主要是参照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绘制的彩绘绢衫结构图。
  (2)袖口及侧缝的缩缝
  缩缝是在绢衫基本缝合完成后,再将人物、璎珞、围绕人物的花卉、围绕璎珞的花卉、右袖片及里襟上的图案手绘在衣片上后进行的,将左右两边的袖缝、侧缝一直到下摆(右边侧缝缩缝到开衩位置)进行了缩缝,缩缝量为2厘米。缩缝量2厘米是笔者根据原物照片推断的,是否与原状尺寸相同有待于进一步论证。根据原物照片,可以看到在袖口的位置进行了缩缝(图26),而且是在袖口的毛边折光后缩缝的,根据原物照片虽然可以推断出在袖口处是有缩缝的,但是缩缝从袖口一直要缝到哪里结束,通过照片却无法得出,因此其缩缝的位置是笔者根据原物照片推断得出。
  原物缩缝的形式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在绢衫反面将缝合后的袖缝线及侧缝线再向里2厘米以平缝的形式进行缩缝;另一种为在绢衫的正面以挑缝的形式进行缩缝,笔者采用的是第一种形式(图27)。
  4、手绘图案过程
  (1)手绘颜料的选定
  在最初的设想中可选用纺织品颜料、丙烯颜料、酸性染料或国画颜料在面料上进行手绘。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纺织品与丙烯颜料画在布上质感较硬,与丝绸面料的柔软性不协调;而酸性染料画在丝绸上容易晕染,因此最终选择了国画颜料来表现。主要是因为国画颜料里的硃砂与酞青蓝与彩绘绢衫上的红色与蓝色非常接近,而且在面料上手绘后质感柔软与丝绸非常协调,虽然也会有些晕开,但不是很明显。
  (2)图案及色彩的确定
  由于人物图案破损较大,在复原图案前查阅了很多魏晋前后时期的人物图案,未找到类似的图案作为参照,无法对其进行完整复原,因此,只绘制了在原图上能够看清的一部分图案。其他图案多为花卉,都有破损,但基本上是左右对称的形式,根据原图,将给出的破损图案全部补全后画出。
  人物、璎珞及花卉图案的色彩主要有蓝色、红色、土黄三种,原图照片上每一朵花卉的色彩都是不太一样的,同种色调有深有浅,可能是彩绘绢衫保留时间较长,面料及上面的图案受到的腐蚀不同,加上相机或电脑显示有色差,导致图案色彩不一。笔者根据绢衫上保留较完整的图案色彩,最终将硃砂与酞青蓝定为本次复原图案的主要色彩。
  (3)手绘步骤
  用铅笔在丝绸上画出图案形状。依次绘制人物及围绕人物的花卉,璎珞及围绕璎珞的花卉,里襟图案,右袖图案。
  五、小结
  1、结构
  复原后的彩绘绢衫与原物的结构、尺寸基本一致(图28)。
  2、图案
  复原后的手绘图案与原物照片相比,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原物图案缺损部分是笔者参照原图补全的,由于原图是残缺的,因此补全部分无法得到认证。
  在前襟、里襟、左袖上除了复原出的图案以外,还有很多破损较大或完全破损的图案无法准确绘出,笔者推断原物在前片上应该是布满图案的,根据原物照片,对这些完全缺损的图案进行了推测(图29)。
  3、难点及问题
  在彩绘绢衫的复原中有几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一为后领与后片、前襟领口、里襟领口缝合的形状;二为侧缝、袖缝缩缝量及缩缝位置的起始点;三为彩绘绢衫上各种花卉图案的造型、尺寸及相对位置。以上三点是笔者根据原图照片通过放大比例测量得到,由于原物照片不是很清楚且在拍照时可能会有角度的偏差,因此作者不能确定是否与原物一致。
  本次复原主要是对彩绘绢衫的结构及手绘图案进行复原,笔者基本上将其准确完成。在复原中难度较大的是对残存人物图案原貌的确定,由于没有找到更为明确的相关资料,因此无法将人物图案完整复原出,深感遗憾。

西域异服: 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艺术复原研究/包铭新主编.-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