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语史研究

语言文字全文图书

(二)唐代的漠北“回纥”与“回鹘”

作者:陈宗振


  据《旧唐书》《新唐书》和《唐会要》诸书记载,回纥分为内九族和外九部。
  内九族又称“九姓回纥”(另有“十姓回纥”),外九部又称“九姓乌古斯”。回纥的内九族为药罗葛(此为初期的可汗之姓)、胡咄葛、咄罗忽、貘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外九部是回纥与其他较大的部落联合的集团,按《唐会要·回纥》记载外九部是: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这样回纥就由部落联盟逐渐发展形成回纥民族。
  回纥民族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7世纪初他们又活动在色楞格河流域。8世纪初,突厥默啜可汗强盛,夺取了铁勒故地。在其压力之下,一部分回纥人和契苾、思结、浑三个部落越过沙漠进入河西走廊的甘凉之间。漠北、天山东部一带和河西走廊就是唐代回纥活动的地区。随着生产力和以马匹贸易为主的经济发展,回纥的政治军事力量也逐渐增长。
  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回纥首次与唐朝发生政治、经济联系;630年回纥联合薛延陀进攻突厥,并灭掉东突厥,回纥声威大振。其首领菩萨自号颉利发,在土拉河建立了他们的统治中心。646年,菩萨的继承者吐迷度,联合仆固、同罗等部协助唐朝进攻薛延陀,薛延陀的多弥可汗被杀,吐迷度自称可汗。吐迷度率铁勒13部到达黄河北岸,表示愿意臣属唐朝,开唐、回纥亲密关系之先河。
  唐朝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在回纥地区设瀚海都督府,下设6府7州,府设都督,州设刺史。此后唐与回纥经常在政治、军事上互相协助,平定内乱或抵御外族入侵;在经济上开展回纥的马匹、貂皮等与唐朝的丝绸等货物的交易,真可谓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亲密关系。
  公元682年,东突厥后裔阿史那氏骨咄禄兴起,于685年(唐垂拱元年)叛唐复国,是为后突厥汗国或称东突厥第二汗国。骨咄禄多次攻掠回纥,回纥在与后突厥汗国的斗争中,逐渐强大,成为漠北强大民族之一。
  回纥属于广义的突厥,与建立突厥汗国的狭义的突厥是语言、文化基本相同的民族,一向有合有分。所以回纥的官制、社会的部落、阶级制度等均与突厥相同。
  734年,突厥的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混乱,回纥与拔悉密、葛逻禄乘机独立。742年,回纥、拔悉密、葛逻禄联合向突厥进攻,杀骨咄禄叶护,立拔悉密酋长为可汗,回纥、葛逻禄为左、右叶护。744年,拔悉密可汗擒杀突厥余众首领乌苏米施可汗,而回纥的骨力裴罗又攻杀拔悉密部的可汗,称骨咄禄毗伽可汗,建牙于鄂尔浑河上游的斡儿朵八里,从而建立了鄂尔浑回纥汗国。
  788年(唐贞元四年),回纥顿莫贺可汗自请将汉文译名改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此后,汉文译名就改称“回鹘”“回鹘汗国”了。
  回鹘汗国最强盛时疆域广阔,东起大兴安岭,西至七河流域,西南至真珠河(锡尔河)、拔贺那(费尔干纳),南界河套以及北庭、于术(今焉耆西北),北抵贝加尔湖。
  漠北回鹘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采用与突厥汗国一样的突厥文。属于回鹘的突厥文碑铭有《磨延啜碑》《铁尔浑碑》《九姓回鹘可汗碑》等。
  回纥最初信奉萨满教,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以崇拜天神为主的多神教。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摩尼教,于7世纪中传入唐朝,后再由唐朝传入回纥。初期摩尼教徒受到萨满教徒反对和迫害,后因回纥牟羽可汗被摩尼教徒说服,转而信奉摩尼教,摩尼教就成为国教了。
  回鹘汗国一向与唐朝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友好关系,在政治上,历代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在其领域内实行突厥官制和唐朝官制并存而有分工的制度;在经济上仍以畜牧业为主,特别是马匹在战争、生产、生活和贸易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唐朝有大宗的绢马交易以及粮食、茶和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流,又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交通线,所以经济较以前有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唐朝皇帝还多次以自己的女儿或妹妹以公主身份嫁给回鹘可汗,从而更加强了双方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的联系。特别是在手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唐朝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对于回鹘社会的繁荣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832年起,回鹘统治集团内乱,几年之内昭礼可汗、彰信可汗先后被杀,加以连年灾荒,葛逻禄、黯戛斯与吐蕃结盟,隔断了回纥与中亚的通商要道,回纥经济也受到重大打击,国力渐衰。到840年,回鹘将军句录末贺引黠戛斯兵杀*(外厂内盍)馺可汗,回鹘汗国最终因内忧外患而灭亡。
  回鹘为黠戛斯所破以后,宰相馺职保护庞特勤等率领15部落西迁,最后迁徙到葛逻禄游牧处,后来又联合葛逻禄、样磨等部建立了喀喇汗王朝(或称“葱岭西回鹘”);另一部分迁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凉州、沙州等地,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或称“河西回鹘”);还有一部分西迁到今吐鲁番地区和吉木萨尔一带,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或称“西州回鹘”)。

维吾尔语史研究/陈宗振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