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纺织品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尼雅鸡鸣枕复原研究

作者:王淑华





  一、复原对象和现状
  出土时间:1959年
  出土地点:民丰尼雅遗址1号墓出土
  发掘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
  保存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考证年代:东汉(公元25~220年)
  面料:“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文句锦.
  规格:长46厘米,宽16厘米,高10厘米1
  195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民丰县尼雅河地区挖掘出土的一个保存完好的东汉枕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称为“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在下文中,一律称其为“尼雅鸡鸣枕”(图1)。
  保存现状:基本完好,图中清晰可见头枕部位有血迹,轻度腐蚀。由“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缝制而成,作两鸡首相背状,鸡首尖嘴。
  二、背景
  尼雅遗址南北分部大约22公里,东西以河渠为界最宽处6公里左右。遗址西北郊约2公里处,有一片墓地。1959年新疆文物考古所考古队首先发掘了59MNM001号墓地,墓地里有一具胡杨木棺木,棺内有左右2具干尸并存,男尸上衣穿着一件“万事如意”锦袍,锦袍底襟上补缀着一条“延年益寿大益子孙”纹锦,布裤,缀有绿色花草动物刺绣“延年益寿大益子孙”纹锦袜,黄绢单帽,锦制的口罩和手套。男女头下各枕鸡鸣枕一只,用“延年益寿大益子孙”锦缝制而成。之后又出土了大量同一时期的丝织品,如织锦、绮、绣、绢等,其中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讨南羌”锦、“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安乐如意长寿无极”锦等。
  三、复原可参照的其他鸡鸣枕
  1、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尉犁县孔雀河北岸的营盘古城附近发现一座贵族墓地,墓主人头枕中原锦缎制成的“鸡鸣枕”。考古队专家推测为汉晋时期的丝织绣品,面料是绮,长46厘米,高8厘米,特征为淡黄色对禽对面纹绮缝缀而成,枕两端下垂成鸡头样,各缝缀4瓣形花叶状红色绢饰。编号000241(图2-1)。
  2、现藏于吐鲁番博物馆的一只鸡鸣枕,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图2-2),专家推测为高昌郡时期物品(高昌郡时期界于公元327年~460年之间,大致时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高7.8厘米,长26厘米,由淡黄色麻布缝制而成,用红绢缝缀鸡冠,黑线绘出眼睛和羽毛。2鸡头、鸡尾特征明显,两端不对称。
  尼雅墓地、营盘墓地及阿斯塔那古墓分别出土的三只鸡鸣枕,说明汉、晋及后来的时期在丝绸之路一带广泛流行过使用鸡鸣枕或丧葬用鸡的社会风俗。而丧葬时用鸡是因为鸡有辟邪驱恶的功能。
  四、分析和推断
  1、形状:从实物的图片来看,鸡鸣枕两端形状和尺寸对称。
  2、结构:将鸡鸣枕的版型复制出来后,展开呈平面摊开,基本形状呈等腰三角,中间各有两道省,底片为两头尖的形状。
  3、图案:图案由兽类、云气(穗状云)、“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铭文组成,排列为纬向排列,形成经向彩条效果。
  4、颜色:鸡鸣枕的面料颜色为绛色,由于年代久远而产生变化,但是据古汉语词典介绍,绛色为深红色,在古代,红色有赤、朱、丹、绛、红。“五个字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及浅的不同程度排列,应是绛、朱、赤、丹、红”。3可见,鸡鸣枕的底色应是很深的红色。
  5、填充物: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专家介绍,鸡鸣枕内填充物多为粟米。
  五、复原计划
  针对尼雅鸡鸣枕的具体情况,再考虑到现实中的限制因素,经过调整,复原过程有如下计划:
  1、采用两种方案进行复原。两种方案的形状、尺寸、颜色一致,但图案有差别。两个方案分别用尼雅墓地同时期的“宜子孙”锦中的图案和营盘墓地出土的红地水波纹图案来表现(图3、4)。
  2、枕头形状与版型结构与原板型完全保持一致:鸡身长46厘米,宽16厘米,高10厘米;两鸡首相背状,鸡首尖嘴,高冠作锯齿状,鸡身中间有四个省道。
  3、现代市场不容易找到同类织锦,因此使用平纹的丝织面料,深红色地。
  4、刺绣成本过高,图案采用丙烯颜料手绘表现。
  5、由于粟米容易漏出,鸡鸣枕内填充物由粟米换为大米。
  六、复原步骤
  1、根据原实物,考古队测量各部分尺寸为图5所示:
  2、版型:由于鸡鸣枕形状特殊,缺乏现有的版型参考资料,所以只能逐渐由推测调整到制作这个过程来制板。如表1步骤,图6为推测出的鸡鸣枕的平面板型图。
  3、图案和排列:鸡鸣枕形状特殊,使图案的具体辨明有困难,方案一中的图案由尼雅出土的同时期同类织物“宜子孙”锦作参考,可以推断鸡鸣枕的图案内容和排列;方案二用另外一出土鸡鸣枕图案“红地水波纹”作为代替。两种方案图案的排列均为四方连续(图7)。
  图案的单元尺寸:根据赵丰的《中国丝绸艺术史》第125页中“……由于当时织造技术的限制,图案沿纬向方向的循环均大于经向循环,后者一般不超过9厘米,而前者往往是幅度的1/3,甚至全部。”4可以推断出,方案一中图案的一个循环的宽为16.7~50厘米,长度在9厘米以内;方案二则根据一块营盘出土的长52厘米、宽为38厘米的“红地水波纹”面料,计算推断出图案的一个循环的长为8厘米以内,宽为3厘米以内。
  4、色彩:鸡鸣枕的面料颜色为绛色,笔者在潘东色卡里找到一种最接近的颜色,色号是PANDONG181760TC,如图8。另外图案上的蓝、黄二色都有褪色,不如原来的鲜艳,而白色则发黄,笔者无法分清黄色和白色的具体分界,所以无论白色部分或黄色部分,一律用白色来复原。
  5、显花工艺:实物的显花是通过织造形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采用绣花或者手绘的形式来表现,但是绣花成本高,因此最终成品由作者本人手绘。
  6、面料:用深红色平纹丝质面料来代替。
  7、复原结果:如表2所示。
  七、存疑及期待改进之处
  复原实物与出土实物相比,形态、色彩、板型和结构基本一致,但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可以改进的地方,期待在将来有更多的相关资料协助我们进深一步探讨。
  1、在图案复原的过程中,作者先将布片裁剪成型,后绘制图案。绘制完毕后,由于丝绸较轻薄,颜料特性使布片不规则地回缩,造成了尺寸上一定的误差。
  2、本次复原由于没有出土实物的参照,在进行结构复原时,参考《丝织品考古新发现》中图片及标注的三个尺寸的基础上,根据图片效果自行确定。另外笔者由外形的尺寸来推测内部结构和尺寸,得出的数据具有主观性和随机性。
  3、出土实物有没有内衬,由于没有实物可以考证,笔者两种方案都暂时没有加内衬。
  4、虽然《丝织品考古新发现》中图注里说明鸡鸣枕形状为“作两鸡首相背状”,但是由图片不能确定是否两头都有锯齿形鸡冠,笔者暂时只做了一只鸡冠。
  注释:
  1 赵丰:《丝织品考古新发现》,艺纱堂/服饰出版(香港),2002年。
  2 李萧:《吐鲁番文物精粹》,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3 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
  4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

西域异服: 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艺术复原研究/包铭新主编.-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