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碑铭与墓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从《安公康夫人墓志》看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作者:龚静


  中华民族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正如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讲“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①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数量殆万计的出土唐代墓志,给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历史的许多新资料。当前我们在思索民族问题的时候,读读大唐西市博物馆藏的这方唐墓志——《安公康夫人墓志》也许能引起我们对丝绸之路和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的许多思考。
  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古长安(今西安)开始的,伸向西域的以丝绸为主的贸易商路,始于周秦,盛于汉唐,是东西方最早的文化交流通道。汉代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路线逐步开辟,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西方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人类发展史上意义十分重大。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把中国人称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即“丝绸”之意。)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个浪漫的名字来形容中国西部通往欧洲的贸易路线,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绵延七千多公里,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了西方,西方的珠宝、香料、药材和宗教艺术传入了中国,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友好交往的有力见证。丝绸之路犹如一架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形象地把它称作“对话之路”。丝路沿线生活的人们通过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彼此之间相互学习、通婚,使得不同民族、文化和种族之间相互融合,他们之间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这一方唐代墓志——《安公康夫人墓志》,对我们了解丝绸之路,了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珍贵的资料。
  这方“大唐故处士安公康夫人墓志铭”文字不多,录文于下:②
  夫人讳敦,其先康居国人也,晋太始年中,奉表献真珠、宝物,因留子孙,遂为河南洛阳人焉。远叶散而弥芳,长□委而逾浚。惟祖惟父,志笃忠贞。夫人禀秀芝田,含芬兰畹。体韵凝寂,襟神朗悟。进退合轨,折旋成则。亦既有行,作嫔君子。闺闱允睦,苹藻剋修。诫为善于施衿,励断机于废业。加以薰修净行,究毗梨之奥旨;专精内典,披妱路之幽宗。安公絜志山泉,不拘俗尘。舍兹名利,证彼慧舟。转读大乘,夙夜匪懈。岂谓徒闻预善,奄促遐龄。以仪凤三年八月廿五日,卒于旗亭里。权殡于河南县平乐乡之原。宿草已深,松槚斯树。霜露之感,遽改炎凉。夫人孀居釐室一十余载,滋味屏绝,绵历数周。崇仰福田,精诚弥固。方冀倚庐垂训,奉慈爱于遐龄,而陟屺无瞻,空号慕于原野。呜呼哀哉!以垂拱二年六月五日,寝疾卒于旗亭里第。即以三年岁次丁亥二月乙未朔十五日己酉,合葬于北邙之平原,礼也。亲宾吊伤之容,临悲风而雪涕;孺子旋疑之感,仰穹苍而靡诉。式镌翠琬,用纪徽猷。乃为铭曰:
  阆风西峙,太史东流。马来金代,人移旧丘。惟祖惟父,寔播徽猷。如松如桂,且温且柔。其一。笃生令淑,惟家之媛。既笄具德,作仇良彦。洽契松筠,始终无变。念彼滕鼠,仰酬兰眷。其二。阅川去矣,春景不留。有为泡影,如寄如浮。良人夙逝,遽列行楸。百身无赎,心之怀忧。其三。愁恨伤年,奄辞兰渚。式遵同穴,凄酸行旅。冥冥大夜,昭昭寒暑。图史扬分,懿声斯杼。其四。
  垂拱三年二月十五日右千牛率府长史王珪撰。
  公元686年去世的志主康敦,是一位生活在唐高宗、武则天時代的女士,她的祖先生活的康居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说起来,康国人还是从我国河西走廊迁出去的。他们原本生活在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逼迫而西迁中亚。为不忘本,仍称昭武九姓国家之一。后来康敦的先祖西晋泰始年间(265—274)来到中国,进贡的物品是珠宝。在晋史上可以查到相关的史实,《晋书·四夷传》称:“康居国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泰始中,其王那鼻遣使上封事,并献马。”安公康夫人的墓志可以补史籍之缺,当时不仅献马,还“献真珠、宝物”,而且有的客人来了以后,再没有回去,留了下来,“遂为洛阳人”,成了洛阳人了。这是康姓的一部分人,来来去去于中国内外的一个故事。
  康敦的丈夫安公,生前“转读大乘,夙夜匪懈”,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既姓安,也应是来自中亚安国的人,即来自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人。康软和安公在中国喜结连理,共同生活了一辈子。墓志记载安公“絜志山泉,不拘俗尘”,远离名利场。康敦的前辈:“惟祖惟父,志笃忠贞。”说到康敦:“作嫔君子,闺闱允睦。”他们在中国住久了,讲忠贞,讲和睦,不图名利,思想观念都正统化了,完全融入中华大家庭。
  唐时,康国人仍频频来中国,仅据《册府元龟·外臣部》统计,入唐朝贡便有41次之多。他们“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傍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③靠丝绸之路做中国生意发财,应该有许多人留在中国没有走。唐德宗时有一次清点在长安的外国人,数量多达四千,全都享受着唐政府的供养补贴。国家为应付安史乱后的困难局面,决定停止供养,请他们回国。新政策公布后,长安的各国客人表示理解,但是即使不再享受国家补贴,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去。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应该很快都融合进中华民族的一些兄弟民族里了。
  这方安公康夫人墓志,讲述的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丝绸之路上交流的不仅是物质和文化,还有人种的交流。这是一个属于白种人的中亚粟特人融人中华民族的生动事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人种的交融是正常的历史事实之一。时至今日,民族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现今不必有过分的隔阂,更不必有彼此的排斥和仇恨。因为在每一个人的血液里,都可能融合了多个民族的血统。正是这样不同种族间的远缘婚姻,使人们的智商更发达,体魄更健康。这样一个历史常识,或许会对我们有一些启迪和帮助,从而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原载《安康日报》2009年10月11日。作者龚静,史学硕士,安康学院政史系讲师。)
  ①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② 本文此次修改时,使用了本人参与的属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和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整理与研究”集体研究成果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的录文,补正为全文。
  ③ 《册府元龟》卷九六一土风三,凤凰出版集团,2006年12月,第11133页。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研究/吕建中,胡戟主编.-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