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付官器丈、〔1〕甲弩、〔2〕弓、〔3〕陌刀〔4〕□等抄张君君遗
(2)失,其物见在。竹武秀队佐史玄政等本队
(3)将行,后若得真抄,宜令对面毁破。
(4)为人无信,抄画为验。咸亨五〔5〕 三月十八日张君君记
(5) 当队六驼驮马□□□□*驼
(后 缺)
64TAM35:30
〔1〕丈:此字应作“仗”,器仗也。
〔2〕弩:按《唐六典》卷16“卫尉寺武库令”条云:
弩之制有七:一曰擘张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单弩,四曰大木单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远弩。
《周礼》司弓掌六弓四弩。今擘张弩小弩,步兵所用。角弓弩,骑兵所用。木单、竹竿、伏远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渐远。
此件文书中记载的弩,不知属于何种?可能是擘张弩或角弩也。
〔3〕弓:按《唐六典》卷16“卫尉寺武库令”条云:
弓之制有四:一曰长弓,二曰角弓,三曰稍弓,四曰格弓。
今长弓以桑柘,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骑兵用之。稍弓、短弓也,利于近射。格弓,彩饰之弓,羽仪所执。
本件文书中记载的弓,应为前3种。
〔4〕陌刀:按《唐六典》卷16“卫尉寺武库令”条云:“刀之制有四”,第四种为陌刀。注文云:“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通鉴》注引《六典》“断”作“斩”。)
按《陈寅恪读书札记·新唐书之部》云:《新唐书》卷92《阚稜传》云:“阚稜,[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兴按:中华书局标点本作“拍刀”,“拍”、“陌”相通)。一挥杀数人,前无坚敌”。陈寅恪先生的札记云:“后玄宗时李嗣业等始以陌刀著,然则陌刀殆始于此邪?俟考。”
陌刀是中古史上的一种新兵器。《通典·兵典》载《李卫公兵法》记载了陌刀之用。《通典》卷152《兵典》“守附法附”云:“又于城上以次木为棚,容兵一队,作长柄铁钩、陌刀、锥斧,随要便以为之备。若敌攀女墙,踊身待其中出十钩,齐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同书卷157“下营斥候并防捍及分布阵附”略云:
诸队布立,其兵分作五行,队副一人,于兵后立,执陌刀,观兵士不入者便斩。
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于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等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
从上可见,陌刀有3种用途:(1)用以守城;(2)队副用以监斩;(3)弩手、弓手等步兵持,与战锋队一起陷阵。《六典》所云“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者,即指陌刀的第三种用途,这也是陌刀的主要用途。古代战场上,步骑对峙中,骑兵的作用相当于今日的飞机、坦克,步兵要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必须先破坏对方骑兵的优势,而陌刀正好可以完成这种任务。由于阚稜是南方人,又因为南北对峙中南方骑兵总处于劣势,因此,陌刀可能最早出现于南朝。唐初步兵大量使用陌刀,与唐的马政及与游牧民族频繁作战的军事形势有关。李靖的战阵法为步骑兼用,守攻有职,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配以弓箭、陌刀,骑兵负责步兵战后的突击与追击,步骑相辅,惯用奇兵,这些都是适合唐前期马少骑兵弱的形势而采取的战略。陌刀的出现与马政及政治、军事形势关系密切,其使用及推广也是如此。至于两《唐书·李嗣业传》载的天宝初,诸军“初用陌刀”,更是开天时的拓边形势及兵制兵种变化的结果。李锦绣在《唐开元二二年秋季沙州会计历考释》一文(载《敦煌吐鲁番学论文集》)中对陌刀的起源使用及推广有详细考证,读者可参看。
〔5〕“五”下脱“年”字。——原编者注
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军事文书考释/王永兴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