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语史研究

语言文字全文图书

(三)高昌回鹘王国

作者:陈宗振


  “高昌”一名起源于西汉时期。原指今吐鲁番县城东胜金口南面二堡和三堡之间的古城及其周围,其地原有高昌壁。后来指以吐鲁番为中心的吐鲁番盆地。高昌又有“火州”“和州”以及后来根据突厥语音译的“哈喇火州”“哈喇火者”“哈喇和卓”等不同译名。又因高昌壁即唐西州,所以高昌回鹘亦称“西州回鹘”。
  据《史记》《汉书》的记载,远在公元前2世纪时吐鲁番盆地已经有车师人在此居住,建立了车师国。车师分前、后部,前部驻吐鲁番盆地;后部驻天山以北的北庭一带。公元前2世纪末,西汉同匈奴在西域展开争夺,于前108年进军吐鲁番盆地,前89年车师王降汉,成为西汉政府的部属。西汉在盆地屯田、驻军。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吐鲁番盆地及西域其他地区正式归于西汉版图。
  到了公元444年,漠北的游牧民族柔然的势力西达天山南北,立汉人阚伯周为高昌王。后来三易君主,高昌王为麴嘉,麴氏高昌政权存在140年(500—640年),与中原隋、唐王朝往来密切。640年(唐贞观十四年),麴氏高昌联合西突厥叛唐,唐派兵攻破高昌,灭之。在其地设置西州都督府,直接管辖高昌地区。
  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的庞特勤率15部西迁后,其中的一部分大约先集中在北庭(今吉木萨尔)附近,不久又越过天山进入焉耆地区。庞特勤在此自称叶护,其部众在博格达山(天山东部主峰)周围放牧。在得悉逃到漠南的回鹘乌介可汗被杀后,庞特勤称可汗,唐朝在856年曾经予以册封。
  9世纪60年代,北庭一带的回鹘人中出现了一位名叫仆固俊的新首领,他就是高昌回鹘王国的真正缔造者。
  从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发生“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向唐朝的西部进攻,尽占陇右及西域的于田、北庭、西州、龟兹等天山南北地区,高昌即归吐蕃管辖。仆固俊在高昌地区与吐蕃展开斗争,率领居住在高昌的回鹘人,向已经统治安西(今库车一带)的吐蕃统治者进攻。866年(唐咸通七年),仆固俊自北庭出击,大败吐蕃大将尚恐热,夺取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地,并将尚恐热斩首,派人将首级带到唐朝京都长安。
  高昌回鹘王国的首府设在高昌城,即今吐鲁番高昌故城。其疆域有几种说法,比较可信的是10世纪80年代河中地区萨曼尼王朝人所写的《世界境域志》所说的东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冰达坂(阿克苏北),南距吐蕃(今和田、敦煌间)。高昌回鹘王国于12世纪中归属西辽,13世纪初归附蒙古。
  高昌回鹘除畜牧业外,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许多回鹘文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表明,高昌地区盛产葡萄、瓜果、棉花,有古老的适合高昌地理特点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从此,回鹘人逐渐由从事畜牧业为主转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高昌回鹘王国地处东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回鹘人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和国内其他民族的文化,逐渐形成王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在宗教方面,其主要宗教是佛教,《法华经》《华严经》《金光明经》等许多主要的佛经以及《玄奘传》等都被译成了回鹘文,有的译自汉文,有的译自龟兹文或其他语文。佛教在高昌回鹘汗国的思想界占统治地位。
  其次是摩尼教。早在回鹘人西迁之前,摩尼教就曾在漠北回鹘地区以及天山南北流行,所以,西迁初期,回鹘人仍信摩尼教,甚至可汗也信奉摩尼教。许多文献证明高昌地区有摩尼教寺院,并占有田产、牲畜,摩尼们有不同的等级,信徒们穿白衣,作祈祷……保存下来的摩尼教经典有《二宗经》《摩尼教徒忏悔词》等。其中,有的是用回鹘文书写的,有的是用摩尼文书写的,还有用突厥文的。摩尼教对于回鹘王国的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摩尼可以参加重大政治问题的商议,还可以作为王国的使节。
  此外,还有景教和古老的萨满教、祆教的活动。
  在文化方面,回鹘汗国初期使用突厥文,后逐渐采用粟特文字母拼写回鹘语即为回鹘文,这是高昌回鹘的主要文字。此外还有一些摩尼教人士使用摩尼文,即以摩尼文字母拼写突厥语。除上述各种宗教经典外,还有许多关于社会经济、文学、医学、天文学等各类文献。由于佛教盛行,需要印刷佛经,修建庙宇,也促进了印刷技术和绘画、雕塑以及歌舞等文化艺术的发展。

维吾尔语史研究/陈宗振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