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

雅乐

作者: 周伟洲 丁景泰

     雅乐 中国古代宫廷祭祀天地、祖先,朝贺,军事典礼,宴飨等仪礼活动中,所用之乐舞。起源于周代儒家礼乐,名为“六乐”,奉之为最高典章。主张音要“中正和平”,词要“典雅纯正”。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等级和仪式中,有严格的等级和形式规定。《诗经》中的“风”“雅”“颂”,均为雅乐的文学部分。此后,除王室之外,诸贵族也运用之,并逐渐吸取民间音乐成分,其内容和乐队编制也有所改变。如秦代改称“武”乐为“五行”,汉代改称“韶”乐为“文始”,统由太常或太常寺掌管。但它毕竟是以宫廷典礼、仪仗为目的,除有严格的编制和歌词内容,音乐形式也逐渐趋之于定型,有成套的雅乐专用乐器,如钟、镈、磬、建鼓、柷、敔、搏拊、竽、埙、篪等。也有部分民间通用的管弦乐器被吸取,列为编制。因其长久脱离民间音乐土壤,成为世代相传的礼教工具,音乐缓慢而无生气,多种乐器勉强凑合,艺术效果也很差,连帝王都产生厌倦,所以后来仅成为祀奉祖先的宗庙活动,徒具形式。而相对的“俗乐”却蓬勃兴起。晋魏之后逐渐消亡。到南北朝至隋唐,其也多杂胡夷之伎。

丝绸之路大辞典/周伟洲 丁景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