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布文集

语言文字全文图书

蒙古语口语中的词首辅音弱化现象

作者:道布





  我国境内的蒙古语,分布在北纬38°以北,东经82°到125°之间的广阔地区。其中,北纬46°以南,东经107°到119°这个范围内的口语,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词首辅音弱化现象。所谓词首辅音弱化现象,是指位于词首的强辅音在一定条件下,被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的较弱的辅音所替换这一事实。蒙古语的辅音可以按发音时气流对发音器官的压力大小,分为强弱两组。这里涉及的强辅音包括清擦音、送气的清塞音和送气的清塞擦音;弱辅音包括浊塞音和不送气的浊塞擦音。
  由于有词首辅音弱化现象的口语原本就有弱辅音存在(其分布与没有词首辅音弱化现象的口语基本一致),所以,有词首辅音弱化现象的口语比没有这种现象的口语在弱辅音总的分布上是显然不同的:前者弱辅音出现的频率比后者大得多。
  下面,用东经107°以西的阿拉善话和东经119°以东的阿鲁科尔沁话代表没有词首辅音弱化现象的口语,再从北纬46°以南,东经107°到119°之间选出札萨克话(在伊克昭盟境内)、东苏尼特话(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正蓝旗话(在今锡林郭勒盟境内,原属前察哈尔盟)、翁牛特话(在昭乌达盟境内)代表有词首辅音弱化现象的口语,通过例词1,将两者作一简单比较(各代表点的顺序按地理位置自西向东排列)。
  综合分析各地的口语材料,不难看出,词首辅音弱化的条件可以归纳成两个公式来表述。
  公式I:#GaS…←#XaS…
  公式II:#GarS…←#XarS…
  在这个公式中,G与X所代表的语音分别与公式I中的G与X相同。在公式II中,S所代表的语音比公式I中的S少一些,即不包括k‘kj‘、Xj和tj‘。这里的r代表r、rj、l、lj、b、g等浊辅音。这几个浊辅音受后面的S类强辅音的影响,往往清化。不过,本文在标音时仍按浊辅音处理,因为在这个公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r后面的S。#、a和“…”的价值与公式I中的相同。
  公式II的含义是:在没有词首辅音弱化现象的口语中,凡词首为X类强辅音,隔一个短元音后出现r类浊辅音(往往清化),而紧接着又出现S类强辅音时,那么,在有词首辅音弱化现象的口语中,词首一般会出现与X类强辅音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的G类弱辅音。例如:
  把公式I和公式II加起来,可以说概括了词首辅音弱化的全部条件。凡合乎这两个公式的词,在北纬46°以南,东经107°到119°之间的地区,词首的X类强辅音一般都代之以G类弱辅音。但是,也有若干零星的例外。据简单统计,例外现象大约占这类词总数的6%左右(各代表点的平均数)。下面举几个例子:
  分析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有四种不同的例外情况。第一种是“宫殿”、“冠冕”、“庶民”之类的词,现在在口语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已经成为旧词,所以,这些词的词首强辅音在口语中可能就不按上述公式弱化了。第二种是“反映”、“表格”这样一类的词,这些词虽然在书面语中使用的时间不能算短,但在口语中却比较生疏,所以也有不把词首强辅音加以弱化的现象。第三种情况是:有些词所表示的事物在该地区见不到,像“鸽子”、“稻子”在纯牧区是见不到的,一般群众也不习惯把这类词的词首强辅音读成相应的弱辅音。第四种情况比起上述三种来显得不大好解释。像“双”,这样的词,既非旧词,又非新词,并且还是各地口语中经常使用的,然而在各个代表点词首的强辅音却一律不弱化。
  在结束本文之前,需要再强调一下,上述概括词首辅音弱化条件的公式,只适用于词干范围,不涉及附加成分;而且词首辅音后面的元音,如公式所表示的,也只限于短元音,不包括长元音和复元音。
  注释:
  1 本文所引各地口语的例词,采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五工作队记录的词汇材料。这些词汇材料原来是用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音标记录的,本文引用时改写为国际音标。
  (原载《民族语文》1981年第1期)

藏文书法精粹/道布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